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少女,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关键词都是天真、柔弱。在电影中她们也确实大多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因此常常被当做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而《百人斩少女》《孤儿怨》《水果硬糖》等电影的出现,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当凶残腹黑、阴郁邪恶的个性与清纯外表构成强烈反差,反为少女们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孤儿怨》
我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也是如此——《斯托克》。
本片是属于典型的“东西结合”的产物:编剧主演全部来自好莱坞,导演则是韩国的朴赞郁。
而熟悉朴导的朋友应该知道,他的电影向来很“变态”,或者说很“另类”——
情境极端,镜头冷峻,多采用视觉语言叙事,一般将“血腥”与“暴力”作为呈现的焦点;内容上常涉及到梦境宗教哲学等隐喻,价值取向则往往停留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涉及乱伦与复仇的《老男孩》
而在《斯托克》中导演依旧延续了自己风格,将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拍的血腥阴暗而又文艺。
故事的少女名叫印蒂雅·斯托克,拥有当下文艺女神的标配——胸小,话少,表情屌。
印蒂雅由米娅·华希科沃斯卡饰演
本来她和父母共同住在一栋装修考究的大房子里,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然而就在18岁生日当天,她收到了父亲理查德意外死亡的噩耗。
于是家中亲人只剩下一直以来都与父女俩关系不太和睦的母亲伊芙琳。
伊芙琳由妮可·基德曼饰演
之后的丧宴上,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毫无征兆地出现——他就是死者理查德的弟弟,印蒂雅素未谋面的叔叔,也是本片的男主角,查理。
他自称刚刚结束环球旅行,接到消息后马上赶来参加葬礼。
查理由马修·古迪饰演
面对年轻帅气的查理,伊芙琳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和好感,先是主动留他在家中居住。
之后两人更是渐渐萌生出一种暧昧的感觉——不仅在家中常常一块喝酒聊天;
还一块外出兜风“排解丧失亲人的悲痛”;
甚至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开始做出一些无比亲密的举动。
而与热情的母亲相比,印蒂雅的表现就要高冷多了——面对叔叔的示好,她始终呈现出一种拒绝、戒备的姿态,甚至直接各种甩脸色。
不过作为长辈的查理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对侄女更加“殷勤”——又是去学校接她,又是三番五次的提醒她出门前带上伞。
特别当两人单独相处的时候,查理的眼神又温柔又诡异,和善的微笑中透着一股阴冷的气息。
所以查理这次突然回来到底有什么目的?只是为了悼念哥哥?
从影片给出的种种信息看来,事情应该没那么简单。
早在查理刚到家的第二天,印蒂雅就目睹他与家中的老管家发生了争吵——
之后另一位家族成员金姨到访,也在他面前表现出明显的戒备——三番五次地暗示母女俩与她进行一次私密谈话,似乎要透露一些关于查理的秘密。
而更诡异的是,不久之后,这两位知晓家族故去的“老一辈”全部离奇失踪了。
联系之前的种种情节,相信大家不难猜到——查理动手杀掉了她们。
并且他不仅先后掐死、勒死老管家和金姨;
还故意让印蒂雅发现尸体。
而印蒂雅看到尸体后并没有选择拆穿叔叔或者报警,还是像往常一样一脸冷淡。
尽管此时,一些变化已经开始在她的身上发生——
从前被小混混调戏她一般就忍气吞声,而现在直接拿起铅笔怒怼回去;
从前她极为排斥和叔叔接触,而现在则一脸销魂地与他一块四指连弹;
从前看到母亲与叔叔之间的亲密举动没什么感觉,而现在马上出门找男孩去小树林;
受到邀请的小伙都感觉很诧异
不过才刚开始接吻,印蒂雅就表示了反悔,之后猴急的小伙不顾她的挣扎想要硬上。
眼看着约炮就要演变成一场强暴,查理突然出现——
先是用皮带将小伙捆起来,接着当着侄女的面生生勒死了他。
不过一连串的死亡带给印蒂雅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
她既感觉到有些难过,同时又特别兴奋。
正如电影接下来一场戏所展现的——印蒂雅一边哭泣,一边自慰到高潮。
我相信此时很多小伙伴心理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TM到底是个什么奇葩家族?
