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同煤人家 一个中专学历的煤炭从业者,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后,他并没有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快乐。他厌恶别人对他煤老板的称呼,他想要通过转型发展,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把所有的资金投入了大同一条长约10公里的狭长沟堑上,以文化旅游产业开始了他新的创业之路,却被家人两次强制送入了精神病院。
困惑中,他去北京求学,哲学和国学让他彻底超脱自我,笃信大爱,并且把这种淡然与坚定渗透到了生命当中。
他就是大同乌龙峡集团的董事长冯学光。
实干:在无畏的拼搏中创建精神家园
在大同商界,冯学光算得上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年,在大同商界打拼了十多个年头,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冯学光开始进入煤炭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冯学光的手中便积攒了一些财富。年,国家对小煤矿的关停并转政策出台,早已厌倦了财富追逐的冯学光趁机退出。
冯学光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之路。冯学光把自己的新事业首先定位于实业,其次要有文化的内涵,实干兴邦的理念那时正在他的心中萌生。年,大同的古城重建工程正处于兴盛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大同城东50公里处一条叫乌龙峡的峡谷,决定在此投资,与城市文化建设同步,打造出一个集餐饮、住宿、旅游和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
在冯学光心中,那是一个乌托邦般美好的心灵家园,山青青,水碧碧,有文化内涵,有历史传承,是一方能洁净灵魂的精神家园。
冯学光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征程。然而,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冯学光很快发现,那条凝聚了他希望的山沟就像一个无底洞,万元的启动资金砸下去,一下就不见了踪影。之后,万变成万,万变成万,几年下来,这条10公里长的山谷吞掉了冯学光上亿元的财富,而他心目中的乌龙峡还没有完全成形。
眼看着手里的钱一天天减少,合伙人急了。没过多久,合伙人便宣告退出,冯学光却选择了继续坚守。无望的挣扎让家人开始怀疑他的精神是不是出了问题。之后一段时间,冯学光先后两次被家人强行送入精神病院,但是他执着的追求从未改变。
医院后,冯学光的精神家园创建再次启动。他开始更多地思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他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不想做人们眼中的“土豪”,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做精神的贵族。为此,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回到乌龙峡,冯学光马上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把家人“请”出乌龙峡管理层;第二件事,立即建造一座滑雪滑草场,扩大乌龙峡的建设规模;第三件事,大量招收当地村民为员工,在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打造起自己的创业团队。
厚德:用文化的力量塑造人生理想
经历了人生的波折,冯学光心中的想法渐渐清晰起来:他心目中的乌龙峡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区,而是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理念、有精神传承的品牌,一个呈现其精神追求的宣传基地。这是他人生的理想,也是他奋斗的目标。
打造一个文化理念有精神传承的乌龙峡,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难度重重。如何启动,从哪儿下手,无不考验着操作者的智慧。冯学光首先把精力放在了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上。相传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自京城来山西讲学,途经乌龙峡流连山水风光逗留数日,据此景区建起了顾炎武驻足处;据传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妻子的祖父曾为大同巡抚,常拿云中奇闻轶事与后辈闲谈,一些素材还被融入《西游记》的创作中,根据这个传说,景区内建起了花果山、水帘洞、五行山等人文景观。此外,梁祝飞来冢、红门寺遗址、铁锁桥等景观的设立,也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或传奇故事做支撑。
有了幽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的支撑,乌龙峡的旅游文化特色逐渐被游人认可,开始进入正常运转的轨道。年,冯学光的精神家园建设成效初显,当年,乌龙峡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员工也增至多人。虽然与上亿元的投入相比不值一提,但公司总算在正常运转了。
