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重要平衡系统为前庭系统,利于姿势反射及眼动反射产生,往往与多种认知过程相关,如空间知觉、空间方向以及本体感觉等。随着人体衰老或外界造成头部损伤、耳毒性药物等因素下,造成前庭病变使得原有平衡控制、凝视稳定性产生影响,一旦上述两种功能受损后,往往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对临床前庭损伤患者,常见症状为眩晕、头晕,与健康人群相比较,甚至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改变,患者承受身体、心理双重打击,此时会呈现为严重社会行为障碍。患者前庭功能与前庭系统外周感受器、前庭中枢等联系紧密,将头部角速度、线加速度及重力线等相关信息,将其转变为神经信号,利用前庭核,整合双侧感受器信号,将其投射至多个区域中,如脊髓、脑干及小脑等,同时能对肌肉张力加以调节,并实现躯体平衡、眼球凝视等。文章就对前庭功能代偿机制研究进展如下综述,现报道如下。
01
前庭功能障碍的危害
前庭功能障碍会影响平衡及稳定的凝视功能,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当患者出现顽固眩晕后,往往会合并自主神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等,此时患者生活中,会呈现不能自理状态,引起一系列心理改变,如焦虑、抑郁等。当生理与心理联合打击下,此时患者会合并社会行为障碍改变,如停职、社会孤立等。同时,处于现阶段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当患者合并前庭功能障碍,会影响老年患者健康,并造成昂贵健康负担。对合并急性前庭损害患者,经过数周或数月“前庭代偿”会逐渐缓解。患者前庭障碍呈现的“静态症状”常为以下几类:自发性眼震、反向偏斜及眼球旋转等。一旦患者合并前庭功能损害,症状改变多表现为前庭-眼反射增益下降、相位不齐,会表现为受损侧前庭-眼反射时间缩小,此时环境控制下,呈现不平衡等。此时需要长期、分布式学习,需要诸多中枢神经机制并参与过程,将其称之为“动态代偿”。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对前庭障碍发病病因分析上,往往会存在较大差异,利用静态代偿,是通过中枢可塑性实现,对动态代偿多见于个人行为规则,一般情况下,多数会难以实现。针对前庭代偿观念、机制等分析及理解上,可规范前庭康复策略,并提升动态代偿水平。
02
前庭功能代偿机制
对前庭代偿患者而言,若表现为前庭毁损,损伤位置上,前庭外周无法恢复原有活动,以前庭代偿为表现,将上述部位称之为中枢神经通路。典型前庭神经通路表现常见为以下三类表现:初级前庭神经节细胞,第二级以脑干前庭核复合体,当接受第二级投射颅神经、脊神经等,可称之为第三级运动神经元。而对其调控主要包括眼球运动、姿势及平衡。往往表现3级神经结构并不涉及皮层改变,此时前庭核复合体上,可塑性中前庭代偿会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中,对前庭代偿中侧重点为前庭核复合体,最为关键部位表现为前庭内侧核。通过电生理、行为学研究证实,此时双侧前庭核复合体主要控制为静态眼动及姿势控制。对其确切机制研究虽不明,但多数学者开展动物模型结果显示,当前庭内侧核的神经元中“内在膜特性”发生改变,为重建平衡关键点。成年动物中,此时改变形式为神经元,内在膜中特性决定动作电位峰形、放电模式中差异,主要将前庭内侧核分为以下两类:A型、B型,占据各一半。A型中表现为节律性放电模式,特点为维持前庭内侧核兴奋,B型神经元表现上,模式为相位性放电,选择感应、调谐高频、高强度非线性信号。对前庭代偿动物模型中,表现为毁损侧前庭内侧核改变,为A型及A型神经元分布,健侧表现上,以B型、B型神经元分布。主要呈现可塑性改变,此时前庭环路毁损侧核团演变上,以节律、稳定放电模式,对外周传入阻滞维护,以低下兴奋性为表现,可维持健侧张力、相位性放电模式,此时健侧核团会对外周前庭传入刺激动态性提高,维持感觉-运动功能。
03
前庭功能代偿途径
前庭功能代偿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修复:此时原始神经结构破坏情况会恢复至损伤前情况,能促进受损功能恢复。基础研究得出,此时外周前庭突出结构表现上以修复现象为主。针对临床患有前庭神经元炎患者,此时若失去功能水平半规管,经数月后可恢复至原有功能,表明当前庭外周感受器损伤后可自行修复。习服:激惹信号经简单重复刺激后,此时前庭中枢、外周之间不对称性显著减少。突触前水平钙离子通道相应阻断,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获取习服,但期间维持第二信使表达,能形成新的蛋白修饰突触结构。适应:主动、强有力代偿过程,目标为“以不同形式作出反应”。上述两者之间机制、康复策略上,往往其本质不同。适应期间,若患者丢失前庭功能,未恢复时,可利用其它感觉信号、新练成运动策略并形成新的运转模式。
04
促进前庭代偿方式
对前庭代偿患者采取前庭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前庭康复,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急性、慢性前庭障碍患者采取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前庭康复。对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患者,分别开展1分钟凝视稳定联系,每天维持10~20分钟,另一组不予以联系,其结果显示,相比较未康复患者,康复患者姿势评价测量上改善显著。另一项对前庭神经鞘手术后凝视稳定训练中,将其分为凝视稳定性、平衡联系前庭练习组以及不进行任何练习对照组,开展凝视稳定训练,每次1分钟,每天4~5次,初期阶段进行平躺或坐位,后进行站立位,经术后2~3周重新评估显示,前庭练习组患者术后2~3周、6~7周及10~12周时头晕症状改善。部分研究指出,电刺激下,前庭神经末梢受到外界刺激,会引起前庭神经核中部分静息细胞发生放电。对部分离体的前庭内侧核细胞研究发现,离体情况下神经元放电并未消失,且代偿4小时后则出现高于正常自发性放电。进一步证实,经电刺激后,能利于前庭神经核神经元恢复,对重塑前庭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前庭康复治疗上,仍然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康复治疗时机为早期干预或延迟干预。患者可通过自然代偿恢复,哪些患者需进行前庭康复治疗,目前缺乏哪些早期预测指标。上述均为目前需要解决问题。
对临床前庭功能急性损害患者,早期配合前庭康复治疗干预,能有效促进损伤后大脑皮层恢复,经过强大内源性重塑,后续对外源性皮层康复情况进行分析。特定时间窗可利用良好互动,上述机制中,表明应早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对前庭康复状态早期进行评估及实施,目的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前庭功能代偿研究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病机制、后续治疗等仍需不断完善及补充,因此,对临床工作者而言,需不断深入对前庭功能损害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研究,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改善后期生活质量为目的。
来源: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年第7卷第39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