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真相上

1、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方舟子·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镇咳祛痰。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5毫克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2]。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5(3):

[2]汤明启,医药导报,,22(3):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4(6):

[4]ConnJWetal,JAMA.,:-

[5]SigurjonsdottirHAetal,HumHypertens.,15:-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0(10):68

[7]SomjenDetal,JSteroidBiochemMolBiol.,91:-

[8]StrandbergTEetal,AmJEpidemiol.;:-

[9]StrandbergTEetal,AmJEpidemiol.;:-

[10]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30(4):

[11]ArmaniniDetal,NEnglJMed.,:

[12]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3]IsbruckerRAetal,RegulToxicolPharmacol.,46(3):-92

[14]vanGelderenCEetal,HumExpToxicol.,19:-

[15]王静竹等,中国中药杂志,,20(9):

[16]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0(5):

[17]邓朝晖,医院药学杂志,,19(12):

[18]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2(2):74

[19]王海平等,人民军医,,44(2):1

[20]李宁娜,广东医学,,19(10):

[21]吴伟群等,临床荟萃,,15(4):

[22]孙秀芝,中华儿科杂志,,15(3):

2、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维C银翘片

·方舟子·

  金银花、连翘、薄荷素油、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淡竹叶、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由皮毛、口鼻乘虚而入引起的,将感冒分成风寒、风热、暑湿和时行四型,病证又有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证、风热表证、风热挟湿证、气虚表证、秋燥表证、暑热证、暑湿证、表寒里证、表里俱热、少阳证等许多种。如果你吃了某种中药感冒药没有效果,那得怪你没有搞对病证,再换针对另一种病证的药试试,这时感冒也该自己好了,于是就觉得对证了。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感冒和吹风、寒热、暑湿没有因果关系,而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多种,以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根据症状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将它们区分开(通常流感症状较重,例如发高烧、身体虚弱)。实验表明只要普通感冒病毒进入鼻腔,95%的人都会被感染[1],“着凉”并不能增加患普通感冒的风险[2]。感冒通常在一、两周内自愈,服用无药效的“安慰剂”能够显著地减轻感冒症状,但有些流感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乃至致命的并发症。目前并无能够治愈感冒的药物。医院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但是这是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并不能抗病毒。磷酸奥斯他韦(商品名达菲)等抗病毒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流感病毒在体内的传播,如果在流感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这种药物,可以缩短流感病程大约2天并减轻症状。但是还没有抗病毒药物被证明能够抗普通感冒病毒。市场上所谓的感冒药并不能治愈感冒,最多只能缓解感冒症状,最常见的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用于退烧和缓解头痛,以及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用于减少鼻粘液分泌和缓解鼻塞。

  维C银翘片在传统中成药“银翘散”配方的基础上添加了三种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实际上起疗效作用的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和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多项临床对比试验表明服用维生素C对预防或治疗普通感冒没有效果[3]。除了维C银翘片,市场上其他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都普遍添加了解热镇痛的西药,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籍此取得疗效。香港、台湾药检部门多次在大陆产的治感冒中成药中检测出没有标明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维C银翘片中的10种中药成分能够起到抗感冒病毒或帮助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这些中药成分除了增加药物成本和价格外,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本来都是相当安全的西药,但是维C银翘片却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4][5][6],甚至有因为服用维C银翘片而出现过敏性休克致死的病例[7][8]。与维C银翘片的中药配方相似的银翘解毒丸(含9味中药,没有芦根)也有引起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报道[9][10][11]。此外,北京同仁堂生产的银翘解毒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高达ppm,做为对比,国家标准规定巧克力中砷的含量不得高于0.5ppm),长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属中毒的危险[12]。

[1]Gwaltney,J.M.Jretal,NewEngl.J.Med.,:-

[2]Douglas,R.G.Jretal,NewEngl.J.Med.,:-

[3]DouglasRMetal,PLoSMed.,2(6):e

[4]邵永发等,工企医刊,,8(2):85

[5]邓建华等,时珍国医国药,,10(9):

[6]胡婵等,医学理论与实践,,7(7):34

[7]沙的汉等,综合临床医学,,13(3):

[8]王桂勤等,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4):

[9]刁云华等,中国中药杂志,,28(4):

[10]张晓荣等,西藏医药杂志,,20(1):56

[11]刁云华等,药物不良反应杂志,,6(6):

