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将帅摇篮威名扬

黄埔军校:将帅摇篮威名扬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1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 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主旨,培养出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政治军事人材,赢得了“中国将帅摇篮”的美誉。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黄埔区委、区政府十分珍惜这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军校原址,宏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时空透视  天下黄埔是一家    1939年底,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广西昆仑关大败有“钢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获得“昆仑关大捷”;1943年秋,同为黄埔一期的陈赓指挥太岳山区反“扫荡”作战,一举消灭日本“皇军观战团”。国共两党的黄埔骁将在抗日战场上南北争辉。但是仅数年以后,陈赓于1948年率部参加淮海战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役,参与围歼黄维兵团。是役,杜聿明、黄维等另外一阵营的黄埔门生,在战俘营中见到了成为胜利者的老同学。1960年,身为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将军约特赦战犯杜聿明等人到四川饭店吃饭。昔日黄埔同学泛论、痛饮达3小时之久。  这是一个关于黄埔军人周折命运的典型事例。他们一同成长,曾同仇敌慨、并肩作战,终究却因政治歧见而各奔前程、干戈相向。其个人荣辱沉浮和民族兴衰、时期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20世纪扑朔迷离的历史画卷。  从1924年1直到1950年,黄埔军人之间或敌或友,时分时合:北伐战争,黄埔健儿身先士卒,出师一年就席卷东南诸省,汀泗桥畔、贺胜桥边,躺满了黄埔生的尸骨;北伐功成、全国统一在望之际,革命内部却遭受“宁汉分家”和国共分裂的两重打击;十年内战,旧日同学不得已对阵疆场;八年抗战,大敌当前,黄埔师生抛开恩怨再度携手,长城脚底,昆仑关下,滇缅丛林中,遍撒热血。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为共同争取到的成功举杯相庆,三年争战的狼烟已点燃。随着新中国建立,本该天下一家,又一次被一道窄窄的海峡隔离。  1校同学情谊的反复破裂与缝补,折射出一个动荡的大时期国家被割裂、同胞被拆散所经历的巨大伤痛。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当为祖国的统一而努力奋斗。”创建黄埔军校的初衷,便是建立革命的军队,武装颠覆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无奈造化弄人,这支本为了统一而建的革命队伍,反而在相互牵扯中,分化为渐行渐远的南北两极,不断上演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悲剧。  俱往矣,九州烽烟、三江激浪、一片昆仑雪。多少年,谈兵虎帐,挑灯看剑,到如今,繁英飘尽风流歇。但是,物毁可修,心创难愈。80年来,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和海峡两岸金瓯有缺的现实,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华人的神经。刚刚闭幕的10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反分裂国家法》取得全票通过,开门见山 条制定目的,道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中国人的心愿――“反对和遏制‘ "分裂权势分裂国家,增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天下黄埔是一家”。曾一同高擎“爱国、革命”之旗的人们,如今再一次以黄埔精神的名义、以祖国统一的名义走到一起。其中,黄埔军校同学会通过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展开黄埔校史和黄埔精神的研究和宣扬,为海峡两岸、海内外黄埔同学架设起一架乡情、亲情与友谊的桥梁。在其号令之下,广大黄埔同学为增进国家统一、振兴中华作出了不可替换的贡献。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保护主权独立,实现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保证,也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部中华儿女的崇高欲望。只有当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统一和伟大复兴的那一天,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初衷,黄埔同学们走进校门的理想,才算真正得以实现。而自相残杀的历史悲剧,希望 也不要重演。    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建的 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1924年6月16日开学,因校址设在长洲岛(又称黄埔岛),故通称“黄埔军校”。前身为清末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小学和1912年广东政府创办的广东海军学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 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担负政治部主任。军校以孙中山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主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材。在国民党方面,黄埔师生被授与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在共产党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10大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10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衔的57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8人。  从1924年到1930年,黄埔军校一共在长洲举行了7期,曾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开设分校。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后又迁到成都,至1949年,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23期,毕业生3万余人。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勇敢顽强,所向 ,立下了不朽功劳。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卓着贡献。    目击   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码头  黄埔老人告知子弟:“我的一生,从踏上这个码头的那一刻完全改变。”  2004年夏,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事学院和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四大军校”、有“中国军事家摇篮”之称的黄埔军校,迎来了建校80周年。在广州长洲岛上的军校码头,一批又一批从世界各地奔赴“世纪约会”的黄埔老人临江久久伫立,昔日的战友和敌人相对无言热泪纵横;一名老人颤巍巍地弯下腰,深情地触摸着码头上的木桩,告知子弟:“我的一生,就是从踏上这个码头的那一刻完全转变的……”  80年前,对面积仅9平方公里、兀立江心的长洲岛而言,这个码头一直是军校与外界来往的 通道。而对来自天南地北的有志青年而言,踏上这个码头,意味着放弃经商、务农、投考、入仕等等前程,登上革命征途的 航站,翻开命运崭新的一页。  这个码头曾定格了黄埔军校诞生之初许多经典镜头:1924年6月16日清晨,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乘坐“江固”舰在此登岸,主持军校开学典礼;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之际,乘“永丰”舰经过这里,回到校园向师生们告别。当年“到黄埔去!”的口号1呼天下应,不计其数中国和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青年,不远万里在此登陆,接受铁血磨练;满载着支援武器、飘扬着斧头镰刀旗帜的苏联船只,曾一次又一次驶入故人深深旧梦中……  隔校门校门两边柱子上曾贴过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在泛黄的老照片上,黄埔军校正门的尖顶门楼上孤悬着国民党元老谭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jbjs/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