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憂鬱症狀的歷史沿革甚早

而復發性鬱症在2年內有30~50%會有第二次重鬱症復發,若有預防性治療則復發之比例減少

精神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身上,但是以儿童的发病率为最高那么精神病都分为哪几类呢?他们分别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专家的介绍

精神疾病可以簡單的分成嚴重精神疾病、輕型精神疾病以及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疾病幾類嚴重精神疾病包括有精神分裂病、情感性精神病(包括憂鬱症、躁鬱症)、妄想症以及器質性精神疾病等﹔輕型精神疾病常見的包括有輕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畏懼症、心身症、恐慌症等 ﹔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疾病問題則有自閉症、過動症、行為規範障礙及情緒障礙

以下分別介紹之:

精神分裂病

這是嚴重精神病裡較常見的一種,主要的問題為思考、知覺、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與現實情境有明顯的脫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的功能常見的症狀有現實感差、不合邏輯的思考、妄想、或有奇怪的行為表現;個性可能變得退縮沈默,不跟別人來往;可能變得好爭論、容易發脾氣,甚至出現攻擊行為這一類的病人常有幻覺症狀,其中又以「聽幻覺」最常見,明明旁邊沒有人,但病人卻清楚的聽到有人對他說話,甚至受到聽幻覺的控制,照聽幻覺的指示行事

精神分裂病的病人發病,常常是慢慢進行的起先只覺得病人開始出現一些較不尋常的行為舉止,病人自己也都可以說出一些可以接受的理由,但是漸漸地隨著病程變化,個案的一些不尋常的行為舉止或言行,變得更多,變得更離譜,甚至與現實生活情境或邏輯背離除了會說一些奇怪聽不懂、別人無法理解的話之外,也常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或念頭,甚至會相信一些在別人眼裡覺得荒誕不經的事情(亦即所謂的妄想)

1.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人的思想是生物中最發達,最精密的因為有思考能力,人可以對事物作有條理的分析,使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能移和現實的情況互相配合如果人的思想或推理有了障磚,對於日常生活事務的處理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表現出不切實際的乖異行為在精神疾病中,有一種以思考推理障磚為主要和精神症狀表現,這就是精神分裂症這種病在人大多較早發病,最常發病的年齡是15到25歲左右,不論男女都可能罹患這種病發病時,最初的表現往往是在日常生活功能上發生障礙,例如:不想上學、或學業成績下降,不想上班或工作效率減低了,待在家中或躺在床上,不喜歡出門,也不喜歡和別人說話而多半獨自一個人久而久之,慢慢的又產生一些較嚴重的思考障礙的症狀,例如相信有人在監視他,報紙、收音機、電視的報導都跟他有關係;相信有人要傷害他或害死他;相信有人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或是自己的思想像電波般的被放射出去,讓別人知道;相信有人用特異的方法 (例如電波)來控制他的思想或行為;相信有人想用特別的力量來剝奪他的思想或插入一些思想;有時會聽到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聲音,或看到一些不存在的影像或事物,以及其他種種的幻覺現象;更嚴重時,會語無倫次,言不對題,答非所問,而且會有特異或乖異的行為表現,例如會一連好幾個小時固執地站在原地不動,或者激動不安,有破壞行為、有的會躲在屋裡的某個角落一般說來,他們都不在乎衣著,不修邊幅,不能正常工作需要別人照顧

2.精神分裂症是怎麼形成的?

腦存在於頭顱裡面,是主宰人類行為的身體器官它是由無數的腦細胞巧妙而精密的結合起來的,是一個結構複雜而難以做科學研究的器官到目前為止,醫學對腦的精細結構以及它所具有的功能仍然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經過無數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知道腦內的許多神經細胞,並不是有直接的相連在一起,在它們的連接處有很小的裂縫,因此需要依靠一些化學分子作媒介,才能把裂縫彌補起來,而使神經細胞彼此間能互通信息目前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思考障礙如妄想、幻覺或語無倫次等的現象,一般認為是腦內細胞連結處對「多巴胺」這種化學分子的反應過強所造成的,由於阻斷「多巴胺」作用的化學物質,可以治療妄想、幻覺或語無倫次等的精神病症狀,所以這些物質就被醫學界稱為抗精神病藥物然而精神分裂病患者除了有妄想、幻覺與語無倫次等精神病症狀外,同時還有一些生活能力退化的現象,醫學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腦部有退化的情形,這可能是造成精神分裂病患生活能力退化的原因,然而為什麼精神分裂病患的腦部會退化,到目前為止,我們仍? m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答案

