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高级生物才有的特异功能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DovMichaeli翻译

王胖娇儿审校

酷炫脑主创朗读

胡恩美工

过气羊驼编辑

吴湘蓉

情感体验并不是事物在神经组织中的简单映射。相反,它是身体与神经相互作用,交织形成的多维映射。

多年以来,关于人类情感的问题一直吸引着我,我也始终在探究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情绪与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人为什么拥有复杂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行为与决定的影响;以及产生情绪时,大脑与身体是如何配合的,等等。

我热衷研究以上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情感驱动并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它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之所以能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是因为我们不断发明、创造、实践并产生思想,而这些,正是文明的开端。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已经创造了艺术、哲学、道德体系和宗教信仰,还有法律、政府、经济体系和科学技术等等。那么,在远古时代时,这样的文明是怎样发源的呢?

人类进化史(图源网络)

关于文明的发源问题,人们有着统一的认知:语言,作为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与人类极强的社会性和优越的智力一起,构成人类可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鲜明特征。此外,对一些研究生物学领域的人来说,文明的发展也源于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

毫无疑问的是,人类的智力、社会属性和语言的形成在文化的发展中功不可没,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也在文明的发展中添砖加瓦。然而,除了刚刚提到的这些,我认为,促使人类文明起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动机,也就是人类的情感。

为了了解情感的起源和构成,以及它在人类思维形成中起到的作用,我们需要从生物体内稳态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意义上的内稳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并维持机体内化学环境稳定和生理功能完好,从而适应生存的能力。

然而,对于许多生物,尤其是人类来说,这种狭义的“内稳态”概念是不足以解释所有生理现象的。

内稳态(图源网络)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机体确实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保持着内稳态。举个例子来说,人类的血糖值受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调节,在体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维持着血糖的稳定。这一过程并不需要个体进行有意识的干预。

但是,在人类和其他一些拥有复杂神经系统的物种当中,血糖的调节还另有一套与精神活动相关的机制,而个体所产生的情感则是这种机制的核心。

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能力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并不是大脑的独立产物,而是在体内化学分子和神经通路的联系下,机体与大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头脑特工队》

事实已经证明,情感上的愉悦对内稳态的调节具有促进作用,而不悦则相反。内稳态的平衡与稳定也反映了个体情绪的积极性。比如,爱情和友谊带来的幸福感对内稳态的平衡与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

而由压力引起的消极情绪,则会刺激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破坏内稳态的分子,从而损害身体功能,破坏如血管和肌肉等的组织结构。

有趣的是,由生理疾病造成的内稳态失衡,同样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轴,并引起焦虑分子强啡肽的释放。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情感与身体健康的相互作用关系:情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而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同样对情感施加影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产生情感的过程中,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信号分子与内脏器官状态都会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正常的心流。(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也就是说,情绪与感受会干扰我们的精神活动,其中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尤为严重。这些影响可能表现为:注意、学习、回忆或想象易被打断,在处理任务与突发状况时也易受干扰。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活动不仅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平静且愉悦的积极情绪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也同样存在。

《爱丽丝梦游仙境》

那么,如果想要深入探究机体反应与产生情感间的对应关系,可能要从远古时代,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共同祖先讲起。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维持了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其中,神经系统负责对机体内部的变化作出反应(尤其针对在进化上较早出现的机体的内部反应),并同时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同工作。

例如,当机体有内源性疾病或者有外伤损害机体时,往往会引起疼痛。在机体有内源性疾病的情况下,进化上较为古老的无髓鞘神经纤维C负责传导疼痛信号,这种疼痛的定位是模糊的。

而当外伤引起疼痛时,则由进化上较晚出现的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疼痛信号,这种疼痛的定位清晰明确。

即使是最低级的神经系统也能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感觉

然而,无论疼痛的定位是清晰还是模糊,它都只是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反应中的一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疼痛的感觉也是进化中最晚出现的一环。那么,在机体发生的这一系列反应中,还有哪些环节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呢?