在此期间,冯学光的个人文化充实也同步进行。年3月,冯学光到人大管理哲学系高级总裁班学习哲学。年初,又上了北大国学研究班。两次学习经历,让冯光学对文化有了另外的理解,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冯学光的常用词汇多了许多国学的内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人为本……冯学光自认学到了这些词句内容的精髓,开始迫切地想要把这些精髓灌输到他的员工心中。年年初,久经思考的冯学光又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疯狂”的举动:投入巨资打造一对人文柱,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包含其中,打造一座国学理念的宣传教育基地,用中华之“德”浸润员工的思想,吸引游客的兴趣。
年8月初,凝聚了冯学光思想精髓的一对人文柱顺利建成,在鼎的四周,分别镌刻着“实干”、“诚信”、“明理”、“生死”、“舍得”、“和合”等文字的内容。乌龙峡的文化理念在浓重的国学宣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博爱:以舍“我”的精神丰满家国情怀
当寄托其理想的乌龙峡初具规模时,冯学光便开始了对这个精神家园的系统建设,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打造起可以造福当地百姓、服务周边大众的经营平台。
乌龙峡的企业员工有百分之八十来自周围的村落,为他们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就有近二百个。乌龙峡度假区项目开始筹建时,冯学光就曾经对村民们讲,乌龙峡是他自己的梦想建起来的,也是为了他们的生活改善而建的,将来旅游区做好了,我要为你们盖楼房、盖别墅,让你们都住进别墅里。当时村民们听了都笑,觉得在讲一个挺遥远的故事。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核心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冯学光眼睛一下子亮了。这跟他的梦想正好契合,他想要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通过乌龙峡度假区的经营发展,帮助当地村民走出传统土地经营的桎梏,最终实现从精神到物质的城镇化过渡。坚持谁参与改变谁,谁参与造福谁的原则,让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让实现新型城镇化成为改变当地农民命运的机遇,让农民享受现代化文明和现代化成果,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城镇化的生活,让农业更强大、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
有朋友听了他的想法,为他做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冯学光没把自己想得那么有深度,但他自诩已理解了小“我”与大“家“的关系。小河有水大河才会满,舍小我为大家,这是一种家国情怀,也是企业家应有的一种德行。他只想做好这件事,利国利民,何乐不为。
冯学光的城镇化梦想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把农民请进楼房居住那么简单。冯学光为他的城镇化做了如下规划:第一步是做好现有的乌龙峡景区产业经营工作,让在景区工作的当地村民有钱挣,多挣钱;第二步是以人为本,依托乌龙峡,将景区内一些旅游项目承包给村民,让他们直接参与经营;第三步,以生态种植、生态旅游为重点,延伸景区经营范围,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
有乌龙峡景区做依托,冯学光创意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年12月12日,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曾对冯学光的传奇经历做了专题采访,节目以全视角的方式展现了冯学光的心路历程。节目的最后,主持人曾子墨以这样的句式作为结尾:他究竟是唐吉诃德似的人物,还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时间会给出答案。
对此,冯学光心中的答案始终是明确的:他不是在挑战虚幻的风车,而是在做一件包含了他精神追求的有意义的实事。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追求不仅仅停留在追求上面,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已经行走在路上:他的乌龙峡有自己的公司纲领、目标、宗旨,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他在公司内部倡导孝心文化,为员工父母办理孝心卡,每月定期往卡上打孝心工资,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同大型国企一样,他也为自己的员工办了住房公积金、退休公积金,承诺将来公司盖房时,公积金可以作为个人投资,愿意在外边买房的,则可以随时提取;乌龙峡每年都会为员工发放工龄补贴,工龄越长,补贴越多,从而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自觉地将企业视为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
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冯学光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原标题[“有文化”的煤老板冯学光:两次被送进精神病院]
冯学光,45岁的山西煤老板,从白手起家到拥有五十万的小生意人,又到拥有1亿多元的煤老板,一路顺风顺水。而正当意气风发时,他却被家人两次送进精神病院,原因是他不做煤老板,却将所有钱砸到一个破山沟做文化旅游。
“你现在和家人的关系还好吗?”