3.患有精神分裂症之後會怎樣?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年齡比較早,一般說來15歲到25歲是最常發病的年齡發病初期的主要症狀是生活功能方面的障礙,如:不想去工作、不想上學、不想跟朋友聯絡、不想和別人談話後來才逐漸表現出嚴重的思考與知覺障礙,如妄想、幻覺、語無倫次與乖異行為在發病初期,病人的家屬通常不易察覺病人有什麼不對,直到病人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言談乖異時才開始注意到情況不妙絕大部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知道自己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病人的主要病態是在思考方面,因此病人無法判斷自己的異樣精神分裂症發病以後,病人的情況有時會惡化,有時又會改善當病情惡化時,多半需要接受住院治療,等到出院後也應該繼續到門診接受精神科醫師診治目前有良好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住精神病症狀,再加上精神醫學強調的社區精神醫療的幫助,因此精神分裂病並不是無法治療的病症

如果病人能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同時家庭、社會也能給予生活上必需的照顧,那麼病人完全治癒的比率約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他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病患雖不能完全治療,但是大部份也都可以過著相當令人滿意的生活另外也有少數精神分裂病患的病情會一直惡化下去,他們就需要接受長期的住院治療與療養了如果一個精神分裂病患能瞭解自己有思考上的障礙以及自己是有病的人時,對他的治療比較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而且預後也比較好

4.精神分裂症怎麼治療?

(1)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

精神分裂症不是不治之症精神分裂症最明顯的症狀有妄想、幻覺、語無倫次與乖異行為,這些症狀可以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因為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是腦部功能障礙的表現,所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針對腦部功能來加以調整以達到治療的效果藥物能治療精神病症狀是因為藥物能對腦細胞發生作用,使腦細胞連接處對多巴胺過份亢奮的反應趨向於正常的關係目前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腦細胞連接處對多巴胺會有過份亢奮反應的現象如果中止使用藥物,過份亢奮的現象又會再度出現,精神病症狀也就會再度惡化,因此,精神分裂病患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便長期而有效的抑制精神病症狀的發生

在急性發病期的時侯,可以用短效性的針劑抗精神病藥物,以便迅速而有效的控制乖異、暴戾的行為如果是在平時,通常是用口服藥來治療因為口服藥要每天服用,對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的病人來說不大方便,病人很容易忘記服用,所以後來又發明了長效針劑,病人只需要每隔1-2星期做一次肌肉注射就可以達到長效治療的效果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相當多,在作用方面則大同小異,一般精神科醫師都能夠熟練的選擇最適合於病患的藥劑如果遵照精神科醫師的指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服用是非常安全的,它絕對不會上癮病人一定要遵照精神科醫師的指示來服藥,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有些精神病患者會呈現出全身肌肉僵直的情形,這種病態如果用「電擊痙攣治療」來處理就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由精神科醫師所執行的電擊痙攣治療,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安全而便宜的治療方法此外,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已經上市,其副作用少,效果也很好,日後應會漸漸廣為使用,但目前的價格尚太貴

(2)環境治療與心理治療

精神分裂病的症狀可以用抗精神病藥物來做良好的治療及控制但是精神分裂病患者如果碰到生活壓力太強或生活上有太多挫折時,他的精神病症狀很容易就會惡化起來一般正常人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事件時,也需要費很大的工夫才有辦法解決,更何況是精神分裂病患者,他們的處世能力及效率比一般人差,又因為疾病的緣故,更容易引發種種生活上的挫折如果病人在發病前是生活在健康的環境裡,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那麼他只要應付生病以後的適應困難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原來的生活環境就不理想,人格已經不夠健全,那麼等他生病以後,要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就更加困難了,這對他的病情也就有更不利的影響

