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检查
一、电生理检查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提示周围神经存在脱髓鞘性病变,在非嵌压部位出现传导阻滞或异常波形离散对诊断脱髓鞘病变更有价值。通常选择一侧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进行测定。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必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电生理诊断标准为:(1)运动神经传导:至少要有2根神经均存在下述参数中的至少1项异常:①远端潜伏期较正常值上限延长50%以上;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下限下降30%以上;③F波潜伏期较正常值上限延长20%以上[当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负相波波幅较正常值下限下降20%以上时,则要求F波潜伏期延长50%以上]或无法引出F波;④运动神经部分传导阻滞:周围神经常规节段近端与远端比较,CMAP负相波波幅下降50%以上;⑤异常波形离散:周围神经常规节段近端与远端比较CMAP负相波时限增宽30%以上。当CMAP负相波波幅不足正常值下限20%时,检测传导阻滞的可靠性下降。(2)感觉神经传导:可以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下降。(3)针电极肌电图:通常正常,继发轴索损害时可出现异常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和波幅增高,以及运动单位丢失。二、脑脊液检查80%-90%患者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质通常在0.75-2.00g/L,偶可高达2.00g/L以上。约1/3的MADSAM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三、血清抗体检测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和游离轻链在CADP中是必要的检测项目,可以帮助鉴别M蛋白相关周围神经病。临床疑似结旁抗体相关CIDP,需要进行基于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cell-basedassays)的NF、CNTN1等抗体检测。四、神经影像周围神经超声可以对臂丛以及神经干进行测定,沿神经走行连续扫描时,在部分患者可见神经横截面积节段性增粗,也有表现为普遍轻微增粗或正常者,可能与CIDP病程、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在MRI的T2相可见神经根和神经丛粗大,增强MRI可有神经根强化(图1)。MRI改变不具特异性,但在电生理检查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受累部位的定位有帮助。图1: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正常臂丛神经MRI(左);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臂丛MRI见臂丛神经增粗(右)五、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查(活检)临床怀疑CIDP但电生理检查结果表现为髓鞘伴轴索或轴索损害时,需要行神经活检。神经活检并非常规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CIDP主要病理改变为有髓神经纤维出现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变性,雪旺细胞增生并形成洋葱球样结构,单核细胞浸润等;结旁抗体相关CIDP尚可发现髓鞘攀结构与轴膜脱离现象,但无巨噬细胞侵入。神经活检还可以鉴别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和获得性淀粉样神经病。推荐意见:必须完善神经电生理,腰椎穿刺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神经电生理符合脱髓鞘改变,腰椎穿刺见蛋白细胞分离,需要考虑CIDP。结合临床表现和免疫治疗的反应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结旁抗体检测。神经活检主要用于鉴别诊断。诊断和鉴别诊断
CIDP的诊断目前仍为排除性诊断。符合以下条件的可考虑本病:(1)症状持续进展超过8周,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2)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肢体无力,少数为非对称性(如MADSAM),近端和远端均可累及,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伴有深、浅感觉异常;(3)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4)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或异常波形离散;(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6)除伴IgM型M蛋白的DADS外,大多数患者使用激素治疗有效。常见的其他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有代谢性、营养障碍性、药物性、中毒性、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多以轴索受累为主,只要有规范的电生理检查和血生化检查,加上详细询问病史,鉴别并不难,其中的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多表现为多数单神经病,临床上也易与典型的CIDP鉴别。这里从脱髓鞘的角度出发,对易与CIDP混淆的其他CADP和遗传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进行鉴别。一、POEMS(Polyneuropathy,Organomegaly,Endocrinopathy,Mprotein,SkinabnormalitySyndrome)相对意义未明的单克隆γ球蛋白病(monoclonalgammopathyofunknownsignificance,MGUS)伴周围神经病,POEMS更为常见,它的命名体现了疾病的特点,即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髓鞘脱失为主)、脏器肿大(如肝、脾、淋巴结肿大)、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M蛋白(通常为IgG型,λ轻链增多)和皮肤改变(肤色发黑)等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可协助诊断。还可以行骨髓穿刺和扁平骨摄片,以除外潜在的骨硬化性骨髓瘤。二、MMNMMN是一种仅累及运动的不对称的CADP。成人男性多见,初为不对称的上肢远端无力,渐及上肢近端和下肢,也可下肢起病。