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回提到的CIDP、MGUS的患者,双手有明显震颤,考虑和M蛋白相关,但也有医生认为是特发性震颤,于是加入了这项研究,治疗后左上肢的震颤明显好转,但是偶有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投掷样动作),如果我没听错的话好像教授让他再去咨询DBS的可能。
ARandomizedTrailofFocusedUltrasoundThalamotomyforEssentialTremor
一项聚焦超声丘脑切开/损毁术的随机临床研究
研究MRI引导下聚焦超声丘脑损毁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有效性。
*双盲,8家中心
*至少两种药物治疗试验无效的中重度特发性震颤患者,3:1比例分配到单侧聚焦超声损毁术组(FUST)和假治疗组(Sham)
*临床震颤评分量表(ClinicalRatingScaleforTremor),特发性震颤生活质量问卷(QualityofLifeinEssentialTremorQuestionnaire)
*1,3,6,12月,基线→3月
*3月后较治疗组患者可交叉到实际治疗组
*共纳入76例患者,基线如下:
*3月后手术组手部震颤评分改善(18.1→9.6),假治疗组(16.0→15.8),组间平均差异8.3分
*12月后手术组继续维持改善(较基线增进7.2分)
*组间残疾和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
*不良事件:姿态障碍(36%),感觉异常、麻木(38%),12个月时不良事件仍持续(9%,14%)
MRI引导下聚焦超声丘脑损毁术可以缓解特发性震颤患者手部震颤,不良反应包括感觉和姿态障碍。
From:NEnglJMed.Aug25;(8):-9.
2、
跟教授提到我们虽然在开展皮肤活检,但不太了解检查具体的项目,教授说主要还是纤维密度,我说我们好像几年前北方发表过国人正常值范围,获得正常的人群很困难,教授说关于正常值有一个研究,Lauria教授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Intraepidermalnervefiberdensityatthedistalleg:aworldwidenormativereferencestudy
远端下肢皮下纤维密度:一项全球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全球8家中心(欧洲、美国、亚洲)
*18岁以上
*受试者(女,男)
*踝关节以上10cm的3mm皮肤活检
*亮视野免疫组化方案(作者的另一篇文献,还没看)
*至少三层50μm层厚切片
From:JPeripherNervSyst.Sep;15(3):-7.
34、
关于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到底是不是一定和B1缺乏有关,教授给了两篇文献都认为不是,我说看起来是一个很fresh的opinion,教授默默的指着文章的发表年份……年……
Alcoholicneuropathyisclinicopathologicallydistinctfromthiamine-deficiencyneuropathy.
酒精性周围神经病与维生素B1缺乏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病理不同
[Review]Alcohol-relatedperipheralneuropathy:nutritional,toxic,orboth?
[综述]酒精相关周围神经病:营养,毒性还是两者?
1、64例患者:
无B1缺乏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组(ALN):感觉为主,缓慢进展,浅感觉损害为主伴痛性、烧灼样感觉,小纤维损害为主,亚临床水肿
伴B1缺乏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组(ALN-TD):上下两组混合表现
单纯B1缺乏周围神经病组(TDN):运动为主,急性进展,深浅感觉障碍,大纤维损害为主,节段性脱髓鞘/髓鞘异常多见
2、B1治疗ALN有效,但临床研究观察时间短,主观性强(临床症状标准);血液B1水平并不和ALN进展相关;动物实验不支持两者相关性;生化研究酒精影响B1利用而不是造成缺乏;电生理两种疾病组间有显著差异;病理类型两者不同;疾病与酒精剂量相关;更多临床研究并不能证明B1在ALN治疗中的有效性;B1可能是ALN中的辅助、调节因子
单纯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区别于单纯B1缺乏性周围神经病,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可能由于乙醇及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有关。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应当被认为是毒性而不是营养性周围神经病。
From:AnnNeurol.Jul;54(1):19-29;MuscleNerve.Mar;43(3):-16.
Tips
RydelSeifferTuningFork
半定量音叉
按指定手势开始振动后,由于音叉近端振动幅度小,远端幅度大,因此在音叉一条臂上左右晃动的三角形底部由于视觉残差而部分“重叠”,振动幅度小的一侧(靠近底面)图像重叠更明显,因此显示重叠的三角尖端指向上方,随着振动幅度减弱,重叠三角顶角不断上移,对应显示刻度,当振动停止时,如同初始状态,三角形顶角指向刻度8。
↑振动强度大,刻度为2
↑振动强度减弱,刻度约为4
↑振动强度进一步减弱,刻度约为6
*左侧黑三角比较好观察,教授说偶尔有人觉得右侧白三角更容易观察。
*临床应用时,注意起始振动手法,先测试患者是否能够感受到最大振动,然后持续放置在检查部位,嘱患者在振动觉消失时告诉检查者,此时观察顶角的刻度值即可。刻度值越低,患者振动觉消失时的振动越强烈,患者振动阈升高;刻度值越高,振动接近停止时患者仍能感觉到振动,患者振动阈较低。因此,当振动觉异常时,一般数值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