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获取灵感。
一份创意性的品牌工作,需要散落满地的思考碎片、语言的转换,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灵感,并加以运用。
工作即将满三年,越发觉得逻辑再清晰、节奏把控再好,如果缺乏新鲜灵感的摄入,不同领域模式方法的渗透,就永远难以在最关键的点上有所突破,自己的感觉就是:“痒,挠得到,但永远挠不好。”
如果你和我一样,如果你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果你的工作模式中也需要大量的灵感激荡,就一起来谈一谈灵感的获取这个大命题中的第一步——灵感来源:认知抑制解除。
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易发于具高度创造性思维和高智商的人群中,“备受折磨的天才”以及“疯狂的科学家”观念不仅仅是一次浪漫的畸变。
所有的天才都有疯子的影子,所有的疯子都有天才的人格。
我们总是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天才和疯子有一些相似之处。
画家梵高(VanGogh)和著名美国作家凯鲁亚克(JackKerouac)都被冠名为"天才"。然而,他们却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生活行为方式。
其他艺术家,比如海明威,比如中国诗人海子,都觉得他们有点疯子的特征。那么,天才和疯子是不是真的有必然的联系呢?
一篇有名的杂志文章《鹦鹉螺》,万维刚读完这篇文章,整理输出的结论是:天才和疯子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认知抑制解除”,而一个拥有“认知抑制解除”能力的人,会成为天才还是会成为疯子,取决于这个人的智能。
什么叫“认知抑制解除”呢?先来说说什么是“认知抑制”。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由于大脑每秒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大量地忽略信息。比如,你跟一个陌生人见面,可能会重点看他的脸,而不会注意他的衣服上有几颗纽扣。
而此前就有科学家称,先前做过的很多研究都表明机体内存在一种能制造许多“链接”的特殊基因,这种基因叫做DARPP-32,就是它将天才与疯子联在了一起。
大约四分之三的人遗传了DARPP-32基因,它能够通过改善前额皮质的信息处理功能来增强大脑的综合能力。
而前额皮质是协调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中枢,这种时刻忽略和过滤信息的本能,就叫“认知抑制”。
这是一种本能,不用学,每个人都自动进行。
而“认知抑制解除”,则是说有的人能解除这个认知抑制的本能,专门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掉的信息。
举个例子,青霉素的发明人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就是发现了细菌培养皿里有一处发霉了,在这个霉点周围没有细菌,然后发现了青霉素。
要知道,当时的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培养皿又多,发现类似发霉这样的样品污染其实非常正常,如果想要高效出成果的话,就必须忽略这些污染。而弗莱明恰恰就是注意到了别人忽略的信息,拿到了诺贝尔奖。
认知抑制是理性的。认知抑制解除是非理性的。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安培、亚当·斯密、川端康成、玄奘、白居易等天才和希特勒等疯子的精神世界中,非理性往往强势过理性。
艺术家经常能从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小细节上得到灵感,做出创造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