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引子崔永元、憨豆先生、戴安娜、张国荣、鲁迅、林肯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他们都曾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中有些人最终成功摆脱了恶劣的心境,成就了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另一些人则没有那么幸运,心中的雾霾越积越厚,使受害者最终无法自拔。
心灵,方寸之间可容万物,堪称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地方。而心理的障碍,恐怕也是这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沟堑。对于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题目,学界的认识其实也不是很充分,在各家之言中,目前还是定论少,而争论多。所以,对于有心理困扰的人们来说,就好像溺水时的苦苦挣扎,周围人士的善意帮助,如同岸边人群的呼唤。对于受困者而言,真正能够到达心田的,其实只是遥远的嗡嗡作响。多数受困者又几近心力耗竭,难以依从那些善意的建议。很多时候,结果都是,受困者继续沉下水底。
够悲观了吗,不过我相信,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每人内心之中,自有一点不灭的灵光。纵使雾霾重重遮天蔽日,受困者若能向心自问直面问题,擦亮心中的明灯,也必然可以借着这一点灵光走出迷途,走向艳阳高照的人生。所以,才几近搜肠刮肚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对受困者有所帮助。
复杂的大脑
几乎可以确定,人类的大脑,是宇宙中结构最为复杂的物体。即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大脑运作的了解还非常浅薄。我们知道的是,大脑由神经元组成,其数量之多,比全世界的人口还要多一倍。这些神经元以及其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结,并互相传递电讯号。例如,大脑皮层中的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另外三万多个神经元联结。在每一个联结点(突触)上,都存在多条信号通道,每一条通道都可以独立地传递电讯号。可以说,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超级互联网,其复杂程度要超过真正的互联网。
对于科学家而言,想要研究大脑的原理,其难度就好比要分析将全世界互联网中传递的信息,然后据此推演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文化、经济、政治进程。因此,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无法解释,神经元之间复杂的电讯号传递,如何从宏观上最终表现为人的意识,使人可以有知觉、记忆、情感、学习、语言等心理活动。因为科学在这里特别无力,所以有些人宁肯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思维意识活动是超自然的存在,根本无法由物质活动规律的解释。
也是由于大脑的极端复杂性,导致目前为止人类无法从生理层面解释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最前沿的精神心理学理论,大多还都只是某种“假说”,换成白话,就是猜测而已。至于精神医学的治疗措施,还有点像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依靠临床试验判定某药有用,毒副作用又可以接受,于是就开始使用。至于这药为什么生效了,科学研究只能模糊地告诉我们,是一类叫作神经递质的物质在起作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不过具体的细节还医学的其他学科那样明晰。
所以,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无法像外科医学那样,凭借一把柳叶尖刀,简单明快地解决问题。即使是经典的精神心理教材,也往往直言不讳地承认,人类对于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病的理解还远不够完善(参考文献1,p9)。在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医生和药物是只是辅助,“心病还须心药医”。克服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受困者自己能够直面问题,周边的亲人朋友能够创造利于解开心结的环境,使受困者自己驱散心中的雾霾。
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神经病”是不雅的称呼,且往往与“精神病”混为一谈。事实上,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神经病”这样一种疾病,只有“神经症”(也被称为神经官能症)的称呼。
至于“神经”和“精神”的区别,可以用电脑来打个比方,神经就好像电脑中的CPU、主板、内存等硬件,精神则是Windows、Word、魔兽世界、爱情动作片等软件。在医学的学科划分中,神经科分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经常处理的是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脑部肿瘤这样的疾病。精神科则完全归于内科系统,目前还没有精神外科,因为现在还没有办法,以手术的方式来治疗人类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因此,精神病可以被理解为人的软件出现故障,重的有系统崩溃(精神分裂),轻的有程序死机(抑郁)。精神病并不可怕,也不罕见。
还有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心理障碍”是对心理亚健康的另一种说法,有时是疾病状态,很多时候并不是疾病状态并可自愈,就好像得感冒一样。只有那些心理障碍程度较深的情况,才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和社会公众认知不同的是,在精神疾病中,抑郁、焦虑、恐惧等不具攻击性的类型占到一大部分,真正具有危险行为的狂躁、偏执型精神分裂只占一小部分。
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迷失在自我的迷宫中,并无暇他顾,更遑论攻击性。他们非常需要周边人们的理解与善意,而公众认知对精神疾病的妖魔化,往往加重了精神疾病患者的自责感,增加了其恢复心理健康的难度。
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有多常见?
