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隐藏在ldqu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http://pf.39.net/bdfyy/jdsb/150713/4655070.html

(一)从写字楼格子间说起

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这样的写字楼格子间中工作,但几乎没有人去想,这样的设计是怎么来的呢?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妈的单位,他们通常都是2-4个人分享一个办公室,每个人有张独立的写字台,有沙发有茶几,甚至还有人放的折叠床用来午休,人均活动空间在5平米左右;同时会形成独特的办公室文化,比如谁去打开水、谁去拿报纸,如何轮流值日等。那为何现在,绝少看到这样类似的工作环境呢?

这种“格子间”的设计也是一种舶来品。年是美国历史平平淡淡的一年,但其在劳工市场上有独特的价值:这一年美国的“白领工作者”首次超过50%——意味着美国脑力劳动者超过了体力劳动者,成为了无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于是无产阶级们的工作场所也从工厂流水线发生了相应的进化。美国学者尼基尔?萨瓦尔在其著作《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中专门分析了脑力劳动者工作场所的诞生于演变,作者认为办公室白领依然承担着类似于流水线上枯燥的、重复、千篇一律的工作,工厂的生产本质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写字楼中,因此二者的生产环境也存在着高度地类似:

人们在“隔间农田”(cubefarm)里劳作,彼此挨着,构成6×6的标准格局,像是六个装的产品似的。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Coupland)在那本定义时代的《X世代》(GenerationX)中创造了“让牛发胖的围栏”一词,并假装严肃地提供了一个“词典”释义:“小而狭窄的办公工作站,由织物包裹的可拆解的墙体隔板搭建而成,里面坐着初级员工。词源自牛肉产业中所使用的牲畜屠宰前所待的小隔间。”

好像把人放进隔间还不够侮辱人似的,这些隔间的尺寸还被做得越来越小。根据《商业周刊》年的一篇社论,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隔间的平均尺寸减小了25%到50%……一半的美国人表示他们觉得自家的浴室都要比自己的办公隔间大。有些人更是戏剧性地将隔间和监狱进行了比较。在诸如德克萨斯州等地区,监狱系统处理过分拥挤的方法,就是仿照满是隔间的开放式办公室,来重新设计监狱。有着典型20世纪90年代特色名字的尤尼克公司,雇用监狱犯人来制造隔间的墙板,有时候还生产隔间里面用的椅子。到了晚上,当白领们离开隔间回到家中时,这些犯人却是离开生产车间回到监狱的“隔间”里。

学界公认的是,写字楼中的格子间只是“脑力流水线”生产的特殊形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体力劳动者还是产业生产的绝对多数,这时候脑力劳动者是有诸多“特权的”——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如财务),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更好的统治与监控体力劳动者的工具。那时候的脑力劳动者是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的。当脑劳动变得“廉价”时,新产生的白领阶层自然是不配享用单独的办公室了。尼基尔?萨瓦尔指出:“有人或许会辩称,对于美国经济新近的竞争局面,放开、开放的办公格局是更为合适的。然而,公司的做法却是给少数特权精英保留为数不多的独立办公室,然后把剩下的所有人挤进格子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阶级平移”——曾经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还是在格子间里敲键盘,曾经有单间精英管理者们现在还是有单间的企业中高层。而我国比较特殊,现在还能有独立办公室的基本都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也算是计划经济遗泽,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

(卓别林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流水线与监工)

要深入分析格子间的问题,就不能不提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研究。福柯研究了大量现代组织(工厂、学校、兵营、医院等)的形式和起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众多现代组织的根本原则和组织管理模式,都起源于监狱。福柯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筑的概念:全景敞视监狱。这个监狱模式是英国思想家边沁提出的,我在《生而贫穷》第十六章里详细分析过边沁的理念,简而言之就是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功利主义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计算“效用”。比如电车难题,这边一个人那边五个人,边沁就是压死一个人挽救五个人的,因为五个人“效用”更高。边沁所设计的监狱、福利院,也都是完全使建筑在“效用”上达到最大化的。这个监狱的特点是周围是一圈囚室,中间是一个监视塔,守卫可以非常效率的监视所有的囚室。福柯就认为,观察、监视、控制与校正违规行为的“全景监狱理念”,蕴含在几乎所有的现代建筑、组织和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工厂流水线就是一个典型的监狱式组织——一个在管理者凝视下劳动者们被高效监控的组织。

