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降不下来的血糖,多药联合搞定了

想去一家好的医院把我的白癜风彻底治好?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22494.html

引言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患者使用了较大剂量的胰岛素,血糖还无法下降,并且出现高滴度人胰岛素抗体。此时应该采取什么降糖策略呢?医院内分泌科的张伟主任就收治了这样一例病人,我们一起看看他是如何巧妙解决问题的吧!

张伟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理事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内分泌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防治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老年科肿瘤分会委员

专业特长:

追求降糖方案的优化,倡导精准降糖理念,采取阶梯降糖方案,避免低血糖,实现综合达标。

糖尿病足病的保肢治疗。

病例资料

患者,男,65岁。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22年,双下肢乏力20余天。

患者22年前查体发现血糖升高,具体结果不详,无多尿症状。口服「瑞格列奈,阿卡波糖」降糖治疗。监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未监测。血糖控制不理想,逐年升高。于6年前开始间断应用胰岛素治疗,多次换用胰岛素品种(具体不详)。

2年前规律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早20u晚24u)及二甲双胍片0.5gtid」降糖,监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1~12mmol/L。2个月前患者监测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1~12mmol/L,餐后未监测,伴有双下肢乏力。晨起活动后偶有胸闷、憋气,无明显胸痛;无头晕、视物模糊,无肢端麻木。20余天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较前加重,为求系统治疗,门诊以「2型糖尿病」收入住院。

既往史:「冠心病」病史7年余,近半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47.5mgqd」。否认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病史。10年前因「左眼眼底出血」于「医院」行激光治疗(具体不详)。

个人史:吸烟30余年,40支/天,已戒烟10年。饮酒40年余,每日饮酒30g。

家族史:父亲已故,有糖尿病。母亲健在。有1哥1弟,均患有糖尿病。否认其他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查体:T:36.5℃,P:91次/分,R:16次/分,BP:/65mmHg,身高:cm

体重:89kg,BMI:27.17kg/m2,心肺腹未及异常,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主要辅助检查见表1。下肢周围神经感觉阈值检查提示足部保护性感觉部分缺失。

表1患者辅助检查结果

诊断:

1、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白内障

诊治经过:在糖尿病饮食,适量运动基础上,给予格列喹酮(60mgtid口服),二甲双胍(1gbid口服),吡格列酮(30mgqd口服),利拉鲁肽(0.6mgqd皮下注射);同时处理并发症,给予依帕司他(50mgtid口服),胰激肽原酶(utid口服),拜阿司匹林(0.1gqd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qn口服),曲美他嗪(20mgtid口服)。血糖监测情况见表2,复查糖化血红蛋白8.3%。治疗期间无低血糖发生,未见皮肤过敏,胃肠道反应等其他副反应,治疗前后体重无变化。

表2患者血糖监测表

病例点评

该病例具有以下特点:

①老年男性,肥胖体型;

②糖尿病病史22年,2年前起规律用预混人胰岛素,配合二甲双胍降糖,胰岛素剂量偏大;

③2个月来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1~12mmol/L;

④伴有活动后胸闷、憋气症状等症状;

⑤血清胰岛素水平提示胰岛素抵抗,同时抗人体胰岛素抗体高滴度;

⑥伴有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升高,糖尿病肾病不能排除。

因此,此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血糖控制目标根据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近期空腹血糖目标为6~7mmol/L,非空腹血糖目标<10mmol/L1。

患者抗人胰岛素抗体呈高滴度,外源胰岛素疗效差,降糖方案需侧重于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组合。二甲双胍有增敏作用,作为基础治疗保留于方案中,并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因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大,加用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喹酮,且格列喹酮有一定胰岛素增敏作用。

胰岛素促泌剂是国内指南推荐的首选用药,而格列喹酮口服吸收迅速,2~3小时达峰,半衰期1.5小时,作用时间适中,低血糖风险低2。该药既能促进早期时相分泌,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2,又可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PPARγ)结合并使之激活,明显增强脂联素、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葡萄糖转运子4等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3(图1)。

图1格列喹酮通过增强PPARγ基因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

*注:图示研究采用PPARγ激动剂(1μM罗格列酮和10μM吡格列酮),或磺脲类药物(10μM格列喹酮和50μM格列吡嗪),或格列奈类药物(50μM那格列奈和50μM瑞格列奈)诱导鼠3T3-L1成纤维细胞分化表达,5天后收集细胞并检测PPARγ靶基因脂联素、aP2(脂肪酸结合蛋白)和GLUT4(葡萄糖转运子-4)的表达水平,以1μM罗格列酮诱导表达量为%,计算其他几种化合物诱导表达的相对百分比。

研究表明,格列喹酮可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白蛋白吸收,对肾小球结构具有明显修复作用4,从而起到肾脏的保护作用,因此也适合本例疑似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体外试验证实格列喹酮对胰岛β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因此对于本例患者具有较好的心血管安全性5。

格列喹酮可与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通过机制互补增加降糖作用2。因此给予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联合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减重作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进行降糖治疗1。

格列喹酮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要求,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贾伟平,陆菊明,纪立农,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10(1):4-67.2.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3(5):-.3.ScarsiM,PodvinecM,RothA,etal.Sulfonylureasandglinidesexhibit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gammaactivity:a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lcbx/9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