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彼此相互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而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相对于其它两个教育形式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常常把家庭教育解释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学者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
从我国目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问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单亲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成了千千万万父母心中最想解决的难题。
1、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溺爱过度。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所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很多的家庭,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5%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另外一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48%的学生参加l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这样,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才出现了许多让人痛心的事实。例如:某个学校的一名初中生,不知道怎样剥从家中带来的煮鸡蛋。还有一些学生因住校不能同自己父亲睡而每日以泪洗面,有的甚至就转到家附近的学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发出这样的告诫:“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呵护,使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和困难,实际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问题的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有的父母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
1.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武汉晨报》报道,记者探访钢琴、围棋、美术、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的培训情况时,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已成“兴趣班”主力军,而且一个孩子同时参加多种“兴趣班”的现象也不鲜见。在某芭蕾培训中心,2~6岁的儿童占了全部学员的65%,最小的学员才2岁多。有关人士分析说“:现在父母们认为,以后社会竞争很激烈,孩子早学早出成果,学龄前阶段时间充裕,多选择钢琴、美术、舞蹈等项目。入学后有了升学压力,艺体类培训就为英语、数学等学科培优班让步。”其实,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儿童去上“兴趣班”?他们小小年纪要同时上好几个班,这样能受得了吗?这种疑问和担心并非多余。本来,参加“兴趣班”的前提是孩子对“班”感兴趣。但眼下很多家长并不依孩子的兴趣报“班”,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他们总认为,艺多不压身,现在多发展点特长,便于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殊不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一定年龄段能接受的东西是有限的。超前学习,孩子不能完全吸收、理解,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学习效果也不明显。下面的数据是令人触目惊心的,60%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的学生或多或少存有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学习心理障碍。
2、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新问题,并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三、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注意了解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是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以免助长短处,也好配合施教机构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对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只要要找准路径,掌握要领,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扫一扫,你的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