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不冗长,不复杂,以简单通俗易懂的小短文,讲清复杂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一个个知识点;涓滴成河,积水成渊,更从中医角度,理解内分泌,介绍中医内分泌!
医院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案例分享
潘姨,女,59岁,糖尿病病史5年余,平时服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在6.5%水平。但近期体重下降明显,而且却出现了四肢对称性麻痹疼痛,逐安排入院检查治疗。潘姨的症状是以四肢未端为主,尤其是下肢厉害,呈麻木感,针刺样及灼热样疼痛,要经常地按摩才能好一些,而且白天好些,晚上严重,影响了睡眠及生活。入院后完善了糖尿病神经系统检查,及神经肌电图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这个诊断,潘姨百思不得其解,逢人必问:为何我一直血糖控制理想,仍会得糖尿病神经病变?多次与潘姨解释病因病机,并详细告知她治疗方案及预后,她才树立起治病的信心,慢慢接受这个困扰她日常生活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一般来说,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也会越大,也有些糖友,平时血糖控制还好,但因长期服用西药,如二甲双胍等,也会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引起了神经的损害,而导致四肢末端的麻痹、刺痛。入院后,根据潘姨的疼痛程度评分,制定了治疗方案,医院医院内分泌科在研课题颗粒剂治疗,住院10天左右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困扰的疼痛终得以缓解。
0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包括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等等,其中氧化应激是高血糖所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因素。病因方面,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肯定是重要的因素,但也有些血糖控制还好的也会发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课题组发现,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还与平时血糖波动有较大有关;以及有些病人长期不规范使用二甲双胍,体重下降太快也关系,比如上面案例的潘阿姨吧。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等,导致维生素的缺乏,而引起了神经方面的损害。
0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如何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及对症治疗。首先要平稳控制血糖,保持血糖不要过大的波动;如果疼痛的厉害,可以服用些对症的止痛药,比如指南推荐的普瑞巴林等,但症状容易反复,且易出现头晕,疲乏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依据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痹证“的范畴。源于糖尿病病史久后,导致机体津液亏损,阴血不足,一方面四肢筋脉无以濡养,另一方面阴虚血瘀,脉络不通,郁而化热,瘀热在里,痹阻下焦,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当与活血通络止痛,而具体治疗上还要依据病人体质,辨证用药,一般可采用益气活血或养阴活血,或化痰活血等不同的方药。消渴痛痹方是我们课题组仿张仲景名方-桃核承气汤,进行加减的临床经验方,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可改善病人睡眠等总体生活质量,部分病例观察到全身症状改善,如食欲好转,便秘改善,有些女性患者停经半年,经治疗后也能恢复月经周期。而且经中医治疗后的病患很少有病情反复的,基本上好转了就不太会复发。以上案例中,潘姨住院期间除了中药治疗外,还配合了中医特色治疗,如中药沐洗,针灸,针络放血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故病痛得以在短期内得取得疗效。
广东省中医院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2.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3.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4.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5.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6.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7.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多种专科疾病。
更多健康知识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医院内分泌科吴丽燕
编辑:朱海媚责编:宋莉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