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长者在行走两三百米后便感到腰酸背痛,腿部逐渐胀痛,感觉身体变得沉重,必须找个地方坐下片刻才能继续前行。然而,这种情况经常被轻视,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因为腰腿肌肉老化所致。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腰椎管狭窄症在作祟。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椎管狭窄症的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椎管?
脊柱是由一系列带有孔洞的骨头组成的,这些带有孔洞的骨头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椎管。椎管内主要容纳脊髓,而脊髓又分支出多条神经根,这些神经根穿过椎管两侧的椎间孔向外延伸。
椎管的前壁由椎体后方、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组成,后壁由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构成,两侧壁由椎弓根和椎间孔组成。在腰椎区域,椎管通常为脊神经提供足够的空间,通常约为17-18毫米左右;当通道缩小至12毫米甚至更小时,就会出现椎管狭窄。当尺寸减小至10毫米以下时,则会出现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状
二、为什么会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
1.先天性椎管狭窄:有些人在出生时椎管就比正常情况下更狭窄。尽管早期可能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存在椎管狭窄的风险。即使是轻微的背部外伤也可能对脊髓造成压力。
2.后天性椎管狭窄:后天因素引起的椎管狭窄主要是由脊柱的退化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管的结构会发生退变和增生,腰椎椎体骨质增生,腰椎间盘内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可能导致腰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周围软组织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而增生和肥厚,从而导致神经周围的空间变小并受到压迫。
三、腰椎管狭窄症有啥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通常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其典型表现是间歇性跛行。患者常在行走一、两百米,甚至十几米时出现腰腿疼痛,弯腰休息片刻或下蹲后症状会迅速减轻或消失。若继续行走,不久疼痛再次出现,而且每次行走的距离基本相同。如果行走距离逐渐缩短,甚至坐下或下蹲也无法缓解症状,可能不是腰椎管狭窄症,而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滑脱症。症状会随着腰部姿势的改变而变化。向前弯曲腰部可增大椎管容积,通常可缓解症状,这解释了为什么患有椎管狭窄的人在坐下或睡觉时身体弯曲时症状会减轻。向后弯曲腰部会使后方椎管变小,常导致症状加重。病人主诉症状严重,但医生检查时未发现多数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下肢神经功能检查等通常正常。若存在上述情况,医院进行确诊,以免延误治疗。
四、腰椎管狭窄症该如何治疗?
和腰椎间盘突出一样,不是有突出就是突出症。有腰椎狭窄,也不一定就是腰椎管狭窄症。只有当影像上有腰椎管狭窄,并有相应症状,我们才称之为腰椎管狭窄症,这时候才需要进行治疗。
1.在急性疼痛期,建议卧床休息,适当下地活动。
2.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弯腰搬重物等,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
3.科学锻炼腰背部肌肉,增强脊柱稳定性,使肌肉和脊柱共同支撑后背,能显著减轻脊柱的压力,有助于减缓腰椎管狭窄的发展。这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预防腰椎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