我们把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工厂的设计逻辑来源于监狱,而白领们的格子间又脱胎于工厂流水线生产,那么白领的工作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自由度”,不过是在管理者监视下高效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我想起我见过的许多写字楼设计:在一排排格子间的尽头专门隔出来一块区域当做中高层管理者的办公室,而且都是下面用毛玻璃、上面用透明玻璃来隔开——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管理者只要站起来随时可以看到格子间中白领们的工作状态,而自己的“隐私”又很好地隐藏在毛玻璃背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监狱,就体现了“全景敞视”的理念)

格子间,只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我们本文的核心话题——现代管理学的幻象,和隐藏在管理学背后的对劳动者的监视、控制与剥削。

(二)泰勒制与福特制

我是经济学专业,大一学的《政治经济学》,里面专门有一小节,讲西方工厂的血汗工厂的代表制度,就是泰罗制和福特制。然后我们大二学《管理学》,第一章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泰勒制,并把泰勒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我看着名字觉得好眼熟,结果一查才知道,泰罗和泰勒就是一个人的不同译名。我就问老师,为啥政治经济学批判地这么深入的血汗工厂制,到了管理学这里就成爸爸了?当时老师也没说出来个之乎所以然来。经济这门学科,要是学人深入了,是会学到精神分裂的。

血汗工厂泰勒制——或者称作为“科学管理”,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是这样的:“是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开创性肇端,在很多方面有所应用。泰勒是第一位提出科学管理观念的人,因此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详细为记录每个工作的步骤及所需时间,设计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对每个工作制定一定的工作标准量,归划为一个标准的工作流程;将人的动作与时间,以最经济的方式达成最高的生产量,因此又被称为机械模式。”

在当代《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可以忽略泰勒创造“科学管理”这一理论的灵感与启发是从何而来的。在年美国国会召开的一场关于科学管理制及其他工厂管理制度的听证会上,泰勒和他出席这场听证会的同僚们,默认了“科学管理”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奴隶制。

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华特城兵工厂(WatertownArsenal)的工作经验丰富的钢铁工人向委员会表示,科学管理让他觉得“仿佛退回了奴隶制”——管理者们对工人施加了高度控制,“在你工作时跟随着你……当你俯身捡几根棒子时,就拿着秒表站在你身边……这太令人难以忍受了。”机械工工会的会长论道,这个体系“几乎把工人还原为拿着低工资的奴隶……而且它在人们当中产生了一种猜忌的氛围,所有人都觉得其他人可能是叛徒或探子。”听证会后,尽管委员会没采取多少行动,但承认了这一体系“就像奴隶监工抽打黑人的鞭子一样,让他一直感到紧张不安。”

科学管理与奴隶制之间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任务观念”(taskidea)的提出,泰勒将其描述为“现代科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提到任务体系不得不提到亨利·劳伦斯·甘特(HenryLaurenceGantt),以他命名的时间表工具甘特图(theGanttchart)令他闻名至今。任务制有着更长的历史,它是奴隶制下组织劳动的主要手段之一

……甘特的新体系几乎在每一方面都与一些奴隶主采用的任务制一样,而甘特也毫不掩藏这一事实。相反,他承认“任务”一词因其与奴隶制的关系而令“很多人不喜欢”,并视这一负面印象为他所提出的任务体系的“主要缺陷”。在任务制之下,被奴役者会被分到要在一天内完成的一定“任务量”或配额;与之相反的是队工制(gangsystem),被奴役者在持续的监督下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劳作。在一些例子中,采用任务制的奴隶主甚至会给超额完成工作的奴隶钱财的奖励。

