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可不只是三主征

年少时在院校学习的过程中,书本上将「三主征」(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损害)作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依据,工作后才发现诊断疾病还是应该看症状发生-发展-转归-结局规律,不是凭借「几主征」这么简单就能诊断疾病的。

笔者结合自己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例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例,将诊断过程中「不简单」的思考分析要点分享如下,欢迎大家指正。

病史查体

患者男性,47岁。

年11月30日自觉劳累后出现双侧膝关节以下麻木不适,有时有蚁走感,肢体力量正常,未在意。

年1月15日左右开始出现走路踩棉花感,行走不稳,夜间室内行走会撞到桌椅,麻木感上升至腹股沟处,双下肢对水温感觉差。2月初行走不稳症状加重,须看地面行走,麻木感上升到胸部。

自发病到住院2个月,患者仍可以从事搬动水果箱等轻体力劳动。在外院诊断为「脱髓鞘性脊髓病」。

查体:双髋部以下音叉震动觉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双足关节位置觉减退,四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跖反射消失,胸7以下痛觉减退,而四肢远近端、伸屈肌肌力均正常。腹壁反射消失,腹肌反射(也称为腹深反射)存在。

定位定性分析

1.病程:亚急性病程。

患者第一个症状是-11-30左右出现,在-1-15左右麻木进展到腹股沟,进展过程1个半月左右,-2-3当地住院时麻木进展到中胸部,这是在2周多时间进展。这种在数周~2月左右进展过程是亚急性加重过程。此处,周围神经损害的麻木表现(双侧膝关节以下麻木),进展成传导束性感觉障碍(腹股沟,及中胸部水平),如何理解,后面会讨论。

患者第二个症状是:-1-15左右出现走路踩棉花感,及天黑时行走不稳,这是深感觉性共济失调,至-2-3左右加重就诊,这是在2周多时间进展,是亚急性加重过程。

患者第一、第二症状次第出现,中间相隔1个半月左右,呈亚急性进展。综上,本病人是典型亚急性进展过程。而炎性脱髓鞘同一般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多数都是急性进展过程。

2.临床特点:症状的选择性及对称性。

患者首发症状是肢体麻木,进展至中胸段后,临床考虑是脊髓丘脑束受累,深感觉性共济失调是脊髓后索受累,因此症状定位应该在脊髓。

但患者肢体力量完全正常(因为要确认他肢体力量正常,专门问询,医院住院前一天,即-2-2白天仍去卖水果,能从事搬动水果箱的轻体力劳动),那么患者锥体束损害应该说是不明显的,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受损也不明显,患者也没有小脑共济失调或者舞蹈样表现。

那么脊髓内走行的传导束、脊髓丘脑束及后索受损,而锥体束、小脑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均未受累,这是受损部位的选择性。患者双侧深浅感觉障碍没有差别,这是症状的对称性。

选择性及对称性是代谢性疾病的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组织器官,对营养物质缺乏、有害物质损害或者代谢物质堆积的耐受程度不同,因此耐受程度差的首先受累,或者受累程度重。

各种代谢性疾病多数都有选择性及对称性特点,尤其表现在影像学上,例如肝豆状核变性,选择性累及基底节,而且几乎不会见到一侧基底节受累的肝豆状核变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猫眼征」,选择性累及苍白球,也不会见到一侧苍白球受累的一氧化碳中毒。

有些时候,还可以反推,就是从影像学给临床诊断重要提示。例如,如果临床上看到一病史不详细的昏迷病人,应该鉴别的疾病非常多,但如果在影像学看到「猫眼征」,务必想到一氧化碳中毒,或者迟发性脑病可能,即使家属否认中毒,也必须追问,是否有某日晨起不明原因呕吐、头痛等症状,由此推断是否有不典型一氧化碳中毒病史。这种追问理论基础是,影像学选择性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给医生的提示。

相对的,炎性脱髓鞘疾病是随机性的,不同病人,某个病人可以运动症状重,另一个可能感觉重,下一个可能是尿便障碍明显。同一病人,也可能本次发病感觉重,下次运动重。

一般来说,脊髓受损部位各传导束均有受累可能。且双侧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也不对称,一侧下肢肌力Ⅱ级,对侧可能Ⅳ级,也可能Ⅰ级,感觉平面也可能不在同一水平,这是炎性脱髓鞘特点。

由以上病史分析,可以考虑,呈亚急性进展的代谢性疾病,突出表现是深感觉障碍和传导束性痛觉障碍。

关于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AdamsandVictor`principlsofnurology里面是这样讲的:

假如疾病未及时治疗(指的是上文说的手足麻木),共济失调性截瘫会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查体提示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主要是前者。震动觉的消失是最持续性表现,相对于手和上肢,足和小腿部更突出,经常延续到躯干,位置觉也同时受损。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大致对称的,感觉损害(应该说深感觉损害)在运动之前。

由此可见,突出且早期出现的深感觉损害,以及对称性是本病特点。

对于本病,当年在院校学习过程中,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同道还是将「三主征,即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损害」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我个人认为诊断疾病还是应该看症状发生-发展-转归-结局规律,「几主征」的诊断方式是在对疾病认识深度不够,或者检查手段不够完备采用的。

例如,Wallnbrg综合征有「五主征」,以我们目前对疾病认识,绝大多数Wallnbrg综合征是血管闭塞引起,即使很多病人症状体征仅有2、3个,临床上医生考虑到本病,就会予头部核磁及血管核磁检查,不会拘泥于「五主征」是否完备。Poms综合征也有「五主征」,均出现的病人更少,临床上考虑本病可能,即骨穿检查确诊。

由此,本病人从病史分析,应该考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对辅助检查要有「预期」

接下来是设计一套辅助检查。临床医生怎样看待辅助检查,包括化验、超声及影像学,既能不忽略重要的异常结果,又不被各种各样的异常发现迷惑呢?

那就是在设计辅助检查方案时,对检查结果首先有预期:哪个检查结果应该是异常的,影像学的哪个部位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异常表现?

辅助检查科室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如果不能事先注明临床初步诊断,及可能部位出现的可能病灶,那么影像科不能有针对性的操作及查看,就可能漏诊。临床医生首先根据病史查体将病灶部位性质预先考虑,并在辅助检查申请单注明,辅助科室能有针对性操作及查看,这是临床和辅助科室互相配合的好方式。

维生素B12缺乏是亚联变最常见的病因,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巨幼贫早期表现可以仅是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因此预期患者可能上述检查结果异常。

患者痛温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均在胸段,上腹壁反射消失,而双上肢腱反射存在,考虑病灶在下颈上胸段左右,因此预期颈部核磁共振会在脊髓后索出现病灶,呈典型或者不典型「反兔耳征」,也可能无病灶,因为病灶出现率在30%~40%左右。不能靠影像学确定或者排除诊断,辅助检查只是证明来自于病史诊断正确!

患者在当地刚入院时曾用激素治疗,血红蛋白含量正常,但平均红细胞体积2次化验均为fl(80~),住院后期,医院加用肌注腺苷钴胺及口服叶酸,到我院入院常规检查,平均红细胞体积为fl,有所好转,考虑患者有巨幼贫早期表现,且腺苷钴胺及叶酸治疗有效。医院颈部、胸部核磁共振及我院复查均可见典型「反兔耳征」。

辅助检查结果符合预期,这是第三次确认。

这个病人MCV增大在当地和在我院入院时都没有重视,可能是血红蛋白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没有受到







































河南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传染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ijk/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