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进入秋季之后,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俗称中风)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脑卒中通常好发于老年人群。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脑卒中发病趋势有逐渐年轻化的迹象,45岁以下的发病人群增多,这是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医院,每天都会接诊到脑梗死的患者,医护人员尽全力争分夺秒抢救,目前在治疗时间窗内血管再通率达到了90%以上,约有50%的脑梗死患者可以取得良好预后。不过,该院脑血管病中心首席专家、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惠芳教授依旧对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深表忧虑,“如果年轻人不注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饮食结构不合理经常吃外卖,习惯熬夜,缺乏运动,抽烟喝酒等,那么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拐点还未到来,脑卒中患者还会越来越多,而他们大部分也将会遗留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记忆力减退等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旦脑梗,千万别“等一等”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患者的80%的,我国40岁以上居民中,出现脑卒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多万,每年新发病例约万。近年来,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30-45岁的发病人群增多。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而言,如何快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切实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是脑卒中救治的关键,“时间就是大脑”这已成为全球共识,因为一旦发病,每分钟大约有万个神经元死亡。所以脑卒中的治疗必须争分夺秒,一刻都不能马虎。医生会反复强调要快速识别,并且在起病后3-4.5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如果大血管闭塞则要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这样才有较大机会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挽救缺血脑组织细胞,从而挽救生命以及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人对于脑梗死并不了解,常常是发生了脑梗后“等一等再看看”,等医院,耽误了救治的黄金时间,错过了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的时间窗,这就使得到院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并不高。另外,有的患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而不重视。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快速识别脑卒中呢?谢惠芳指出,通常使用“BEFAST”口诀来初步判断:“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让病人“露齿”或微笑,若面部两侧不对称(一侧嘴角歪了)则为异常。“A”--Arms:是指手臂,让病人平举双臂,若一侧手臂无法维持而往下掉则为异常。“S”--Speech:是指语言,让病人说一句话,若其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说话则为异常。“T”--Time:是指时间,若发现以上其中一项有异常,家属应立即拨打“”急救,同时记录病人发作的时间。快速疏通血管,最短9分钟静脉溶栓有效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是救治关键,当“”接听到疑似脑卒中急救电话时,医院的急诊科将同步做出快速反应。“我们的医生护士基本是小跑着去急救病人。”谢惠芳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争分夺秒,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往往与用药时间早晚相关,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效果可能越好,在发病3-4.5小时内的黄金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可以使脑梗死患者良好预后的比例增加30%左右。”据记者了解,根据国内、国际的指南建议DNT医院至静脉溶栓之间的时间,国内要求不超过60分钟。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来说,医院对于DNT时间要求更高。谢惠芳介绍,近些年来,医院静脉溶栓DNT时间的中位数控制在40分钟以内,最短只有9分钟。“这位9分钟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在外院已经做了头颅CT检查,转院到医院,我们的救治团队提前就位,急诊科接到患者后进行快速评估,在9分钟内就给患者用上了静脉溶栓的药物,这也是患者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的关键所在。”在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成立之后,在院前、院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急诊、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的优势,不断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流程以及质控,这也让院前急救以及DNT时间不断缩短。“我们急诊科边上就有CT、MR、DSA检查室,实现一体化卒中救治平台,最大限度节省患者去做检查的时间,同时急诊护士会优先为卒中患者抽血、用药……实施并联模式运行,比如在护士抽血时医生完成接诊及病情的评估,在陪同检查获取结果的过程中,医生交代血管再通治疗的风险和获益等”。一刻不等待,一刻不停留。这也让医院的静脉溶栓率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发现大血管堵塞,整个救治团队还会立即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通俗称为支架取栓治疗,这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可以迅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挽救缺血脑组织细胞。“整体来说,目前血管内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可以达到90%以上,3个月后良好预后可以达到50%左右。一句话,急性脑梗死救治一定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谢惠芳说。期待全社会参与脑卒中的防治“今天上午还有一名35岁的男性因为脑医院救治,他出现了肺部感染、说不清话,吞咽困难、左侧肢体偏瘫,预计生活自理困难,一辈子都需要人来照顾。”当谢惠芳介绍这位病例时,深感惋惜,“35岁这么年轻,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庭今后怎么办?”中风的后果如此严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国民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是威胁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每年约有万脑卒中患者死亡;到年,中国预计将有万脑卒中患者。“病人越来越多,目前还没有看到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拐点。”谢惠芳表示,对于一名神经内科的医生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脑卒中还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30-45岁的人群增多,实际上,脑卒中不仅仅是救治的问题,更重要在于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度的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积极控制可控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等,避免脑卒中发生或防止再复发。”然而,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工作及精神压力大,以及熬夜抽烟喝酒等让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早早出现。谢惠芳说,“我在医院从事神经内科工作30余年,医院见到脑卒中的患者,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救治;还在门诊及病房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高危人群筛查,同时通过媒体平台,利用视频、科普、讲座等形式加大卒中知识宣传力度,宣传预防卒中的健康理念和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参与度。脑卒中救治,任重而道远。脑卒中防治需要全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ijk/1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