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腭神经痛据说,浮针让他省下70万

原文作者:李国华

这是一个让疼痛折磨了十年的患者。十年来,不间断的疼痛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生活、工作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并因此花费了大量的费用。而浮针让这一切都停了下来,正如他本人所说:如果不是遇到浮针就会到国外去诊治,大概要花费70万元。

患者病历如下:

某某,男,30岁,销售经理。

主诉:左侧鼻部疼痛十年。

现病史:十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觉左侧鼻部疼痛,伴随心脏跳动呈规律搏动性出现,十年来未曾间断过,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有鼻窦炎病史,自认为是鼻窦炎,而服鼻炎片,抗生素等药物无效,口服布洛芬初期有效,一周后无效。卡马西平无效。医院神经疼痛科就诊,诊断为蝶腭神经痛。经先后两次蝶腭神经阻断术后无效。年再次就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又先后两次三叉神经阻断术后仍无效。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鼻窦炎,口服药物(名称不详)无效。自发病以来,精神轻度抑郁,体重未减轻,饮食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鼻窦炎,无外伤史。

体格检查:T:36.2℃、P:72次/分、R:18次/分、BP:/80mmHg。精神可,营养良,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瞳孔正大等圆,鼻部无疤痕,面部无结节皮疹,心肺(-),余未见相关阳性体征。

患肌检查:由于面部肌肉扁平、短小,不易触摸,但根据①患者描述疼痛的特征(肿胀感,紧痛,口服布洛芬初期有效,卡马西平无效等);②第二现场规律(不在肌腹的慢性非感染性疼痛一定是由患肌引起的)。结合①②初步判断存在患肌。

辅助检查:自带,如图。(医院病历资料患者未保存)

初步诊断:鼻肌性痛?

鉴别诊断:鼻窦炎、鼻腔疖肿、蝶腭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占位性病变。

①鼻窦炎此病的疼痛部位一般在前额或颧部,一般是闷痛,很少会有搏动感。虽然患者影像提示有鼻窦炎,但是疼痛性质及临床表现并不与其相符。按鼻窦炎规范治疗也不见效。

②鼻腔疖肿内镜检查未见异常。

③蝶腭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此病疼痛呈电击样,怕碰触,卡马西平一般有效。患者先后做过四次神经阻断手术无效。

④占位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已排除。

治疗:常规消毒后,利用一次性浮针治疗。

一诊(10月29日):上半场治疗咬肌,即时效果不明显。下半场处理鼻肌,即时效果减轻80%,鼻及面部有松快感,在浮针扫散时患者感觉非常舒服。嘱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精神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禁酒。

二诊(10月31日):疼痛基本没有防反弹。处理鼻肌后患者基本上感觉不到疼痛了。医嘱同前。

三诊(11月4日):疼痛大部分缓解,因11月5日陪客户用餐时间较长(大概四个小时),感觉精神疲惫后疼痛略有反复。同前治疗。

四诊(11月8日):疼痛基本缓解,不仔细体会已感觉不到疼痛。治疗、医嘱同前。

五诊(11月13日):不疼痛。巩固治疗。

回访:11月25日回访患者没有疼痛。

思路:

此病人用浮针治疗表面上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一针解决问题。但是在治疗前我思考了许多问题①为什么会痛?②到底是哪些组织发出的疼痛信号?它为什么会伴随心跳而产生搏动性疼痛?③是肌肉痛还是神经痛?或是感染引起的疼痛?通过期临床表现和疼痛特征初步诊断倾向于肌肉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用浮针诊断治疗一下。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居然大部分缓解。这更加验证了我的想法——患肌的问题,因为浮针唯一改善的器官是肌肉。接下来还有问题是:④患者为什么鼻部肌肉会患病呢?全身上下的肌肉就属于鼻肌安逸,它怎么会形成患肌呢?通过追问病史(在二诊时)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十年前,患者在患病前三个月为了工作学习,每天都要看书学习到深夜。为了抵抗困乏患者习惯地做一个动作——咬牙蹙鼻。难怪啊!咬牙蹙鼻三个月,鼻肌就工作了三个月难道还不会出现问题吗?找到了鼻肌的作案动机,案子也终于真相大白。

讨论:

①鼻肌的病理性紧张导致本身的血环境不良而出现疼痛。

②鼻肌的病理性紧张压迫其内部或邻近的动脉血管,导致动脉血管壁缺血,随着心脏收缩射血动脉压升高,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加大,血管壁缺血程度加重,心脏舒张,压力减低,缺血程度减轻,周而复始,从而表现出伴随心跳呈搏动性疼痛。

————

作者:李国华

浮针Ⅱ段主治医师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妇幼保健院——————————END——————————FSN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jcff/11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