受累肌分布呈现多数单神经病的特点。肌电图有特征性表现,即多灶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显然,MMN与典型的CIDP不难区别,但与MADSAM(Lewis-Sumner综合征)却很相似,两者的鉴别点在于:前者无感觉症状、血清中可检出IgM型抗GM1抗体、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而激素无效;后者伴感觉症状、血清中无抗GM1抗体、激素治疗有效。所以目前均倾向将前者独立列出,而将后者归为变异型CIDP。三、MGUS伴周围神经病CADP可见于MGUS,最多见的是IgM型MGUS,与CIDP略有不同的是,MGUS伴发的周围神经病感觉症状重于运动症状,远端受累更明显,约50%患者抗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glycoprotein,MAG)抗体阳性。IgM型MGUS伴周围神经病对一般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反应差,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能有效。偶尔IgG型或IgA型MGUS亦可伴发CADP,其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与CIDP无异。免疫固定电泳发现M蛋白是MGUS伴周围神经病诊断的关键。四、恶性肿瘤伴发周围神经病恶性肿瘤伴发的周围神经病为非肿瘤直接浸润所致,而是通过免疫介导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因此临床表现为GBS或CIDP。何杰金淋巴瘤较为常见,当周围神经病症状出现在淋巴瘤诊断之前时,较难与CIDP鉴别。五、Refsum病Refsum病是因植烷酸氧化酶缺乏引起植烷酸沉积而导致的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可发生在青少年或成人,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及鱼鳞皮肤等,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易误诊为CIDP。血浆植烷酸明显增高可诊断该病。推荐意见:CIDP的诊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除外诊断。临床、电生理和实验室检查符合,并除外上述常见的鉴别诊断及其他原因所致的CADP时,可以诊断CIDP。治疗
一、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治疗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纯运动型CIDP首选IVIG),如两者均无效,可考虑血浆置换(或双膜法血液过滤)。朗飞结旁抗体相关CIDP患者首选血浆置换,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糖皮质激素使用方法: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选用激素短期冲击后改口服的方法,其他患者选择激素口服治疗。甲泼尼龙-mg/d静脉滴注,连续3-5d后改为泼尼松1-1.5mg/kg/d晨顿服。维持1-2个月后渐减,一般每2-4周减5-10mg/d,至20mg/d后每4-8周减5mg/d,或小剂量维持。或者口服泼尼松1-1.5mg/kg/d晨顿服。维持和减量方法同前。3个月症状无改善可认为激素治疗无效。在使用激素过程中注意补钙、补钾和保护胃黏膜。一般激素疗程在1.5-2.0年左右。2.IVIG使用方法:mg/kg/d静脉滴注,连续5d,每月1次,一般需要连续治疗3个月,3个月后症状完全缓解或稳定时可停用,改善不充分或无法使病情稳定时可每月复治1次(剂量可减半)或使用小剂量激素维持。3.血浆置换(或双膜法血液过滤):一般一个疗程3-5次,其间间隔2-3d,每次交换量为30ml/kg,每个月进行1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IVIG后3周内,不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约80%的患者对以上3种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如出现一线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法耐受等情况,可选用或加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对于顽固病例,尚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需随访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并密切观察可能并发的感染。硫唑嘌呤:2-3mg/kg/d,分2-3次口服。环磷酰胺:可团注,-mg/m2静脉推注每个月1次,或-mg每周两次静脉推注,2-3g为1个疗程。总量可达20-30g。环孢素:3-6mg/kg/d,分2-3次口服。吗替麦考酚酯:2-3g/d,分2-3次口服。二、对症治疗及神经营养治疗针对极少伴神经痛的患者,可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阿米替林等。维生素B1、B12(甲钴胺等)是较常应用的神经营养药物。三、功能锻炼及康复除药物外,功能训练、足部支具、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有益于CIDP患者功能的恢复。推荐意见:(1)首选激素或IVIG,但纯运动型首选IVIG。(2)结旁抗体相关CIDP首选血浆置换或激素。需要注意的是,血浆置换和IVIG通常不同时使用。(3)其他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预后缓解复发型患者比慢性进展型患者预后好。70%-90%的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少部分治疗无反应,或短期有效后产生依赖。指南/共识制定专家委员会成员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卜碧涛(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崔丽英(中国医医院)、笪宇威(医院)、樊东升(医院)、丰宏林(哈尔滨医院)、管阳太(上海医院)、管宇宙(中国医医院)、郭军红(医院)、郭力(医院)、胡静(医院)、黄旭升(医院)、林洁(医院)、刘明生(中国医医院)、卢家红(医院)、卢祖能(医院)、潘华(首都医科医院)、蒲传强(医院)、石强(医院)、汪谋岳(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王柠(福建医院)、王晓明(医院)、肖波(医院)、焉传祝(医院)、杨欢(医院)、姚晓黎(医院)、于雪凡(吉医院)、袁云(医院)、张杰文(医院)、张通(北京康复研究中心)、张在强(首都医科医院)、张哲成(医院)、赵刚(医院)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年11月第52卷第11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林洁卢家红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