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09月23日18:00——21:00
地点:医院十楼报告厅
主讲人:Dr.JefferyStern
主题:电影《雨果》
本次讲演由JefferyStern教授主讲,曹思聪担任报告翻译。主题为:赏析电影《雨果》。
Jeffery教授和翻译曹思聪
JeffreyStern
英国语言和文学博士
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核心成员,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培训分析师和督导精神分析师,《美国精神分析年鉴》副主编,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著名的以精神分析视角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
《雨果》海报
剧情简介:
电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梅里斯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斯,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Jeffery教授讲演现场
报告节选:
《雨果》讲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和老电影制片人梅里斯(本·金斯利饰)的孤独和悲伤。他们是同路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都不路人,因为他们都深陷抑郁之中,雨果住在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梅里斯则在那里工作。
......
(影片最后)当车站管理人员抓住雨果,要把雨果带到孤儿院的时候,梅里斯阻止了他们这么做,因为雨果并不是一个孤儿,他说:“这个男孩是我的”。
梅里斯心灵治愈的最后一步就是他重新和他的电影观众获得联结,他曾经在绝望的孤独中期待这些观众,而现在这些观众接通了他与自己失落的艺术自体相连结的回路。在修复了八十多部梅里斯的影片后,电影教授雷内·塔巴德在电影学院举办了一场回顾展。当梅里斯被介绍给那些起立鼓掌的观众的时候,他向他们讲到,作为巫师、美人鱼、旅行者、冒险者和魔术师,什么才是他的本质。实际上这些是他的夸大自体的孪生体。他对他们说:“来吧,和我一起去梦想”。
就像许多治疗师一样,心碎而孤独的雨果在修复同样心碎而孤独的梅里斯的时候,他也在修复他自己。梅里斯将之称为“我所见过的最美妙的魔法”。
学员提问环节:
学员提问中
Q: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个小男,7,8岁也没有与父母分床睡。我给了父母一个建议,让妈妈给孩子送一个玩具,慢慢与这个玩具建立连结,使这个玩具成为过渡客体。我不知道这个玩具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
J:这个建议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呢?
这是个很好的主意。我认为《雨果》这部电影里的机器人十分关键,它是主人公雨果与不在的父亲连结的媒介。雨果很孤独,过渡客体帮他恢复,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攻击过渡客体的现象,而且并非所有儿童都能使用过渡客体,只有发展比较好的孩子才能够使用。
Q:有意识的设置过渡客体,比如护身符,孩子看到的时候可以增加爱和安全的感觉,这种刻意设置的东西算过渡客体吗?
J:一般是孩子自然找到过渡客体,而不是刻意的。孩子可能用任何东西起到过渡客体的作用。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都会去发现这样的东西。如果丢失了这个东西,即使买到新的同款玩具,孩子也会很痛苦。
在这里,我想到电影里面比较关键的几点,雨果在治愈梅里斯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整合,治愈了自己,他扮演了治疗师的角色。我们作为治疗师,通过与病人工作,在修复破碎的病人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更完整了一些呢?通过思考这样的过程,我们自己也变得完整起来。
Q:多大的孩子不需要过渡性客体?
J:甚至有些成年人可以保留过渡性客体,这没有具体的时间。当然我们的方式会变。我们会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使用过渡客体。成年人可能不会去玩游戏,但项链、耳环也可以起到过渡性客体这样的作用。举一个例子,我的妻子每次做飞机都会带一个特别的手镯,这会让她感到非常安全,这就是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