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人生

????作者:陈缃眠,來源:简书

1

有人说,“大闹天宫”是赞美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这是胡说八道,拍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屁。

按照这个逻辑,似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安插这样的政治倾向——诚然如此,你从初中到文学史教材,有些人不厌其烦一再于作品中重申政治观点,总要花费心机,往体制上靠一靠。

文学作品的主题,至少不局限在此。相比历史之真实,它更在意个人的要素——它是为人而存在,而不仅仅是政治。如果这个人由于政治需要,他大可写一本政治学理论,而不是惺惺作态写一本艺术性小说,在文字中塞纸条,让人糊里糊涂去窥测。

这种文学唯政治的无聊、沉闷学问,不做也罢。

2

《西游记》在小说创作的探索上,已经不再以历史为依托。

在它之前,这类历史文学有《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还有大量的民间戏剧、话本等勾栏瓦舍说唱形式的文学。到了《水浒传》,虽然宋江事件也是真实存在过,但这本小说已经不局限在历史层面,向个人的经历过渡了。这种写法,像极了一个个的人物列传,后半程纳入了群体。当个性化极少,便是艺术枯竭之时。《水浒传》过了第七十一回,便不足观。有人将它改为百廿回,然而影响力却不如前七十回那么高。

到了《西游记》,等于是一种杂糅。它以人物为中心,数量也在可雕琢的范围之内,能够做到逼真不是问题。然而,其叙事却进入了一种周期性重复。他们需要急切赶往下一个地方,因此作者的笔墨某些时候也很生硬,过往的人都落入草草收场。这是“游记”的局限性。

3

《西游记》重在一个“游”字。游者,游历,游戏也。记,记录,文字也。二者合一,便成了一股戏谑的精神,趣味的风格。

既然是游戏,那就不用太过拘谨,只消把脑袋想成是一个黑洞,把人间的光怪陆离全部装进去便罢了。不为无用事,不能遣有涯之生。人类的游戏,也是发现美的必要途径。

如果说,明朝的沉闷,在思想上是被李贽打破的,在戏剧上是被汤显祖打破的,在科学上是被徐光启打破的,在交通上是被郑和打破的,那么在小说上,就是被《西游记》打破的。突破,就是一种前进。

读古典小说,最有趣的就是这部《西游记》,插科打诨步步好笑。但其隐藏的人生感,却如此真实。

4

同样是神石,一个在《红楼梦》里,一个在《西游记》里。石头化生出来的人物,既温柔又刚烈,既乖巧又暴戾。

孙悟空和贾宝玉都没有被社会同化,总是天真无邪,其真汪洋恣肆,其狂天下无敌,他们不是社会人,而是自然人。这一点,如果为魔,便是《水浒传》里的天杀星李逵了。

首先要说,他们都是为寻乐而来,是来游戏人生,是来观摩世界之差异。既然枉入红尘,不能不与红尘较量。

孙悟空初到花果山,是一个物质的新天地。一群猴子在山间吃野果、玩沙石,和谐得紧。孩童之乐,乐也昏昏,仿佛混沌。其智不开,就以为一生幸福。

一个老猴死了,这便引起了他的恐惧。这种生死的恐惧,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全宇宙——一个物体,有生就有死吗?死了以后会怎样?如何才能不死?

这个问题不解决,谁都会恐慌。美猴王漂流海上数年,去问个生死的明白了。

5

他从东胜神洲漂到南瞻部洲,学习了基本的为人道理。又漂流到了西牛贺洲,一去数年,问路万里。

他见到了菩提祖师。

这个祖师很奇异,菩提是佛教的,而他却是道教的仙人。不但如此,在他门中排辈分,也都是佛教的词汇,“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简直就是一个人通向觉醒的过程。取名悟空,你悟到万法常空灭之境界,就是智慧的圆满,马上就可以觉醒了。

菩提老祖一连说了“壁里安柱”“窑头土胚”“水中捞月”三个空象,孙悟空此时到底不悟,仍然执着于在,执着于生。菩提祖师传他道术后,马上告诉他过了些年岁将会有天罚。就算是本领再大的人,也有局限性的挑战。可惜孙悟空太自我,沾沾自喜于得。

5

过了生死关,马上就有人来打破他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来自天上地下的自然法则。他逞能着武力,闹龙宫、闹地府,最终大闹天宫。他不甘于人下,只好破坏了规则,来创造他的捷径。精神释放的能量,无所谓正邪。

但是,这一种对人间法则的探索、质疑、挑战、重塑,也让他得到了成就。尽管他失败了,但他又是成功的。在取经的路上,所有神仙都知道他是个刺头,他得到了这些神仙的尊重和支持。

小说以这种步步拓开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人生时态十足的心灵世界。从无有、生死、法则、情理一步步放射开来,从有限的经验到无限的世界中去。这个世界把人的情和欲一一分割成不同的元素,让师徒之间相互碰撞,最终圆融一心,五圣成真。

陈缃眠简书签约作者,著有《故人之书》。新浪微博

陈缃眠。经作者授权后发布。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鍏夌枟璐圭敤
鐜绱犺蒋鑳跺泭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lcbx/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