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变二字,说来容易做到难
前阵子看到一句话: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读到这句话,我们也许会哑然失笑——因为想要改变别人,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帮助他人做些改变,在职场里却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一定会遇到许多领导对他的改变;
一个工作多年却毫无起色的员工,也需要主管的指点;
一个常常负能量的同事,或许需要你的帮助……
我们只知道改变他人很难,可我们不知道的是:改变是分情况的,也是有技巧的。
前阵子,读到的一本由三名斯坦福大学精神治疗专家所著的书《改变》,书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改变,分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第一序改变是指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变化不大的改变;第二序改变是指那些轻轻松松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依据方法,便可从第一序改变进入到第二序改变,从而突破困局。
本篇文章,就“如何帮助他人做出改变”,为公司领导、教育者、父母以及所有想要改变他人的人,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
2、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很难做出改变?
我们先来想想这个问题:
若我们想要改变某人的一些具体的行为,他为什么总是会“表面答应,却坚决不改”呢?
朋友小陈,几乎每次和我们聚会都会迟到,这让我们很头疼。
每次我们和他说,你就不会早几分钟出门吗?他总是满口答应,下次还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目的论,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模式往往是按照因果顺序的,当一件事情产生的结果不符合我们的期待,人们往往会去寻找“原因”。
比方说,朋友小陈常常迟到这件事,可能因为睡过头了、路上堵车等等,但这种逻辑,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常常觉得问题没办法得到解决。
而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目的论告诉我们:恰恰是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什么意思呢?
仔细想想,和小陈聚会有时候我们约定下午3点,他可以拖到3点过几分钟过来;而若我们约定2点,他也可以提前到2点多几分过来。
其实,他虽然看上去“不靠谱”,但心里是有数的——我只需要迟到一点点就好。
这就相当于解释了目的论——他就是冲着“迟到一点点”这个结果,才会在之前磨磨蹭蹭。
后来,我们验证了这个猜想,小陈说:“因为我不想要等你们,所以干脆迟到一点点,这样咱们就刚好都能到齐啦。”
原来,正是平时有人时不时地迟到,让小陈有了“不想等人,我就干脆迟到一点点”的想法,所以他每次就奔着这个“目的”去,从而进行了每次迟到的“行为”。
因此,借助“目的论”,如果我们想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先去想: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一定是想过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然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想:
“那我们能不能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呢?”
其实,只有他对结果的预期改变了,他的行为才会改变。
这正和《改变》这本书中所提到“进入第二序改变的方法”不谋而合:
首先要找到困境的前提假设,然后换一种假设,事情就轻而易举地改变了。
而在上述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便相当于拥有了影响他人、说服他人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说说,这个方法具体运用中的几个注意点。
3、“目的论”的实施要点
01、从对方出发
有的时候,你明明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可对方却无动于衷。
因为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站在自身的立场出发去想问题。
朋友小吴是一名教师,班上有一个孩子,一开始只是缺交几次作业,后来发展为次次不交作业。
她很苦恼,交作业明明是一个学生该做的,可这位学生好像不这么想。
后来我告诉了小吴阿德勒的目的论后,她才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孩子这样表现的原因。
原来,这位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平时在班级没什么朋友。但是,每次他没交作业的时候,小吴老师都会把他叫来办公室,和他谈心。
久而久之,这孩子就认为自己没交作业,老师就会和我聊天。为了消除平时的孤独感,即使成绩差一些,也没关系,所以就次次不交作业了。
后来,她和孩子父母沟通,想办法解决孩子孤独的问题。后来,孩子父母把孩子带到了他平时最喜欢的舅舅家,让舅舅帮忙照顾。果然,自从做了这个改变,孩子再也没缺交过作业,成绩也稳步上升了。
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先从对方出发,先去仔细想想,为什么对方会这么做,对方这么做的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只有找到背后的原因并改变它,他才有可能有好转的迹象。
要管理一个人的预期,一定要从这个人本身出发,否则,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02、明确执行人
有人说,我改变了某些人的预期,可是对方不买账呢?
朋友所在的一家公司,因为抽烟的员工比较多,他们常常躲在走廊抽烟,老板就想要杜绝这种情况,就在走廊贴出了一条“禁止吸烟”的标语,还在开会时特意强调不准吸烟。
可是,效果好像没有很大,虽然改变了员工们的预期——走廊不准吸烟,但收效甚微。
后来,公司在标语后面加了一句——“违者罚款”,起了一点效果,可还是有人抱有侥幸心理,在走廊抽烟。
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公司又在标语后面加了一句话:“此处有监控”,这下,果然没人在走廊抽烟了。
“此处有监控”就是明确了执行人,它意味着有人监督,有人来执行这个结果,这样想在走廊上吸烟的人就会知道结果是赖不掉的,也就会自觉地去掂量“吸烟”的后果。
因此,当你做了某项规定来改变某些人,一定要明确执行人,否则,即使对方被你改变了心理预期,也可能抱有侥幸心理,从而继续我行我素。
03、自己的态度要坚定
我们不妨再想想更糟糕的内容,即使我们改变了对方的心理预期,明确了执行人,可对方还是屡教不改怎么办?
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要点:作为执行人,我们的态度一定要坚定。
这是改变对方的关键点,许多人到了这一步,态度不坚定,反而前功尽弃。
或许我们会说,我都说了那么多遍了,还不算够坚定吗?请注意,反反复复地强调,那可不是坚定,反而是在逐渐弱化自己的话的效果,使它更加不可信。
足够坚定的意思是:你要有心理上的准备,你是不是真的敢去执行你所给出的结果。
年,联想开始执行“开会迟到罚站制度”。执行之初,被罚的第一个人是柳传志在中科院的老领导。这位老领导帮助过柳传志,年龄大、威望高,场面很是尴尬。但柳传志心里明白“企业做什么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却不严格执行,最害人”。所以即使罚站老领导时,柳传志不自在到出了一身汗,但还是坚决执行了下来。
联想,也成为制度严明的公司。从联想出去的人里,核心的品质就是特别准时,从不迟到。
因此,如果你想彻底改变员工的行为,就要让他相信你真的会说到做到,坚决执行比说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
总结一下:
如果你也有想要改变别人的一些需要,却常常因为对方不听你的而苦恼。
很有可能对方陷入了阿德勒的目的论,改变对方的结果预期,便能很好地改变对方的行为。
在改变预期里,我们要注意几个要点:
01、从对方出发,明确这个他背后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并帮助改变它。
02、明确执行人,虽然改变了对方的预期,对方还是可能抱有侥幸心理,从而让你的计划落空,而明确执行人,便可大大改善这种问题的出现。
03、态度要坚定,坚决执行的态度,效果比说上百遍更有效。
有人说,员工爱迟到,辞退不就行了?孩子不听话,打一顿不就行了?伴侣有坏习惯,分手不就行了?
我想,对待问题并不能如此简单粗暴,改变对方的行为,一直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应该试着理解对方,帮助对方,从而达到改变对方的目的。
共勉。
作者介绍:小天的书桌,专注于职场,致力于提升思维,愿阅尽天下好书,执笔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