“这个话题点到为止吧,不要说了。”在回答黑马哥提问的同时,古铜色皮肤的冯学光用警惕的眼神扫视了一下四周,仿佛感觉自己正被追踪。
“煤老板”
冯学光,年生,山西,大同亚宝新龙集团董事长,他也是黑马大赛北京分赛的选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专毕业后的他按部就班进入了国企,干了几年后,他也涌进了当时风靡的“下海潮”,开过游戏机厅,也办过室内溜冰场。而这也为自诩善于抓住时机的他带来了第一桶金年他就已积攒了五十多万元。
2
煤,这种黑色的能源,在许多人眼中,它的颜色是血淋淋的红色,不过在生意人眼中,它却闪耀着耀眼的金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同这个“煤城”便吸引了熙熙攘攘的淘煤人,而善于抓住时机的冯学光显然不想错过这个机遇,年他也加入了煤矿开发的大潮。
“我是和朋友以入股的形式承包的私人小煤窑,也做煤炭运输,行情好的时候,日赚百八十万,行情不好的时候也要停业。”在冯学光的描述中,自己是那种典型的小煤老板。不过顺分顺水的他还是在年赚取了更大的一桶金1亿多元。
“谢幕者”
然而好景不长,山西省于年开始了煤炭资源整合,至年中,山西昔日数万家煤炭企业已整合至家,70%煤炭已实现规模化和国有控股。“山西煤老板是历史现象,随着时代发展将淡出历史舞台。这些企业及经营者,给人们造成了为富不仁、破坏生态、黑了天、污了水、坏了地的形象。”这是年山西官方对煤老板们发出的颇有点盖棺定论的声音。
据统计,从煤炭行业释放出的民间资本高达亿元,德意志银行一份报告则大胆预测可能“超万亿”。坐拥这些资本的、中国商业史上最野蛮生长的这群生意人也纷纷选择了转型,比如认为低端手机市场还是个金矿的卢洪波做起了尼彩手机,又比如梁明明造起了轻型直升飞机,当然更多的煤老板还是选择了饭店和房地产等看起来最容易变现的行当。
作为谢幕者之一的冯学光却走上另一条较为别致的路径文化旅游。
"创业人"
9年,冯学光带着自己的所有积蓄1.26亿元在大同周边的乌龙峡进行了开发,打造一个餐饮、住宿、旅游和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在他活灵活现的描述中,乌龙峡是一个长约10公里、很为破败的"臭水沟",荒山野岭,大石碎石遍野。而这衬托出的是开发异常艰难,冯称一下子砸入了一亿多元进去,"但这么多钱扔进去却不见底,就像一个无底洞,看不到投资的结果。"而对于为什么啃这个"硬骨头",冯有自己的理由。
"煤老板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暴发户、土包子、素质差、缺乏文化,但我后来变成了有文化的煤老板。我的一个教授开玩笑说,山西煤老板不可怕,就怕煤老板有文化。现在咱们国家人们价值观、文化和伦理道德都在丧失,我就是想让人们得到一个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是很艰巨的一个大工程,这也是我要树立的立场。"
当然这是一个堂而皇之理由,下面这个缘由或许更现实一些:当时大同市正在进行产业转型,要树立旅游品牌,而冯很喜欢旅游,也觉得发展旅游业有很大的潜力,便决定进行投资。
而异常艰难带来的是不错回报,据冯介绍,目前乌龙峡的游客数量正以每年四倍的速度进行增长,年全年接待游客大约20万人,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万、万元,而员工也增至多人。当然,他的目标也不仅于此,现在他的游客大多是大同本土游客,而未来他想往大同周边进行扩散,而远的目标则是辐射全国。而在吸引游客方面,他的杀手锏是广告,他还成立了乌龙峡文化传媒公司进行各种载体的宣传。
在冯学光的算盘中,自己未来将有两大经营战略。第一个是品牌化经营,他现在的公司包括乌龙峡生态旅游度假区、乌龙峡国际旅行社和乌龙峡文化传媒公司,它们统称乌龙峡。第二个是集团化经营,单独发展景区非常困难的,因冯想到了用旅行社和文化传媒公司给旅游度假区做补充和支撑。
"精神病人"
十年前,在总结企业家与其他人有何不同点的时候,万科创始人王石用了"偏执"一词,"企业家除了组织能力之外,就要非常非常偏执。"而冯学光似乎用了很长的时间演绎了这一观点,他投资乌龙峡的举措让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巨额的投资以及长时间看不到经济利润,使他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很多人觉得这样一个破水沟,能有什么发展潜力,当地人都不理解,说我是神经病。"
而他的家人反应更强烈,认为他随意挥霍钱财,甚至一度认为他精神有问题,并于9年和年两次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在冯的心有余悸讲述中,他第一次在精神病院被关了一个月,每天输麻醉液,并将其催眠。第二次他在护士的帮助下从那里逃了出来。
这三年冯学光从来没有回过家,他称,上述经历让自己意识到,创业太难,周围所有的人都受到固有观念的去束缚和排斥你。也许是自我揶揄,冯说自己最近悟出了人生的三大智慧:包容、舍得和糊涂。
"第一要有包容心,包容所有的人;第二要有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该舍就舍,该得就得;第三个就是糊涂,只有装糊涂,有些事情才能做,但是大事不糊涂。"
"家人是不是让你感觉很心痛?"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就是要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流泪,另一颗心还要去包容他们,他们不行,你还得拯救他们。"甚是崇拜毛泽东的冯学光答道。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同煤资讯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