以上種種都在說明精神分裂病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一定要配合社會生活與心理適應的治療精神分裂病患者在急性期大都需要住院治療,當他們還住在病房時,就要開始進行這些社會生活與心理適應的治療此外,還要探討他們是不是有家庭生活及心理適應上的困難,如果有這類困難存在,就要及時予以適當的家庭治療和心理治療,以培養病患的適應能力,或是促進家庭生活的和諧以幫忙病患的長期治療另外,精神分裂病會使一個人的判斷能力減低,社交生活退縮,工作能力下降,所以在住院治療時,就要開始利用「以病房為家」,「以病房為小社會」的方式,逐漸增強病患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不致於孤獨離群,不致於過著懶散的生活事實上,環境及心理治療不太可能在住院期間就完全達到目的,因此在出院後仍需要繼續進行,才能培養他們重返家庭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使他們能應付因疾病而來的種種心理壓力,重新建立起他們的生活圈子,並且過著快樂的日子

5.精神分裂病的病人怎麼在社區復健?

雖然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精神分裂病患者在經過治療以後能移完全恢復正常,但是仍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病患會變成慢性病患,他們需要接受長期的照顧與醫療而最讓家屬困擾、最需要社會及政府的關心和投資的,就是這些長期無法恢復正常生活的慢性精神分裂病患,他們在病情惡化時,需要住院治療,平時也需要家屬長期的照顧,給家人帶來許多的困擾我們從研究的結果中可以知道,如果讓這些慢性精神分裂病患者長期住在醫院裡,並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使他們發生退化的現象,而且經濟的負擔也是相當沈重的;然而如果他們能繼續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時,就可以讓他們在社區裡生活得不錯,只有在病情惡化時才需要接受短期的住院治療要想使精神分裂病患在社區裡繼續增強他的社會功能,我們就得繼續進行社會復健工作主要的復健內容是提供休閒活動及社交生活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工作技巧來從事較簡單的工作精神分裂病患在慢性化以後都會顯得懶散、退縮,所以要在社區裡由復健人員 (包括社區社會工作人員,自願社會服務工作者等)與家屬密切配合,積極的舉辦活動,使病患能慢慢的學習社交生活與休閒活動,同時應該建立庇護性工廠,使病患能在有保護的環境下從事復健性的工作

此外,精神分裂病患者也和正常人一樣,在日常生活裡會受到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困擾,由於他們應付生活困擾的能力較低,情感上比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要及時的加以勸慰、開導以增加他的適應能力此外,有些病患的家庭生活並不和諧,在這種情況下,病患很容易受到傷害,在復健過程中,培養及維持家庭生活的和諧是絕對必要的在有精神分裂病患的家庭中,生活經常是蒙上一層陰影似的,在復健的過程中,要能同時考慮到病患在家庭中的復健,這樣子的工作才能算是完滿

情感性精神病

1.前言

憂鬱症狀的歷史沿革甚早,在舊約聖經即有描述,荷馬的史詩iliad也有記載在西元前400年,hippocrates即用mania和melancholia這兩個名詞來描述情緒障礙,至今仍為吾人所使用由於情感疾病中的憂鬱症之盛行率甚高,故影響也甚大舉例來說,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以daly(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為指標,估算全球性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之報告指出,單極性憂鬱症將在公元2020年成為全世界所有疾病中daly排名第二的高負擔疾病也就是說,姑不論死亡率(mortality),光是憂鬱症帶來的失能(disability)以致病人無法正常生活及工作,就十分嚴重,其影響層面絕不亞於癌症、感染等疾病若論及死亡率,則憂鬱症患者之高自殺率(15%)也十分驚人這顯示了人的情緒不但左右了生活功能和品質,甚至也主宰了生死,因此對情感疾病之研究也成為先進國家之重點項目