一项在杭州、广州、重庆和太原进行的大规模调查表明(参考文献2),城市居民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有44.54%的人处于健康危险压力状态,而21.72%的人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另一项在浙江进行的大规模调查表明(参考文献3),在大于15岁的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为17.3%,与美国、新加坡等国类似研究统计出的情况相近。如果我们认可这些研究的代表性的话,这就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每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心理压力过大;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心理障碍;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已经患上了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疾病列为挑战人类健康的五种主要疾病之一,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1/4第一章完
常见的精神疾病
由于大脑的极端复杂,目前人们对精神病的病理机制还不甚了解,因此精神病只能依赖表面症状来分类。这就好像,我们要给马路上的汽车分类,不过我们对汽车的了解极少,无法从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于是只能依据非常表面化的要素,比如颜色和外形来划分,那么就很可能把消防车和旅游大巴划为一类,又把不同颜色的家用轿车分成好几类。结果就是,每一种学说的划分都似是而非,总有一些病例可以划入两个或更多的类别。在公认的分类标准(ICD-10)中,心境障碍和神经症是两大分类,但很多焦虑的病人往往也抑郁,就会兼有心境障碍和神经症的特征。
因此,下面列出的精神疾病分类,仅仅是提供一种参考,作为科普我们需要知道,精神疾病并不仅仅是“疯了”(往往是精神分裂)或“傻了”(往往是精神发育迟缓),其实是涵盖非常广泛的一类疾病。
1器质性精神病。这个是研究比较透彻的一类精神疾病,就是硬件故障导致的软件问题,患者往往有脑部或身体疾病,引发了精神错乱。最著名的大概是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因为脑神经元(尤其是皮质层)萎缩死亡造成的。
2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及其所致障碍。听名称复杂,但做一个不尽准确的简化就很好理解了,这类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瘾”,不仅仅包括毒品的成瘾,还包括酒精、镇静剂、安眠药等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药物滥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瘾,也有精神上的依赖,毒品戒断多年之后,患者仍然有可能对那一缕青烟升起时的快感无法割舍,导致复吸。因此,从心理层面,吸毒、吸烟和暴饮暴食,十分相似。
〖案例插播-可怕的毒瘾〗
毒瘾有多可怕?讲一个著名的生物学试验故事吧,科学家在研究小鼠的大脑时,发现脑中有一个特别的区域。如果在这个区域实施电击,小鼠不会感到痛苦,还会表现出乐于接受的倾向。如果将让小鼠自行触发开关。小鼠会以极快的速率疯狂电击自己,甚至会废寝忘食,饿死渴死也在所不惜。这个被电击的区域,就是各种毒品共同的药理通道——脑中的“犒赏系统”,负责释放让人兴奋快乐的多巴胺。
3精神分裂症。这是精神疾病中的知名品种,俗称的“精神病”其实就是这一类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是患者在潜意识中存在人格分裂造成。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被广为接受,因此人们就以“分裂”来命名这种疾病。精神分裂症常常伴有偏执、妄想和被驱使感,有的患者会觉得自己脑中被安装了监视仪(偏执型),自己的思想遭到监听甚至控制,有的则会孤僻退缩、拒绝人际交往、生活工作毫不进取(单纯型),还有的喜欢幼稚玩笑,不分场合,情感肤浅,行为难以被预测(幼稚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精神分裂症发起病来看似严重,但其实是疗效较好的一类精神疾病(不过某些情况容易复发),尤其是早期发现与干预效果更好。
4心境障碍。这又是另一类精神疾病中的知名品种,学名可能较难理解。换一个马甲大家就都认识了,它更常见的名称是抑郁症或躁狂症。心境障碍是持续的情绪低落或高涨,包括抑郁症、躁狂症以及双相障碍(抑郁躁狂交替表现)。现在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抗抑郁、抗狂躁用药,疗效一般也比较好,但易于复发(尤其是双相障碍)。
〖抑郁症的细节〗