[12]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资讯网〉检验资讯〉透视大陆药品〉感冒镇咳类

[转载者注]年9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姜制)、生半夏、茯苓、陈皮、大腹皮、甘草浸膏。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呕吐、泄泻、中暑、霍乱、手足癣等。

  中医典籍中所说的藿香现在定名为“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故名),为唇形科植物,茎叶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中医认为广藿香能治病的原因是由于它气味芳香。按照中医理论,病疫以气染人,从口鼻吸入,先到了胃,而芳香能助清气、去恶气,所以气味芳香的广藿香善行胃气、醒脾,能治霍乱呕吐(《药品化义》《本草正义》)。广藿香的挥发油是天然杀虫剂[1]。

  藿香正气水传统上也使用较便宜的另一种唇形科植物藿香(也称“土藿香”)制造。藿香香气比广藿香淡,中医认为其品质较差,但功效与广藿香并无不同,因中医认为芳香行气都是一样的(《本草正义》)。实际上藿香挥发油的成分与广藿香大不相同,主要成分是爱草脑(又称甲基胡椒酚)。爱草脑是一种致癌物,可诱发肝癌[2]。

  厚朴现在指的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庐山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朴”是木皮的意思,因为皮厚,所以叫“厚朴”。中医典籍中所说的厚朴并不一定指的木兰科植物厚朴,其他厚皮的植物也被当成厚朴使用,比如《本草纲目》中的厚朴根据其形态描述和插图,可知并非木兰科厚朴。厚朴味苦,中医认为苦能下气,所以厚朴被用以泄腹胀。因厚朴被怀疑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在欧洲被禁用[3][4]。

  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未经炮制的块茎,历来被视为有毒药物。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毒性药品定义为“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其中包括生半夏。生半夏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由半夏对粘膜的刺激性作用引起,可死于呼吸麻痹。长期服用生半夏能引起慢性中毒,导致肾脏代偿性增大。生半夏对大鼠妊娠和胚胎具有非常明显的毒性[5]。

  临床报道,藿香正气水(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6][7];呼吸困难[8];药疹[9][10];过敏性紫癜[11];肠梗阻[12];上消化道出血[13];心动过速[14];小儿低血糖症[15]。

[1]ZhuBCetal,JAgricFoodChem.,51(16):-8

[2]DrinkwaterNRetal,JNatlCancerInst.,57(6):-31

[3]VanherweghemJLetal,Lancet.,():-91

[4]ViolonCetal,JPharmBelg.,52(1):7-27

[5]张伯礼等,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清华大学出版社,:

[6]卢国珍,中国中药杂志,(9):

[7]郑淑萍等,中国中医急症,,(2):99

[8]舒晓敏等,药学实践杂志,,17(3):

[9]郑桦,海峡药学,,8(1):52

[10]马忠全等,皮肤病与性病,,(2):62

[11]钟松才,中国中药杂志,,19(4):

[12]郑晶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1(7):

[13]李远辉,江西中医药,,27(5):31

[14]周津通,浙江中医杂志,(3):

[15]李洪长,福建医药杂志,,17(4):

4、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板蓝根颗粒

·方舟子·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防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扁桃体炎、慢性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口炎、非典型肺炎、传染性肝炎、暴发性红眼、白喉、水痘、扁平疣等疾病。

  板蓝根一般指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但在南方也以另一个科的植物——爵床科的马蓝的根做为板蓝根。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仍缺乏特效药。因为碰巧用“病毒”来翻译virus,带了个“毒”字,于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就被中医用来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似乎“解毒”就是用来解决病毒的,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中医所说的“毒”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与病毒本不是一回事。在这类中药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板蓝根那么神通广大,那么声名显赫,几乎被认为能防治一切病毒性疾病乃至细菌性疾病,甚至能对付萨斯这种新兴传染病。但是板蓝根被用以治疗的那些病毒性疾病,多是能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并无确切的药理研究和严密的临床试验证明板蓝根对哪一种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有疗效。虽然有一些简陋的体外实验表明板蓝根能够抑制许多种病毒、病菌的活性,但是这种实验不足为凭,因为病毒、病菌在体外并不难被灭活,用类似的实验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中药都能抗病毒、抗菌。

  因为板蓝根是“解毒”药,所以许多人就以为它本身没有毒性,长期服用它来预防疾病。这可能是最被滥用的中成药。《神农本草经》也将“蓝实”(菘蓝的别名)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

  板蓝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1]。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2]。也有服用板蓝根出现药疹的报道[3]。

