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崛起需要工匠精神

      

小编前言:

从国内外看,凡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著名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精心打磨出来的,有的甚至经历了几代人、上百年的持续打造。当前,中国旅游开发和管理急需引入工匠精神。

伍策:能让中国旅游崛起的是匠心

来源:中国网

作者:伍策冷竹

“工匠精神“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工匠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网上搜到其标准定义,这里就不多加赘述。然而,引用《菜根谭》里一句话就是: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区区十字,却是字字珠玑。

言及此处,笔者不禁想起赵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经典桥段,那时候家里的唯一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看似简单的一个段子,实则反映出30年前中国的国力可见一斑。

那时候,谁家中有台电视、谁家能出去旅游,那毫无疑问是中产阶级的典型“标签”。而如今,在向别人炫耀我家有电视了,估计八成会去精神病院看你,原因无他,中国实在跑的太快了。

有这样一个时代:

出去旅行要有介绍信;吃饭需要粮票;住宿每天1块钱;3小时长途车只要2块钱;景点门票居然只要1毛钱!今天,让我们回到年,那个没有数码相机,用海鸥相机和黑白胶卷记录旅行的年代……

而现在这个时代:

进入21世纪之后,旅游变成家常便饭,三天一小游,半个月一大游。工作压力大了要出去旅游,遇到节假日了要出去旅游,赚钱了要带父母出去旅游,毕业了要全班来一次毕业旅行……旅游已经成为了生活必备。

3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可放之眼下却欲求不满。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这对中国景区遍地走的现状同样是把“双刃剑”,要么就是喜欢投资周期短的“山寨产品”半死不活,要么就是精益求精的“中国智造”要死要活。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状。

一个日本人,20岁开始做寿司。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寿司,旁人大多会说:“啊,他做了这么多年寿司,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做寿司的前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日本敬业、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一个中国人,20岁开始做包子,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包子,旁人恐怕转身就对自家的孩子说:“看,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一辈子都在做包子。”这样的反差有点让人寒心,却很真实,能反映出中日两国,至少在当下,在对待工匠精神上的文化差异。

所以说,我们现在从教育、薪酬、造假到价格竞争,都是杀死工匠的。中国企业喜欢“赚快钱”,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其在互联网领域和文化领域更为盛行,当然旅游业也不离其中。

现今中国旅游业内普遍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资本市场的逐利与投机者的“唯快不破”思维,营销、大数据、智慧化、互联网似乎使整个旅游业陷入一个怪圈。

是的,对于旅游业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诚然,旅游人是否应该“慢下来”认识思考,理性去拥抱趋势的“变化”。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去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

在价值链条上,资金、品牌可以称王,精品、手艺未必就不能称霸。迪士尼可以斥巨资拉动千万游客趋之若鹜,日本东京吉祥寺有一家店,只有3平米,只卖羊羹和最中饼两种点心,年收入却高达3亿日元(多万RMB),这种产品力,能自我生长,生生不息,可以复制,更是产品的匠人精神回归。

所以,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放眼当下旅游业,能成工匠的,才是百年的;承担孤独的,方是伟大的。

魏小安:旅游发展更需工匠精神

作者:魏小安

来源: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政府重视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流,市场呼应形成热潮。下一步,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需求侧精准、供给侧改革、产品端发力、渠道端变化。市场已经变化,促使旅游行为普遍化、旅游生活常态化、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通行便利化、旅游消费个性化、旅游选择精准化。对应这种变化,投资商大举进入,年,全国旅游投资总额超过一万亿元。但与旅游发达国家比较,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就是如何从粗放低效到精细高效,这也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从旅游发展的宏观格局看,需要控制传统供给,优化整体结构,提高发展水平。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群体追求自然是经济总量,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就是求规模。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需要提出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期的战略目标,是发展导向的提升之举。从中观格局看,需要提高企业效益。说到底,投资要有回报,企业要有利润,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社会要有拉动,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追求发展质量的转型之举。从微观格局看,需要工匠精神,做精做细,这是培育竞争力的长远之举。所谓工匠精神,正如日本人所说的,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但我们现在泛滥的是做大做强,老祖宗造词是强大,先强后大,我们偏偏要颠倒过来。有些地方是执政者好大喜功,开发商贪大求洋,规划者推波助澜,评审者随波逐流,花了很多冤枉钱,还往往自鸣得意。

倡导旅游工匠精神,首先是产品开发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差异形成吸引力。差异性越大,吸引力越强,但绝不是规模越大吸引力越强。二是精细创造竞争力。无锡灵山第五期工程做禅意小镇,董事长提出来要种青苔,禅意小镇没有青苔就没有禅意,工人说,我们种树种草种花都行,就是不会种青苔,他和工人一块试验五次,把青苔种出来。再比如竹篱笆,似乎很简单,江南到处是竹子,他在全世界招标,形成了七十多个方案,最后请日本的工匠过来,现场制作,中国人跟着学,这就叫精细。但是反过来说,江苏人的精细如果比起德国人、日本人,还是差点层次。三是组合开拓发展力,就是要靠各类产品的组合,不断开拓发展力。四是生活对应市场力,最终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超越日常生活,才有吸引力,才能够抓住市场。

倡导旅游工匠精神,要培育文化。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现在是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今天的垃圾建筑,明天的建筑垃圾,这代人要给后人留什么?就留建筑垃圾吗?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要有这样的文化精神,建设未来的文化遗产。如何做?一是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头看。二是五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三是五个度: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度。四是五个力:视觉震撼力、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润力、快乐激荡力。自然不宜改变,感受应当深化;历史不可重演,体验应当升华。淡化景区,淡化开发,是新要求。强化景区自然强化景观,把视觉作为第一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而在新的市场需求之下,要求是全方位的,是综合感受,是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体验。一流的观光资源已经全面开发,再强调景区则会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多花钱,办不好事。因此,应当以历史文化体验区、休闲游憩区、生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专项旅游区、特色娱乐区等定位。

倡导旅游工匠精神,要在全域旅游之下推进。一方面是农村,应当用景观的概念看待农村,不能一扫而光;用综合的理念经营农业,通过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用人才的观点发动农民,使农民也成为文化传承者、工艺美术师。另一方面是城市,要用抓旅游的理念抓城市,突出人本化和差异性;用抓饭店的理念抓景区,突出精品化和细致化;用抓生活的理念抓休闲,突出舒适性和体验性。

倡导旅游工匠精神,关键是服务先导。作为中国服务业的引领者,中国旅游业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服务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现在,对于服务和质量的重视程度不足,只重视处理投诉,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倡导旅游工匠精神,根本在于人才,人才需要梯队,梯队需要环境。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服务的氛围,在全行业形成尊重人才的环境。工匠精神,一是守业,做好本职工作;二是敬业,需要兢兢业业;三是职业。目前,酒店业的职业经理人已经形成,其他领域尚不足;四是精业,要在实践中形成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精于职业,精于事业。

由此,就需要各级旅游部门开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工匠精神,应当紧密呼应。首先是舆论导向,可以开展旅游工匠精神的讨论。其次是行业导向,奖励一批行业大师,从管理大师、运营大师到规划大师、设计大师,一直到技能大师、服务大师。三是形成机制,尤其是旅游院校的导向,不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只有奠定旅游发展的微观基础,缓解粗放低效的状态,创造精细高效的格局,才能使中国旅游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本期编辑:Kyle佳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ijk/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