实际上,在机体遭受损害时,除了相应的神经系统反应,免疫系统也在其中发挥作用。伤口会引发局部的免疫反应,炎症改变会导致局部血管舒张与白细胞趋化。其中,白细胞的作用是消灭并预防感染,还可以清除受损组织的碎片。

它们通过细胞吞噬作用(包围、吞噬并清除病原体)来清除组织碎片,通过释放特定的细胞因子对抗炎症反应。这种因子就是脑啡肽原。脑啡肽原是一种在进化上很古老的分子(是同类分子中最古老的一个),它可以在炎症局部裂解成两种活性成分。

其中一种组分是抗菌剂;另一种组分是镇痛类阿片,它可以与位于周围神经末梢的δ类阿片受体位点相结合。在机体遭受损害时,创伤与修复的整个过程,都会被局部的周围神经末梢一一感知,并逐一上传至更高级的神经系统。这个过程决定了机体对疼痛的感知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

(图源网络)

在感知疼痛的同时,阿片类物质的释放与摄取有助于减轻局部的疼痛和炎症。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神经-免疫系统的协同工作,我们的内环境才可以抵御感染,维持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机体的损伤除了带来上述一系列内环境的改变,还会引发情绪的反应,具体表现为一系列动作的集合。例如,肌肉的收缩常常表达畏惧的情绪。

机体在面对外界损伤时,由于产生的感受与相应的机体变化同时传入神经系统,因而,神经系统会混淆机体的感受与反应,认为两者是相同的,并且将这个场景记录下来,以供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进行参考。

但奇怪的是,在进化的过程中,早在神经系统出现之前,这种针对有害刺激的运动反应就已经出现了。我们发现,即便是最简单的生命体,在机体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时,也会表现出畏惧、退缩与争斗行为。

《日常》

简而言之,当人类面对损伤时,机体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分泌抗菌和镇痛的细胞因子,和退缩回避行为)是在漫长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有益反应,是我们的身体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的产物。

在生物进化的后期,拥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开始能够描述,面对外界刺激,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这时,高级生命就开始拥有了“感受痛苦”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高级生命“感受痛苦”的能力,是进化过程中,古老的生物学现象延续至今的产物,也是机体维持内稳态的关键。

可惜的是,没有神经系统的简单生命,是无法感受痛苦的。他们的确有“感受疼痛”所需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疼痛作为一种感觉和精神体验,是需要以思维和完善的神经系统作为载体的。而没有思维和神经系统的简单生命,它们或许有复杂的情绪通路、防御行为和适应性行为,但却无法形成感受。

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复杂机体,在进入某个熟悉的场景时,才具有产生感受的能力。也就是说,神经系统是感受产生的要素。即使是最低级的神经系统,也能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感觉。

《这个杀手不太冷》

情感其实才是人类文明的驱动力

人们常常发问,情感为何会千变万化。我们有时愉快,有时难过,有时情绪风平浪静,有时情绪又像狂风暴雨。讲到这里,原因应该显而易见了: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面对不同的情景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当这些感受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后,再次遇到相似的场景,便会产生与以前类似的情绪。

情感体验是美妙的,它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甚至能够延续和拯救生命。能够感受,也是机体维持内稳态的要素之一。在面对相同的有害刺激时,熟悉的感受可以帮助机体迅速做出反应,从而趋利避害。

在外界反复的刺激下,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体现为更高级的形式——意识,更准切的说,成为了主观意识。

在面对不同场景时,情感经验可以指导生物体做出恰当的反应,可能这才是进化过程中,情感作为一种能力,始终被保留下来的原因。情感影响着生物体的心理状况。它变化万千,指导机体对外界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它不可或缺,帮助机体避开死亡的威胁。

综上所述,情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情感体验并不是事物在神经组织中的简单映射。相反,它是身体与神经相互作用,交织形成的多维映射。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我们的身体与思维在相似的场景下形成的反应的综合。

《托斯卡尼艳阳下》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本可以淘汰掉生物体感受情感的能力,但事实上却并没有。因为情感永远是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随着进化慢慢形成的神经系统,则是我们思维与情感的唯一载体。

总之,我们因有情感而欢喜,也因有情感而忧愁。它是机体内稳态的调节器,也是给机体提供社会信息的情报者。

因为拥有情感,我们才学会规避风险、趋利避害。因为拥有情感,我们才能觉察机会,改善机体的内稳态。在用心体会情感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慢慢肩负起未来的责任。

参考文献:

FromthebookTheStrangeOrderofThingsbyAntonioDamasio,?byAntonioDamasio.PublishedbyarrangementwithPantheonBooks,adivisionofPenguinRandomHouseLLC.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投稿请发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fbf/1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