  另外,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过敏性休克较常见,并有因此致死的报道[4][5][6]。板蓝根注射液也能导致肾损害[7][8]。

[1]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95

[2]张英从,陕西中医,,18(11):

[3]吴波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1(1):4

[4]曹静康等,江苏医药,,23(4):

[5]孙志红等。苏州医学院学报,,17(1):76

[6]袁菊生,现代应用药学,(2):34

[7]于晓东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4(2):

[8]郭越光,甘肃医药,,5(4):50

5、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益母草颗粒

·方舟子·

  益母草。

  活血调经。临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绝、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中医认为益母草是包治妇产科百病的灵丹妙药,“总调胎产诸证”(《本草蒙筌》)、“治一切血病及产妇一切损伤”(《卫生简易方》)。

  实际上,益母草有时反而能加重妇产科疾病。有临床报告,益母草能加重痛经[1];致产后宫缩痛[2]。以益母草浸膏饲喂孕兔会引起流产[3]。

  益母草具有肾毒性。动物实验表明,益母草可引起大鼠肾间质轻度炎症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轻度脂肪变[4]。临床上也有益母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5]。

  日本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实验研究益母草的抗癌作用,却意外地发现益母草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6]。

  益母草能导致过敏反应,患者出现皮肤发红、胸闷心慌、呼吸加快[7]。过量服用益母草膏后能出现腹泻腹痛[8]。也有服用益母草中毒致死的报道[9]。

[1]林元秀,实用中医药杂志,,16(10):47

[2]张淑杰等,浙江中医杂志,,37(6):

[3]杨明华等,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1):14

[4]蔡浙毅等,上海中医药杂志,,34(11):37

[5]崔融,台州医药,,16():

[6]NagasawaH,etal.AnticancerRes.,12:–

[7]陆学娅,中国中药杂志,,20(12):

[8]丁春丽,中国中药杂志,,26(1):16

[9]贾祥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3(3):38

6、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排毒养颜胶囊

·方舟子·

  大黄、枳实、芒硝、西洋参、白术、青阳参、小红参、肉苁蓉、荷叶。

  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排毒养颜胶囊实际上是一种泻药,其泻下成分为大黄、芒硝。

  芒硝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内服水解后产生大量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存留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不能被吸收,肠内的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而致泻。大黄致泻的机制则与芒硝不同,因其主要含蒽醌、二蒽酮类及其衍生物,能刺激肠道神经丛,促进肠蠕动。

  经常服用泻药反而能够引起药源性便秘。这是因为习惯了用泻药通便,会减弱直肠反射的敏感性,以后即使有粪块进入直肠,也不足以产生导致排便反射的神经冲动,就造成了便秘。年,有北京消费者以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消费者知情权遭侵犯为由状告生产商[1]。

  动物实验中,给大鼠饲喂大黄提取物3~9个月,引起甲状腺腺瘤样改变(即可发生癌变)、肝细胞退行性变化、肝静脉淤血、胃贲门上皮细胞肥大增生[2]。

  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3],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4]。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具有肝毒性,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临床上,有乙肝患者因为服用含大黄的中药,导致病情加重,因败血症和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的报道[5]。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也具有肾毒性,在动物实验中,能导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肿大和变性[6]。

  有报道称,感冒患者因误服排毒养颜胶囊,导致严重腹泻差点脱水休克[7]。

  年1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年第5期违法药品广告名单,其中包括排毒养颜胶囊。年1月21日,北京市药监局发布近期主要平面媒体药品广告监测结果,排毒养颜胶囊属擅自篡改审批内容发布违规药品广告。

[1]新华社年9月21日《专家提醒:便秘者不可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

[2]中药大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

[3]陈琼华,新医药学杂志,,(5):34

[4]郑少江等,中国热带医学,,4(3):

[5]YuenMFetal,AlimentPharmacolTher.,24(8):1-86

[6]YanMetal,JEthnopharmacol.,(2):-11

[7]新华网年8月30日《假、劣药致人伤亡案件频发凸显用药安全危机》

7、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王老吉凉茶

·方舟子·

  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

  清热去火。

  王老吉凉茶据说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王吉)于年开始销售的产品。目前做为植物饮料销售,但含有多种中草药。

  成分中的“蛋花”不是指鸡蛋,而是夹竹桃科植物缅栀的花,因其花瓣颜色内黄外白,类似鸡蛋,故名。缅栀分泌的乳液有毒,其花的毒性不详。

  甘草的化学成分有糖皮质激素样和雌激素样作用,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敏反应。具体另文分析。

