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辣椒鸣冤丨皮肤科医生谈辣椒

丨辣椒素的化学结构丨

辣椒素,又称辣椒碱,是辣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提到辣椒,可能会想到川菜、火锅,也会回忆起被辣的刺激感。但如果是一个面对医生的患者,那他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我要怎么忌口?我能吃辣椒吗?不少患者(比如痤疮患者)看医生时也可能会自诉——吃了辣椒就加重,不吃就好。

不少人会认为生病了应该吃清淡点,至少也应少吃或者不吃辣,这种观念在专科医生、中医以及大众身上都较为普遍,而观念的产生却无凭无据,即所谓「我觉得是这样」「他们这样说的」…以至于有时被患者不断追问忌口问题时,有一种「不说点要忌口的就不是好医生」的错觉。

那么问题来了,辣椒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下面就来有理有据地谈谈「辣椒素」

↓↓↓先看图说话

图1.辣椒素对TRPV1离子通道的作用。辣椒素可激活C类神经纤维、角质形成细胞及肥大细胞中的TRPV1离子通道,最终导致去敏化、神经肽耗竭及瘙痒减轻

↓↓↓再来一张

图2.通过辣椒素活化的TRPV1出现感觉神经元去极化,并可致局部对热、酸及内源性激动剂的敏化;高浓度辣椒素或重复使用可对皮肤伤害性感受器产生持续性局部作用,即所谓「去功能化」,并得以通过降低感受器自发性活动而失去对广泛感觉刺激的反应

上面两图讲的是辣椒素止痒、止痛的作用机制。

结合上图补充几点概念

香草素能瞬变受体-1(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vanilloidreceptor1,TRPV1),最初被称为辣椒素受体1,是一种钙离子高通透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辣椒素是TRPV1受体的外源性激动剂,具有高选择性及高效性。

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属于神经肽,本身介导疼痛,也可能介导瘙痒,大量研究显示辣椒素有耗竭神经肽的作用。

作为大众或者医生,甚至皮肤科医生,确实对辣椒/辣椒素所知甚少,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检索英文文献发现,辣椒素(或辣椒碱)为主题的文献条数达+,近5年的也有+;中文文献也不少,共有+,近5年有+,侧面反应其科学应用价值不菲。

都有些什么价值?上面已经讲了辣椒素止痒、止痛的作用,下面就先主要谈谈辣椒素在皮肤科的应用。

临床研究

辣椒素及其类似物被广泛地被制成多种外用制剂(乳膏、凝胶、透皮贴剂等)而用于临床,文献报道可用于众多疼痛或瘙痒性疾病,主要为慢性疼痛综合征及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红斑性肢痛症、肌肉骨骼疼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感觉异常性背痛、舌痛、灼口综合征。

瘙痒: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肛门瘙痒症、尿毒症性瘙痒/血透相关性瘙痒、羟乙基淀粉性瘙痒、日光性瘙痒、肱桡肌瘙痒、水源性瘙痒症、PUVA相关性瘙痒。

炎症:特应性皮炎、毛发红糠疹所致瘙痒、银屑病、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急性期的硬化性脂膜炎。

其他:色汗症、三叉神经营养综合征。

上述大多数疾病的有效性是基于病例报告,而属于(随机)对照研究的疾病(未完全检索)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肱桡肌瘙痒、感觉异常性背痛、尿毒症性瘙痒/血透相关性瘙痒、肛门瘙痒症等。

针对上述临床研究列举几个实例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0.%辣椒素乳膏对特发性难治性肛门瘙痒症有效,有效率达70%(31/44)。

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TRPV1表达上调,应用辣椒素可降低其局部的神经肽(P物质及CGRP)。

羟乙基淀粉可沉积于皮肤的巨噬细胞及外周神经,并出现羟乙基淀粉性瘙痒,这种瘙痒对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光疗反应差,而对外用辣椒素反映良好。

感觉异常性背痛可表现为持续性局限性烧灼性瘙痒,部分甚至可累及头皮。其发病与神经根受压迫有关,属于神经病性瘙痒。辣椒素对部分病例有效。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多种辣椒素剂量及剂型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包括0.%、0.%等浓度辣椒素乳膏(3-4天/次),最新的8%辣椒素外用透皮贴剂更是被FDA批准通过。

图3.TheLancet一项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仅单次使用NGX-(8%辣椒素的透皮贴剂)1h,就能快速而持续性减轻患者疼痛

至于辣椒本身,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已把它列为消化不良、关节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凝血异常人群等的膳食补充剂。

一些重要的Tips

常用辣椒素外用制剂浓度为0.-0.%,低浓度的有0.%,高浓度的甚至有10%;一般使用频率为3-6次/天。

主要不良反应是治疗初期的烧灼感,也可有红斑、水肿,基本为自限性。

副作用一般认为是因作用于局部皮肤的神经而非皮肤本身所致;使用局部麻醉剂和糖皮质激素可缓解。

上面说了辣椒素神一样的临床应用,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另外很重要的是它在代谢、抗肿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限于专科性质及个人经历,这里就不再阐述。