2.躁症發作及鬱症發作

一般而言,主觀的情感感受叫mood,客觀觀察到的情感表現叫affect本文所稱情感性疾病即是affective disorder人的情感有高有低,當情感過高時即稱為躁,過低時即為鬱,所有情感疾病之分類便是以不正常的躁、鬱為基礎,正常人也有情感起伏,然其程度及持續時間都在一定範圍內,若起伏之程度及時間超過太多,則稱為躁症發作或鬱症發作所謂躁症發作(manic episode)係指患者之情緒升高(包括高興、昂揚、興奮或急躁易怒);內在驅力明顯增加(包括精力充沛、食欲、性欲增強,睡眠需求減少)、思考變快(聯想多、意念飛躍)、話多(好吹噓、喜爭辯、經常滔滔不絕)、注意力分散、自信大增(自認為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地位或財富、如高官、富翁等)、對人慷慨大方(會浪費金錢、買東西送人)、興趣增加(可能計劃很多,但沒有系統組織,也草率行事)、好動(無法安坐)、肯冒險(可能魯莽投資或放縱於性行為)等現象,嚴重者容易有易怒乃至暴力攻擊之行為,或有幻聽、妄想及譫妄現象發作應持續至少一週,必須嚴重到使日常的工作和社交活動幾乎完全地中斷輕躁症發作(hypomanic episode)與躁症發作類似,但程度較輕,對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動雖有明顯影響,但不若躁症發作嚴重,持續時間至少4天所謂鬱症發作(depressive episode)恰和躁症發作相反,係指患者有憂鬱情緒、興趣和快樂感失去(lack of interest),平時有興趣的事變得沒興趣了;內在驅力降低(包括活力減退之疲倦感;食慾、性慾減低;睡眠障礙),有時體重會明顯降低,但少數病人反而會過度進食而明顯增胖常伴有話量變少,行動緩慢,有些可以嚴重到變成僵直狀態(catatonic),像木頭人一樣;注意力減低(猶豫不決,難以下決定);自尊和自信減少;懷有所謂的cognitive triad,即指覺得自己無價值、無用,對未來感到無望,對世界一切覺得悲觀;此外也可能懷有罪惡感,當程度嚴重時會產生罪惡妄想(delusion of guilt),比如認為自己的一個小小行為對不起別人,乃至對不起全世界也可能伴有虛無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比如以為自己的腸子不活動,乃至腹內空無一物,或是認為房契被偷,財產全無了;由於持有對自己、對未來、對一切經驗之負面認知,甚至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尤其是當產生罪惡妄想時,其危險性更高另有一種混合發作(mixed episode)係以躁症與鬱症之混合症狀或兩者症狀迅速交替為特徵,持續時間至少一週研究顯示,此型患者對鋰鹽之反應比典型躁症者差,而對valproic acid或carbamazepine則反應較好由於此型之存在,彰顯出情感性疾病之複雜性,以及用類型(category)來作疾病分類之限制,相較之下,用不同向度(dimension)為基礎來分類疾病也許更值得被考慮,這一點在多樣性之精神分裂症的分類上也有同樣的問題

3.情感疾病之分類

在了解什麼叫躁鬱症發作(manic episode)和鬱症發作(depressive episode)之後,我們便可以依據其不同之嚴重度和組合來加以分類根據icd-10的分類系統,可以先將情感疾病粗分為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及雙相情感障礙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兩大類,其中憂鬱症,係指只有鬱症而沒有過躁症發作、輕躁症發作或混合性發作者,大致上可再分為(1)單次鬱症發作,(2)復發性鬱症,(3)輕鬱情感障礙症(dysthmia),及(4)未分類憂鬱症而雙相情感障礙症,係指有過躁症發作、輕躁症發作或混合性發作之患者,終其一生可能伴有鬱症發作(約占8/9)或完全沒有鬱症發作(約占1/9)

會躁鬱症病患的親屬的罹患率約為一般人的十倍,而且女性高於男性,近親高於遠親,而躁鬱症的遺傳率高於憂鬱症

4.鬱症

單次鬱症發作可再分為輕、中、重三種重度發作者可能伴有下列症狀:(1)精神症狀(妄想通常包括罪惡、貧窮、緊急災難等內容,聽幻覺通常是毀謗或譴責的聲音);(2)靜呆、僵硬;(3)「身體性」(somatic)或灰鬱(melancholic)症狀:包括早醒(較平日睡醒時間早2小時以上);一天之中早上最憂鬱;明顯的精神運動遲滯或激動;明顯喪失食欲或性欲;體重減輕(過去一個月體重減5%以上);對平常喜歡的環境或事件缺乏情緒反應等復發性鬱症係指鬱症發作在2次以上,每次之嚴重度可以不一樣,一般認為一旦有復發性鬱症發作,則便需要考慮長期治療(包括預防性治療),以避免再一次復發愈是嚴重的復發性鬱症愈需要高劑量的維持性及預防性抗鬱藥治療