  王老吉凉茶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分是夏枯草。夏枯草据说在夏至后逐渐枯萎,中医理论因此认为它生来有“纯阳之气”,所以才一遇阴气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来“补厥阴血脉”。《神农本草经》将夏枯草归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而《本草纲目》则称其“无毒”。

  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3]。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4]。

  临床上,有幼儿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报道[5]。也有报道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6][7],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8]。

  年,职业打假人刘殿林以王老吉凉茶含有夏枯草中药成份、擅自添加《食品卫生法》所明令禁止的药品为由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等理由驳回[9]。年,重庆市法律工作者况力彬称喝了王老吉凉茶后出现头晕,该凉茶添加了夏枯草,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再次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夏枯草能否作为凉茶配料不属于本案审查范围为由驳回[10]。

  被告辩护称:在年,卫生部卫监督发()号《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关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关问题的请示》,其内容为“在食品卫生法生效以前,传统上把药物作为添加成分加入,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可以经售。”王老吉凉茶开始于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所以该饮料中添加夏枯草,没有违法[11]。

  卫生部的这一决定似乎更多地出于保护商业利益的考虑,并无科学上的依据。很显然,一个药品如果能导致不良反应,并不因为它被一家老字号公司使用就失去了其毒性。例如,雄黄传统上做为酒的添加成分,其历史比王老吉凉茶悠久得多,但是雄黄酒有很强的毒性,那么是否就可以允许某家老字号销售雄黄酒供消费者为了“驱邪”、“解毒”在端午节时饮用?

[1]SunHXetal,JEthnopharmacol.,(1-3):31-6

[2]马德恩等,山西医药杂志,,12(2):67

[3]蒋岩等,甘肃医药,,7(4):4

[4]张善玉等,时珍国医国药,,14(11):

[5]亚太中医药网,11/10/,   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牛黄解毒片是最常用的清热、降火的中成药之一。中医所说的“上火”是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中没有对应的称呼。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例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等)。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特效药,通常几天内会自愈,但是病毒仍然在体内潜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会被再次激活,所以“上火”不能断根。

  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由于天然牛黄产量稀少而珍贵,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代替。人工牛黄是由牛、猪、羊等动物的胆汁提取,经人工制造而成的。

  雄黄是一种矿石,其化学成分为硫化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10毫克三氧化二砷即可中毒,毫克即可致死。雄黄本身也有毒,虽然毒性不像砒霜那么大,但如果从药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即可导致慢性砷中毒[1]。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下来,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根据中国药典,雄黄有毒,常用量为一天50~毫克,是雄黄中毒量的5~10倍。牛黄解毒片每片(大片)含有50毫克雄黄,按药典规定一天服4~6片,实际服入雄黄~毫克,是中国药典规定的雄黄常用量的3~6倍,是雄黄中毒量的20~30倍。

  此外,牛黄解毒片组方所用的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也常混有含砷化合物,有用含砷石膏入药致死的报道[2]。大黄具有肝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参见“排毒养颜胶囊”。黄芩[3]、冰片[4][5](主要成分为龙脑)、桔梗[6]都可导致过敏反应,出现皮肤药疹。桔梗还能导致心房纤缠[7]、低血糖[8]。

  临床上有关服用牛黄解毒片(丸)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很多例,涉及神经、循环、泌尿、消化、呼吸、血液各个系统,出现慢性砷中毒、肝脏损害、过敏性休克、皮肤药疹、喉头水肿、消化道出血、血尿、鼻衄、出血性膀胱炎、血小板减少、支气管哮喘、成瘾等症状[9][10][11][12]。

[1]TayCHetal,MedJAustralia,2:-

[2]朱昭祥等,中药通报,,11(5):58

[3]陈荣华,江西中医药,,1:32

[4]梁力平,中国中药杂志,,14(3):54

[5]钟传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3(2):38

[6]杨光礼,中医药研究,,4:53

[7]杨学忠等,药物不良反应杂志,,4(3):

[8]阎春雷等,新中医,,35(2):73

[9]庄洁等,中国药房,,9(6):

[10]陈丽娜等,中国中药杂志,,27(4):

[11]郭集军等,中国职业医学,,30(2):7

[12]姜良铎等,中国药物警戒,,1(2):49

按二微码2秒公开,识别二微码加







































头部白癜风
北京那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fbf/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