来源:CaitlinRosenthal:HowSlaveryInspiredModernBusinessManagement

BostonReview翻译:沈今语

科学管理的批判者们认为,泰勒和甘特所创造的理论,与奴隶制所展现的特性如出一辙,唯一的改善也就是加入了工人的基本工资和辞职的权利。美国社会学家布雷弗曼指出:泰勒制的核心元素就是工作的去技能化和对工人的严密控制,其工时与动作研究剥夺了工人对生产过程知识的控制,并将这些知识牢牢地控制在管理者手中,让手工业者失去了与雇主博弈的实力,只能任由摆布。这就类似于,古希腊只有祭祀能够翻译“神谕”,拥有神谕的最高解释权;也类似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只有士人是识字的,所以一切意识形态的解释权都在士人手中,知道新文化运动时白话文的普及,才真正的让这一少数人的特权变为了普世权利。

劳动者拒绝成为流水线上的奴隶,就像程序员抵触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泰勒制非但不会提高生产效率,反而会引发劳动者的反抗情绪。于是改良版的泰勒制——福特制应运而生。福特制同样是一套基于工业化和标准化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经济和社会体系,只不过相对于泰勒制有了些许“温和”,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激励元素,比如付给工人高于一般生活开销的工薪,以便让他们有能力来买他们自己制造的产品。再比如给予工人长期许诺,不随意开除工人,给予伴随工龄和生产效率增长的福利等等。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其“血汗制度”的本质。即便在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泰勒制”和“福特制”都被称作为“低信任体制”。在这样一种体制中,工人没有工作的自主权,一切任务都由管理方规定,并且依赖于机器实现,同时工作过程受到严密的监控;而且这种控制系统和监视系统的效率都远远地超过了奴隶与封建社会,真的是“科学控制”与“科学监视”——就好比我们以前分析过的,像钉钉这样的软件,你打卡的地理定位都能收集,还能搞一个什么“早到排行榜”“加班排行榜”。管理学中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反思这种“低信任体制”是否真正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是否真正能让公司整体收益。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种监控体制会造成职工的投入和士气的损害,更严重的还会更加激化劳动者的抵触情绪。许多奉行“低信任体制”理念的公司,劳资冲突比率明显高于平均值。

上图是卓别林经典作品《摩登时代》中的情节,资本家通过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和显示屏,监控着劳动者的一切,让劳动者时时刻刻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把剩余价值榨到最大化。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来看几个月前的一则新闻:“最近,南京河西区域的环卫工人被配发了一款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表。工人们只要在原地停留休息20分钟以上,手表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声音……这声“加油”不是鼓励,而是警告。原地停留20分钟被管理人员定义为“违规停留”,一旦发现环卫工人有任何摸鱼的迹象,手表就会自动给环卫监控指挥中心报警,处罚也就跟着来了……不管是不是午休时间、不管工作做没做完,只要停留就等于偷懒的逻辑,也难免有一刀切之嫌。用这位环卫工人的话说:‘如果半小时内路上都干干净净的,难不成我还要专门来回跑不成?’”

恩格斯就描述过英国工厂中的这种现象:在19世纪的工厂,工人是禁止携带自己的钟表的——对于时间的定义也成为了资本家的“特权”。于是工人的工作时间要以工厂的时钟为准,而资本家和他的监工们往往会常常在时钟上做手脚:上班时先把时钟拨早一些,下班时又把时钟拨晚一些,通过增加工作时长剥削过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工业时代版的“半夜鸡叫”,自古以来的剥削者们都没有什么新鲜事。

(电影《悲惨世界》中展示的工厂,右上角的小露台就是工厂主和监工们俯瞰纺织女工工作的地点,完全符合全景敞视的监控理念,只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家们的“监控”更加便利。)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用来批判现代管理学的一把利器。他们认为,这些所谓的“管理学”理论,不过是“更好地把人变成工具”。在封建社会中,虽然农民也遭受着剥削与压迫,但是农业生产中农民永远会对其工作有着自主性,也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工业社会的产业工人,既对自己工作没有任何自主权,也不需要太过高级的技术和知识,他们只需要在流水线上重复地拧好螺丝钉就足够了。于是,这样一种工作成为了“某种外在的疏离的东西”,让劳动者产生剥离感和自主性的丧失,造成精神上的痛苦,进一步的对工作甚至于整个工业生产都抱有一种冷漠乃至于厌恶的态度。

另一位社会学泰斗涂尔干虽然不同意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分析世界的模型,但是他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yfbf/10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