临床统计表明,抑郁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参考文献3),这大概与现代生活压力增大有关系。抑郁症发病是有季节性的,往往以秋冬为高峰。发作时患者会出现过低的自我评价,容易将任何错误归咎于自己。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严重的失落感所致,多数患者往往曾经历严重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去已有的荣誉和尊严等;也有一部分患者则因抱有对人对己的过高期望,导致失落感。心理学(参考文献4)上把这种情况叫做“Learned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即认识到现实难以改变。
有一个著名的动物心理实验,将狗笼接通电源,放入狗狗后,如果检测到狗狗跃起,就暂停放电,试验中狗狗很快就会发现放电规律,即使停止放电也会不断跳起来,以避免痛苦的电击。对于另外一只狗狗,则不规则放电,放电时不考虑其是否跃起,狗狗开始也会跳跃,但后来发现没有用处,就会趴在地板上默默忍受电击。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对于生活逆境的搏击,有时在命运面前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就如前一只狗狗,也许有用,也许没用。而抑郁症患者则好像后一只狗狗,完全放弃了努力,甘于接受任何现实。抑郁症发作时,会出现思维迟缓、回避正常社交活动等心理。有一些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生理上的障碍,最为常见的是失眠,而失眠出现以后又会加重抑郁,还有食欲大幅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等症状。需要说明的是,抑郁症患者往往考虑过自杀,重度抑郁症患者很多都实施过自杀。
5神经症。以前被称为神经官能症,基本是一个精神疾病的大杂烩,包括焦虑、抑郁(你没看错,它在这里又出现了!)、恐惧、强迫、怀疑自己生病等心理表征。这类疾病的病人的行为能力往往没有任何问题,生理上也往往是健康的。但因受心理刺激后,深陷于某种精神症状,其实生理上并无问题,但感到非常痛苦,想要摆脱却又无能为力。此类疾病的特点是患者有健康的人格,待人接物还基本不受影响,也认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呢问题,还会积极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法。
〖案例插播-有病与疑病〗
这是来自精神病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病例:女,33岁,结婚3年后,感觉上腹部不适,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治疗后好转。出院后忽闻丈夫有外遇,感觉腹部有明显的包块移动,食欲不振,胸闷、腰背不适,再次住院未发现异常。随后即怀疑自己患重症,前后7次反复入院,经消化科、心内科、中医科诊断,做了大量检查,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最后转入心理康复科治疗。
在本节最后,必须再说一下,上述几大类精神疾病,只是对照公认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的一个粗略的举例,力求能将常见的精神疾病涵盖其中,当然难免以偏概全。除神经症以外,其他四类疾病的自知力较弱,患者往往意识不到或不认为自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人仍会感到自己是正常的,有些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很难被说服。
2/4第二章完
心理障碍的识别
和生理上的疾病一样,一个人出现心理障碍以后,要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期,才会演变为精神疾病。这段时期被称为精神病前驱期,前驱期是预防精神疾病的最关键时段。如能在这一阶段就正确识别并积极干预,可以以很小的代价换取很好的疗效。但遗憾的是,在我国多数人并没有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而是只能依靠自身的调节来走出心理障碍,使很多本来可以健康生活的人们,患上了精神疾病。
从精神医学角度来讲,“心情很差”和“心理障碍”并没有本质分别,只是程度的深浅和时间的长短有差别而已。这就容易导致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心情问题,而压根没有想到自己可能因此患上精神疾病。因此,及时识别心理障碍十分重要。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大量的心理自测量表,花点时间自测一下,可以帮助及早识别心理问题。如果本人尚未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问题,本文推荐一个更为简洁的测试方法,身边的人可以更加白癜风可以完全治愈吗北京治疗白癜风一次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