现在着重谈谈医患双方均常见的「痤疮」,讨论的问题是:辣椒素与痤疮有什么关系?检索大量英文文献后,有以下发现。

关键词一:神经源性因子

基础研究:在痤疮皮肤中的皮脂腺周围,P物质反应性神经纤维数目较正常人增多。

基础研究:人体皮脂腺及体外皮脂腺细胞可表达TRPV1,低浓度辣椒素可通过TRPV1刺激皮脂腺细胞增殖,而高浓度可抑制其生长,并通过非TRPV1依赖机制诱导其细胞死亡。

病例报告:一例经病理证实为痤疮的患者,临床有炎症性痤疮及粉刺表现,因合并了外伤后的严重单侧三叉神经痛而外用了辣椒素乳膏,使用2月后痤疮皮损却完全消失,继续使用3月,停药后痤疮随即复发。作者猜测可能是神经损伤致P物质释放而产生了神经性炎症,即神经源性因子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这一观点也在部分文献中有所提及。

结论:神经源性因子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生,而辣椒素对这种类型的痤疮甚而可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二:内分泌异常

大量前期研究:部分女性痤疮患者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关系密切,她们可能会存在外周胰岛素抵抗(外周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以及高雄激素血症。

最新研究:同样的,有研究显示,男性痤疮患者亦存在相关代谢失衡,特别指出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异常的现象。表现为BMI、WC、WHR、SBP、DBP、基础及min时OGTT的血清胰岛素浓度、基础糖浓度、HOMA-IR、HDL/胆固醇比等指标与非痤疮患者相比有显著异常。

基础研究:膳食性辣椒素可减少肥胖大鼠中肥胖所致的胰岛素抵抗,也可减少其肝脏的脂肪变性。

结论:男女痤疮患者均可能有胰岛素抵抗等内分泌异常,而辣椒素具有一定的调节这种异常作用的能力。

关键词三:痤疮危险因素

临床综述:痤疮的危险因素,TheLancet在综述中提及以下几点:遗传有一定作用,其中在严重的瘢痕性痤疮中表现更突出。痤疮在女性相对早发。吸烟可使严重的痤疮增多。阻塞皮肤的油腻产品、出汗等可加重痤疮。湿热环境可能引起局部痤疮。

特别地,综述也提及饮食方面,鲜有提及辛辣饮食,倒是较多地谈论了乳制品(特别是牛奶)及高热量饮食(巧克力、糖类等)的危险性,有认为牛奶等「高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能继发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增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用,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痤疮的发生中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理论目前处于争论期。

临床研究:另外一项问卷形式的临床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高脂肪饮食(OR=1.)、食用油炸食品(OR=1.)及食用辛辣食物(OR=1.)是痤疮的危险因素,而每日规律食用水果(OR=0.)是保护因素。表面上看着很有道理,但根据统计学常识应该知道,这种情况需要给出OR的置信区间,若区间跨1,一般说明该因素无意义,文中却没有。所以这篇论文是有缺陷的,结论不可靠。

结论:目前并无充分证据证明辣椒素/辣椒是痤疮患者应该忌口的,不过「高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倒是可以考虑的。

说了这么多,结论不过是:辣椒竟然可以这么腻害,它被冤枉了。

另外想要表达的是:或许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

说明:文中的观点很多是具有「倾向性」或「可能性」的,而非「绝对性」,因为研究证据的强度也有高有低,而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无止境的,请留意文中的概率性用语。另外,很多点没展开讲,所得结论仅基于所列出的科学研究结果。

支持原创

感谢分享

部分参考文献

[1]JeanLBolognia,JosephLJorizzo,JulieVSchaffer.Dermatology,ThirdEdition.

[2]CoxN,JorizzoJL,BourkeJF,etal.RooksTextbookofDermatology,EighthEdition.

[3]BackonjaM,WallaceMS,BlonskyER,etal.NGX-,ahigh-concentrationcapsaicinpatch,forthetreatmentofpostherpeticneuralgia:arandomised,double-blindstudy[J].LancetNeurol,,7(12):-.

[4]GoodingS,CanterPH,CoelhoHF,etal.Systematicreviewoftopicalcapsaicininthetreatmentofpruritus[J].IntJDermatol,,49(8):-.

[5]KangJH,TsuyoshiG,HanIS,etal.Dietarycapsaicinreducesobesity-inducedinsulinresistanceandhepaticsteatosisinobesemicefedahigh-fatdiet[J].Obesity(SilverSpring),,18(4):-.

[6]SimonM,L’HevederG,GenestetS,etal.Efficacyofcapsaicininthetreatmentofacneinonecase:newpathophysiologicalperspectives[J].JEurAcadDermatolVenereol,,24(7):-.

[7]MakrantonakiE,GancevicieneR,ZouboulisCC.Anupdateontheroleofthesebaceousglandinthepathogenesisofacne[J].Dermatoendocrinol,,3(1):41-49.

[8]DelPreteM,MaurielloMC,FaggianoA,etal.Insulinresistanceandacne:anewriskfactorformen?[J].Endocrine,,42(3):-.

[9]WeiB,PangY,ZhuH,etal.TheepidemiologyofadolescentacneinNorthEastChina[J].JEurAcadDermatolVenereol,,24(8):-.

下周预告:首创丨临床病理讨论会·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fbf/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