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期末重点
花魂版
精神障碍
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病因:1)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绝大多数的精神障碍是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疾病
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具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受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3)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即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精神障碍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令其消除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感知觉障碍
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心理过程
感觉障碍:1)感觉减退:多见于抑郁发作、木僵状态、意识障碍和分离障碍等
2)感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3)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多见于疑病症、躯体化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发作等
知觉障碍:1)错觉:多表现为错听和错视,常带有恐怖色彩,如将输液管看成一条正在吸血的蛇
2)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根据所涉及的感觉器官分为:
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内脏幻觉。
●根据体验来源分为:
①真性幻觉:是来源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特点为生动、鲜明、患者常述亲眼所见;
②假性幻觉:是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特点为模糊、不清晰、不完整。
●根据产生条件分为:
①功能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反射性幻觉:也是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当某一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广播的同时就能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心因性幻觉: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
④入睡前幻觉:入睡前出现的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定义: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够正确感知,但对某些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常见感知觉综合障碍有:
①视物变形症:
②自身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到自身某一部分大小、形状等发生改变
③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④空间感知综合障碍:
⑤非真实感: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变得不真实
思维障碍
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转换加快,患者特别健谈,滔滔不绝,多见于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多见于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患者感觉脑袋一片空白,少言寡语,严重时对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4)强迫思维:患者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不合理和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痛苦体验。多见于强迫症
5)思维化声:患者在思考时,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在脑子里变成了语言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
注意:此处为重点内容
●妄想的定义:
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歪曲的信念。
●妄想的特征:
①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仍坚信不移;
②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且与个人有利害关系;
③妄想内容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并非集体信念;
④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且通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妄想的分类:
①关系妄想、②被害妄想、③夸大妄想、④罪恶妄想、⑤疑病妄想、⑥钟情妄想、⑦嫉妒妄想、⑧非血统妄想、⑨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⑩内心被揭露感
其他精神障碍
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更年期抑郁症等
2)注意减退:多见于神经症、脑器质性神经障碍及意识障碍
3)注意涣散:多见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多见于躁狂发作和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多见于神经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正常老人
遗忘:是记忆痕迹在大脑中的丧失,表现为对既往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指对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逆行性遗忘:指对疾病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界限性遗忘:指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通常为不愉快的事件)
●进行性遗忘:指遗忘逐渐加重,多见于老年性痴呆。
4)虚构: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及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5)错构: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及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智能发育所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其影响因素包括遗传、感染、中毒、缺氧、脑外伤、内分泌异常等;
2)痴呆:指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能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其发生往往具有脑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定向力障碍:1)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2)定向力障碍:是指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
情感障碍:1)情感高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多见于躁狂发作
2)情感低落,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多见于抑郁发作
3)焦虑:多见于焦虑症
4)恐惧:多见于恐惧症
动作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明显增多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增多的动作行为及言语与精神活动协调一致并与环境保持较密切联系,多见于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增多的动作行为和言语与精神活动不相协调,脱离周围现实环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
2)精神运动性抑制:动作行为和语言活动显著减少。
●木僵: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完全抑制,表现为不言、不语、不食、不饮、不动,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也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动,如“空气枕头”
●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任何问题
●违拗症:患者对他人的要求加以抗拒。主动违拗,表现为拒绝执行他人要求并做出相反行为;被动违拗,表现为对他人的各种要求一概拒绝。
意识障碍:1)嗜睡:表现为安静状态下昏昏入睡,给予刺激立即醒转并能简单应答,停止刺激又进入睡眠状态
2)混浊:表现为反应迟钝,能回答简单问题,对复杂问题表现茫然不知所措
3)昏睡: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定向力和自我定向力均丧失,没有语言功能
4)昏迷:表现为对任何刺激没有反应
5)朦脓状态:表现为在一定意识范围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和协调行为,除此之外的事物不能进行正确感知
6)谵妄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伴有大量幻觉、错觉,这些幻觉和错觉以形象鲜明和恐怖性幻视和错视为主,去毒蛇猛兽
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戒断反应:1)旁观体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等
2)主观症状: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发冷、发热、渴求药物等
脱毒治疗:1)替代治疗;利用与毒品作用相似的药物来替代毒品,以减轻症状,目前常用的有美沙酮、丁丙诺啡
2)非替代药物:可乐定、中草药、针灸等
精神分裂症
为一组病因不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临床表现:1)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五个症状维度(亚症状群):幻觉、妄想症状群;阴性症状群;瓦解症状群;焦虑抑郁症状群;激越症状群。
2)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瓦解症状群。
3)阴性症状:包括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语言贫乏。
治疗:一、药物治疗:
1)一般原则: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2)选药原则: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个体对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大小、长期治疗计划、年龄、性别及经济状况等而定
3)药物治疗程序与时间:急性治疗期(至少4~6周)、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和维持治疗期(至少5年)
4)合并用药
5)安全原则
二、心理与社会干预
1)行为治疗
2)家庭干预
3)社区服务
心境障碍
临床表现:1)抑郁发作: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2)抑郁性认知:三无(无望、无助、无用)
治疗:1)治疗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②提高生活质量、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①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躯体状况、耐受性,个体化用药②用药时剂量逐步递增,停药时剂量逐步递减③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加至足量和足够长的疗程④若仍无效,则可考虑换药⑤尽可能单一用药
3)治疗策略:①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痊愈;②巩固期治疗:防止症状复燃;③维持期治疗:防止症状复发。
神经症性障碍
惊恐发作:患者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紧张、害怕、恐惧感,甚至出现惊恐,此时患者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大难临头感,患者肌紧张,坐立不安,全身发抖,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骤,终止迅速,一般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但不久后可再发。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1)精神性焦虑:以精神上的过度担心为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经常担心
2)躯体性焦虑:表现为运动性不安与肌紧张,运动性不安如搓手、来回走动等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等
焦虑障碍的治疗:一、药物治疗:
①使用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SSRIs、SNRIs
②其他药物:丁螺环酮、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美利曲辛等
二、心理治疗:
①健康教育
②认知行为治疗
强迫障碍:1)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
2)强迫动作与行为: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询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