影片很快给出了答案——嗜杀狂魔。
其实查理除了理查德这个哥哥,原本还有一个弟弟,但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他活埋了;
这件事发生后,查理一直被关在一个类似精神病院的地方。
直到几天前理查德才把他接出来,并希望他可以在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的纽约开始新生活。
而查理则一心想着回家,于是为了达到目的,它在干掉亲弟弟几十年之后又对哥哥下了毒手。
当然,与其说他渴望“回家”,不如说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侄女印蒂雅。
多年来,家里的老管家一直是他的耳目——
而通过管家带来的信息,查理渐渐发现,印蒂雅和自己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
两人都不喜欢不被人触碰,有一些类似的小动作——
更要的是,他们都是天生的“狩猎高手”——
所以从小就被家人抛弃的查理,认为印蒂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理解自己的人;
还在病院时就把她了当成假想的朋友,斯托克家族血脉的继承者。
不仅寄去一封封言辞真挚的信——
还在每年生日为她送上一双新布鞋,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缺席。
而作为父亲的理查德,当然也早就看出了女儿身上的嗜血特性。
所以他把此前查理寄来的一封封信都藏了起来,坚持不肯让叔侄二人见面,并且常常带印蒂雅去打猎,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缓和她“猎杀”的冲动。
正因如此,十几年来印蒂雅并没有做出什么疯狂的举动——直到查理的到来。
他不断诱导印蒂雅释放嗜血天性,并试图与她分享杀戮的快感。
从让她看自己藏在冰箱里的尸体,到带着她一块去掩埋精虫上脑男同学,甚至发展到后面,还想让印蒂雅见证她母亲被杀害的瞬间。
而最终查理的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把侄女培养成了“嗜血狂魔”。
于是你会发现,当他勒着嫂子的脖子,看到面前的印蒂雅举起猎枪的时候,脸上是带着笑的。
他并不介意成为侄女的复仇与猎杀目标——因为那一刻他看到了同类,得到了理解与认同,真正成为了印蒂雅的朋友。
而印蒂雅在打死拥有“启蒙者”与“仇人”双重身份的叔叔之后的表现便证明了这一点。
她径直走过奄奄一息的母亲,先是在查理面前久久停留深情凝望,接着系上爸爸的腰带,穿上母亲的上衣与叔叔的鞋子,继承着斯托克家的姓氏——开始了属于她自己的“嗜血人生”。
整体来看,《斯托克》算不上一部特别难以理解的电影。虽然有时也会让人感觉困惑,但却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多么深奥,而是因为表现方式比较含蓄。
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主要利用台词交代信息推动叙事,本片则依靠视觉语言。比如下面这段戏,导演只用了一个很简单的镜头切换就表现出伊芙琳对于查理特别的感情。
某天与女儿聊天,伊芙琳说自己“很怀念亡夫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她先是看着女儿,当说到“我怀念他”视线转向窗外——
而等到“年轻的时候”被说出口,镜头刚好切到窗外看书的查理——
经过这样的处理,查理与“理查德年轻的时候”的联系瞬间被建立起来;
也暗示出伊芙琳对他产生好感的原因——即在婚后备受冷落的她找到了一种替代性的补偿。
比如印蒂雅弹琴那段戏,她闭眼的时候画面左侧出现叔叔劳动的场景。
暗示着此时查理成为了她的性幻想对象。
当然,上述两处已经算是比较直白的了,电影的视觉语言中有时还包含着隐喻与象征。
此时往往需要观众联系前后的语境才能明白导演到底想要说什么。
比如女主穿着由布棉衬衣布鞋换成性感丝绸睡衣高跟——隐喻着她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
比如片中的蜘蛛第一次出现爬上女主脚踝第二次爬进她的裙底——象征着“性”觉醒;
比如金姨居住的旅馆所播放关于鹰的电视节目——其实说的就是斯托克家族;
比如女主最后那一身行头——说的是她继承了母亲的性感,父亲的冷静,以及叔叔的杀戮欲。
影片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填充起来的,叙事上它并不强调因果,但又自有一套逻辑。
那下面我就简单为大家梳理一下本片——它讲的就是一个少女经由叔叔诱导完成成长的故事,过程中伴随着对自我欲望的探寻;这里的欲望又分为杀戮欲与性欲,而两者是交叉出现、互相促进的关系。
最终印蒂雅完成了性与嗜血的双重觉醒,成为了斯托克家族的女人。
而影片中涉及的各种母题,也几乎全部都曾在朴赞郁导演之前的作品中出现过。
比如孤独。
在“复仇三部曲”中,导演就描绘出一系列被命运捉弄,独自承受仇恨与痛苦的孤独灵魂。《斯托克》也一样,片中几个角色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人又都是孤立的个体:
母亲名校毕业后长年在家,受到丈夫与女儿的集体冷落,新来的小叔也是对女儿更感兴趣。
母亲对女儿说的话
而查理也一样——因为身上流淌着恶魔的血液,并且杀掉亲弟弟,他从小被家庭驱逐。
多年以来一个人待在病院,唯一的朋友只有想象中的侄女印蒂雅。
当然,印蒂雅同样孤独。
在片中你找不到一个与她同龄的朋友,更不必说一个能体会到并且在乎她的感受的朋友。
唯一的区别在于,大家对待孤独的态度不太一样。
母亲试图出轨从查理那里得到情感安慰,查理则无比希望侄女可以理解自己,而只有印蒂雅,在找到自我之后接受了自我,在习惯孤独之后适应了孤独。
她不在乎身边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时刻用冰冷的眼神审视猎物的眼神注视一切。
这其实是本片和朴赞郁导演之前的作品最不一样的地方。
《老男孩》等电影都有一些宿命论的感觉在里面,并且是一种悲观的俄狄浦斯式的宿命论。
而本片同样涉及到宿命——印蒂雅无法摆脱嗜血血统,但处理上却轻松很多。
《斯托克》的结尾就好像在说——我孤独又怎样呢?出生在这样的家族是我的错么?
所以印蒂雅不再反抗命运,而是选择顺应命运——既然来自嗜血家族,那就杀人好了。
这种“叛逆邪恶”的价值观其实和韦斯·安德森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点接近。那部电影也是在说,既然作为狐狸,偷是我的天性,又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
可以说,两部片子要表达的共同观点是——与其逃避本性,不如顺应真正的自我。但从纯粹理性的角度看,这就有点三观不正了。
因为自我、本性只能描述无法界定,又或者说自我本来就是一个理想与欲望混合的产物。所以追求自我不是一个人摆脱社会约束的理由,就像欲望是天性但绝对不是为所欲为的理由,更不该成为为犯罪开脱的借口,你们说呢?
往期精彩内容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十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