5.輕鬱情感障礙症

輕鬱情感障礙症主要特徵是慢性且持久的憂鬱情緒,但從未或極少嚴重到可符合icd-10之中度的復發性鬱症發作通常發病始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至少持續2年且2年中不得有2個月以上之緩解期,當發病於晚期時,常是鬱症發作後之殘餘狀態,且與喪親之痛或其他明顯壓力事件有關聯定義上輕鬱情感障礙症雖不會有精神病症狀,但常有自卑、疲勞、對未來悲觀、對過去沈思,懷罪惡感,心智反應慢等現,主觀之症狀比客觀之症狀多,比如較少出現明顯的食欲性欲降低及運動遲滯,社交、職業、婚姻都會受影響約有40%的重鬱患症同時也有輕鬱情感障礙症,此時稱為double depression這個共病(comorbidity)現象使得此類病人之預後比純重鬱症患者差有些研究支持輕鬱情感障礙症是原發性(primary)情感疾病,如病人的家族史中明顯有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病人的睡眠腦電圖和重鬱症患者類似等和其它之情感疾病一樣,輕鬱情感障礙症也常伴有物質濫用,如使用酒精、興奮劑或大麻等來處理其低落之情緒

6.未分類憂鬱症

未分類憂鬱症包括(1)短暫復發鬱症(brief recurrent depressive disorder),係指嚴重程度已達重鬱發作,但每次發作之時間不到2個星期,(2)輕度鬱症(minor depressive disorder):指鬱症發作為輕或中度,不到重度,但時間已達2星期,(3)經前憂鬱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係指在月經來前一週左右開始有明顯鬱症發作,常伴有焦慮易怒現象,在月經開始後幾天內恢復正常,(4)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精神病症狀後憂鬱症(postpsychotic depressive disorder)係指在精神分裂症之緩解期病人可能有鬱症發作,當程度嚴重時常導致病人自殺以上四種疾病之效度都尚在研究中

7.雙相情感障礙症

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症,通常第一次發作是鬱症(女性中75%,男性中67%),共有約1/9的患者一生只經歷躁症而全無鬱症發作若未治療則典型之躁症發作持續約3個月,鬱症發作約6至13個月,治療則可明顯縮短時間整體而言,雙相情感障礙症預後比復發性鬱症還差,在初次躁症發作後2年內,有40到50%的病人會有第二次躁症發作,雖然鋰鹽可延長穩定期,但也只對50到60%的病人有效當躁症發作時也可能伴有精神症狀(自我評價之膨脹可能達到誇大妄想及相關幻覺,易怒可能達到被害妄想的程度)

8.循環情感障礙症

循環情感障礙症(cyclothymia),其特徵是情緒長期不穩定,時而輕度憂鬱,時而輕躁,但不會嚴重到躁症發作或重鬱症發作目前遺傳學的研究顯示其家族史與雙相情感障礙症相關,加上:(1)約有1/3患者後來會發生重鬱症(此時稱為bipolar ii disorder),(2)患者對抗鬱藥敏感(約40~50%易被引發輕躁症或躁症發作),以及(3)對鋰鹽的反應率也約60%,故較被視為是輕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症一般在20歲前後漸漸發病,造成學業、人際上之困擾,常伴有物質濫用,部份伴有邊緣性人格障礙

9.特別的雙相情感障礙症

(1) 季節情感障礙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其鬱症發作都固定在某個季節,最常見的是秋季發作,到春夏恢復,有些人會在夏季有輕躁或躁症表現鬱症時病人反而較常有多食,多眠,好吃碳水化合物之症狀,推測其發作可能和日照不足有關,通常以照光療法(light therapy)有效

(2) 快速循環(rapid cycling)發作:

係指在一年中的重鬱發作,躁症、輕躁症或混合性發作達4次以上,其特點是女性較多,有些與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有些和抗鬱藥誘發躁症有關,此病對鋰鹽之反應不佳,須用carbamazepine或valproate為主線用藥

10.情感疾病之流行病學

重度鬱症的盛行率在不同的調查中有顯著差異以終身盛行率而言,台灣低到約1.5%,beirut則達19%一般而言,歐美等國較高,終身盛行率常在4~17%之間由此可見憂鬱症有文化間之差異女性比男性罹病機會大,女男比約2:1,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諸多因素有關:如女性較可能表達憂鬱;男女地位不公平,女性承受壓力較大;男性憂鬱常會飲酒以致只被診斷為酒癮等平均發病年齡在20到40歲間,無業、離婚或分居者有較高風險

典型雙相情感障礙症之終身盛行率在不同文化中差異有限,一般推估為1%,可以從台灣的0.3到紐西蘭的1.5%,女男比例為1:1,並無性別差異,發病年齡在20到40歲間,平均為30歲,社經地位高者反而有稍高風險,雖然此病也和離婚有關,但離婚可能是果而不是因不! 過若以廣義的定義,即涵蓋第一、二、三型雙相情感障礙症,則其盛行率將大大提高

輕鬱情感障礙症之終身盛行率約3~5%,和重度鬱症類似,仍是女性和離婚者有較高風險循環情感障礙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類似,其終身盛行率約1%,女男比為1: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情感疾病密切相關的自殺情感疾病患者自殺之終身盛行率約為15%,若加上濫用酒精或精神作用物質,則自殺率更高一般而言,女性雖比男性更易嚐試自殺,但男性往往容易成功鬱症發作固然會想自殺,但混合發作之患者也可能在同時有誇大、易怒、及憂鬱等症狀而自傷傷人整體而言,純綷重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之患者的自殺率相當

11.情感疾病的病因及鑑別診斷

重度鬱症之病因研究可以分為三部份:(1)生物學方面,(2)遺傳學方面及(3)心理社會學方面較早之研究較多以心理社會學角度,認為憂鬱症和早期發展經驗(如父母失和、離異或死亡造成愛的剝奪,或兒童虐待等)、性格特點(如神經質neuroticism)和環境因素(如最近之生活壓力,或缺乏社會支持等)有關在生物精神醫學漸發達後生物學之病因得到更多之証據,包括一些生物胺的研究(如norepine-phrine, serotonin, dopamine)及神經內分泌的研究(包括腎上腺、甲狀腺及生長激素等)

遺傳學研究也顯示情感疾病具明顯遺傳性,尤其是雙相情感障礙症,在同卵雙胞胎的共病率可達50%以上(30~90%),若父母兩人皆罹此病,則子女有情感疾病之機會可高達50~75%病人的一等親罹患雙相情感障礙症的機會在25%以上

鑑別診斷方面,由於許多疾病都有類似躁症或鬱症之表現,故臨床上作鑑別以排除次發性原因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有些可治療的次發病因;比如內分泌方面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庫欣症候群、神經學方面的巴金森氏症、腦災、藥物方面的降血壓藥物及某些胃藥都可能導致鬱症之表現此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焦慮症及適應障礙症都可能伴有憂鬱症狀,也須加以仔細鑑別,方能達臨床上有效之治療

憂鬱症可能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當其嚴重時有時和真正的老年痴呆症很像,稱之為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憂鬱症在老年人表現的半靜呆狀態(semistupor),往往有明顯的精神和運動遲滯現象,因此老年期之假性痴呆、痴呆症及巴金森氏症三者可以有類似的臨床表現,加上老年人常有內外科疾病需要服藥,藥物也可能造成類似巴金氏症之症狀或認知障礙,因此臨床上須仔細加以鑑別事實上約有40%之老年假性痴呆患者後來發展成真正痴呆症,而巴金森氏症患者中也有高達50%同時罹輕或重之憂鬱症

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精神病的症状也不同,所以就会有精神病的分类但是精神病不论是哪个类型的精神病,都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治疗牛皮癣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rhzl/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