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万,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胃肠功能紊乱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早饱、恶心、呕吐、上腹隐痛、烧心感、腹泻、便秘等不适,虽呈良性过程,但症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而消化吸收功能的紊乱会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1],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临床症状反复迁延不愈。我院内分泌科选择本院住院及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胃肠功能紊乱患者63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及各项生化指标改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12月~年10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未经治疗的63例2型糖尿病并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其中男26例,女37例;年龄48~70岁,中位年龄63岁;糖尿病病程2~20年,平均10.3年;胃肠功能紊乱病程1~3年,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年WHO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无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感染等应激状态,无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均经胃镜、肠镜及小肠造影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大便常规、潜血检查、大便培养均正常。

1.2方法 

随机将6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一周所有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排除口服药物对临床症状的干扰,给予30R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在临床观察前停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如抗胆碱药、解痉止痛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红霉素等,并向患者说明病情及治疗方案,消除心理障碍,充分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标准热卡饮食,以及运动治疗,给予30R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治疗期间监控血糖使其稳定。另外,治疗组给予口服曲美布汀片mg3次/日、黛力新1片1次/日;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20mg3次/日。1个月后及停药四月后进行比较对照,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以及患者的耐受性。治疗前后监测手指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大便常规等生化指标。观察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如腹胀、早饱、恶心、呕吐、上腹隐痛、烧心感、腹泻、便秘等临床表现改善的程度变化。对患者用药前、用药一月后及停药四月后症状变化进行记录、评估,并监测相关生化指标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χ2检验,其他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一月后治疗组显效25例,腹胀、早饱、恶心呕吐、上腹隐痛、烧心感、腹泻、便秘等临床表现基本消失;有效6例,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3.3%。停药四月后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8%;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20.0%。治疗组于一月和四月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见表1。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前后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等均无明显异常,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糖控制后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的症状得到部分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3.1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2型糖尿病是不断进展的疾病,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60%~70%存在胃肠运动障碍[2]。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引发的症候群,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属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3,4],包括以下多种因素:①蛋白非酶糖化:各种蛋白糖化沉积于血管内膜下,变成不可逆的糖化终末产物(AGE),导致基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内皮肿胀并释放内皮因子使血管收缩,血管进一步狭窄,AGE刺激系膜基质增生,导致组织缺血、缺氧。②多元醇通路活化:细胞内山梨醇、果糖堆积形成细胞内高渗,肌醇的流失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③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高糖、高脂、高凝、高粘度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红蛋白糖化后携氧能力降低,更加重组织缺血、缺氧。④其他:自由基产生过多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能参与发病。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特点是交感神经传入增加,副交感神经传入减少,引起平滑肌收缩减弱和肌张力下降。当腹腔迷走神经、肌间神经丛受损时,幽门、胃窦、十二指肠之间缺乏精细协调,致使食物自胃向十二指肠排空延迟,临床上可出现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候群,严重者可出现胃潴留,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顽固性呕吐;当病变累及小肠时,肠蠕动减慢,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细菌过度生长,促使胆盐分解,脂肪吸收不良,患者出现腹泻[5]等不适,若胃肠道平滑肌及腺体分泌功能紊乱时则可引起顽固性腹泻。当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累及结肠时可导致结肠传输功能障碍,结肠的排空减慢,蠕动次数减少,张力、收缩力下降,结肠功能紊乱,临床上表现为顽固性便秘。

3.2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干预措施 

曲美布汀片是一种胃肠节律运动调节剂,对消化道的运动、消化道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本品可以非竞争抑制由于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作用,使胃的不规则运动趋于规律化,诱发消化系统生理性推进运动,激活外周阿片类受体,释放胃肠肽如胃动素、肠血管活性肽及胃泌素等,从而抑制内脏的神经反射,阻断胃肠道传入神经,减少周围有害刺激对中枢的作用,提高病理生理条件下的内脏痛觉阈值,减轻腹痛症状,能抑制肠道扩张及运动亢进,从而减轻或缓解患者腹胀、腹鸣、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身心性疾病,多数患者存在着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是该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即所谓脑肠轴改变[6,7]。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加用改善负性情绪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8~10]。黛力新为复方制剂,其主要组份为:盐酸氟哌噻吨和盐酸美利曲辛,每片含氟哌噻吨0.5mg和美利曲辛10mg。氟哌噻吨属噻吨类(硫蒽类)抗精神病药,小剂量氟哌噻吨它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而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属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另一方面,美利曲辛还可以对抗氟哌噻吨使用剂量较大时可能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黛力新的两种活性成分在治疗作用上相互协同(抗抑郁、抗焦虑),在副作用方面相互拮抗,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

4结论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片治疗能显著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西部医学年7月第26卷第7期

来自中国知网

 









































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jcff/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