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第一课

开篇:什么是学佛和信佛,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这周开始进行佛学基础的学习。佛学基础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基础教育,第二个是信仰教育,第三个是实修教育。希望大家把佛学基础的学习能够延续下去,把自己丰富起来。之前我们对几位有修学意乐的道友进行过四前行和五加行的教学,现在是要根据大家对佛学的认识和学佛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认识佛教来进行引导学习,所以建立这个基础班学习很有必要。

在每次学习佛学基础之前,诵《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学基础之前提出两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个问题,你信佛吗?你是如何来理解修学佛法的?

给大家十分钟思索时间,然后总结并回答。

师父开示:针对这两个问题,大家可以自我思索,也可以相互交流,十分钟以后每个人都来说一下,针对个人的理解来表述,你能理解多少就回答多少,不怕说错,大胆的说,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因为我们在基础班开课之前必须对大家现在的程度进行了解,如果只是我在讲而对大家没有一个了解的话,我们就不能进行下面的课程。在学的过程中,思想要相互的碰撞来加深大家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今天这一节课的目的,否则大家只是听我在说,过后再问的时候又记不住了,忘了讲了什么,导致我们的基础班延续不下去,那这个基础就白学了。如果我们大家在一年、两年、三年内反复所提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说明法不入心,没有带着想求知的心来参加这个课程,所以就完成不了自我修持和修学的进步,没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让大家来考虑一下这两个问题。大家在回答的时候可以有各自的表达方式,用你最直白的语言来表述你的理解就可以,不要相互套用书面语言。

师兄回答:第一个问题,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就是要找到一条道路,什么事情都不要计较,自己认真念佛,学佛后希望对于大事小事都能够化解,另外信佛就是以孝为先。

师兄回答:学佛的目的是因为佛是智者,是证悟者,按照佛所说的方法来消除自我的无名。我们是造了种种业的众生,接触了佛法,知道佛的方法,知道了宇宙的规律、人的规律和学佛的终极目的在哪里,然后以佛所说的方法自己来修行,找到自己的方法,找到一种解脱的方法,最终达到完善自己的人格。再逐渐发大愿做菩萨行,最终成就佛果,这是学佛的目的。

师父问:你信佛吗?你是怎么来理解佛法的?变相来说就是你是如何信佛的?

师兄回答:通过这么多年对佛法的了解,然后知道佛的方法是最合理的。无论是对人来说,还是对大自然宇宙来说,佛法是最科学的方法,最正确的方法,然后通过这种方法来修正自己,逐渐走向更高的层次。最终成就佛果。因为我们自己是无名的,是不能解脱的,要依靠佛法。

师兄回答:我学佛的目的是要从人格上发生改变。用佛法来解除自己的不好习气,是人格的一种完善。自利利他说不上,这个目标太大,而自己的心时时在变动,自己也很难受,停在这里,往前也走不动了。你问我信佛吗?我也信,但我自己知道我不是真正的信佛。因为我没有按照佛菩萨的要求真正去做。从理解佛法来说,我现在是理解了,佛法就是心法。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对的,但是很难掌控它,是无法控制的。行善的时候也有,但是烦恼来的时候对治不了。这几年自己真正理解佛法了吗?没有。我也知道佛法里说的宇宙的真相,但是用来对治自己的时候感到很难。这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困境,现在已经停在这里不动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道理又很明白,但是就是往前走不动,卡在了这里。我也希望能通过佛学基础能够再提起自己的心力来。我对佛法的信心还不够,这是我对自己的理解,我还差的太远了。我没有能力调伏自己的心。我知道佛菩萨说的都很对,我也体会到了佛菩萨的加持力。我已经得到过了这种信心了。但我不知道我现在卡在哪里,就是提不起信心来,心安定不下来。

师兄答:修学佛法的目的就如同书上写的是了脱生死,自利利他,但又感觉离自己很远很远。通过学佛修行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这是我现在的理解。但是对于修学佛法我是迷茫的。按照书本上的还有佛菩萨说的那样做是对的,但是现在自己的心提不起来。理论上都很明白,但要行持到自身上就有很大的问题。

师父:大家都讲完了,对吗?针对大家的回答我总结以下三点:

第一,大家对于修学的目的都很明确,知道是了脱生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从心态上调整,让自己走上清净和解脱,这种目的是大家都熟知的。

第二个信佛吗?都信。是否对信的程度是不是清晰和深刻呢?

第三个,大家念佛也好,修任何法门也好,都是修行的方便方法而已。大家都说心提不起来,心提不起来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信心不足。这种信心不足,不是对于哪个法师而言,是你对佛法的理解、信心不足。

今天为什么要问大家这两个问题呢?是考虑到大家不论学佛多年也好,念佛也好,诵经也好,修自己的课诵也好,你是否把自己的信心建立起来了,是否完全理解了佛法本心的东西,这就是我提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所以对于信心的建立来说,我们学习佛学基础是太有必要了。

之前别人也有讲过,其他的道场也有学过,这个基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是通过一天两天的分析和整理就能学会,而要通过一年两年慢慢的提起信心来,所以说基础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育。我们再详细说起来,基础教育也可以按班分,比如说老年班、中青年班、儿童班,然后分别对待,整理出相应的东西,然后严格细化,真正把基础教育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培养信解的基础。信是相信、认知、了解、解读,从信解方面做功夫,这是一个基础,其次才能上升到信仰的基础。大家现在的情况是没有经过基础的薰修直接提升到信仰上了,所以现在是空中楼阁。由此可以理解,大家走到现在为什么信心提不起来,为什么修法中没有状态?为什么修法中不能精进或者不能正确的理解佛法,以至于我们说的宽泛一点就是智慧不够等等,这就是一个基础教育不足的问题。之前我们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基础教育的问题,然后大家现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说重中之重是加强基础的学习。包括我们现在已经在所谓的信仰层面进行次第修学的这一部分道友都要纳入基础班的学习,这是关键。所以说希望我们今天在座的师兄的学习能够把我们后续学习和了解的情况如实加以分析,然后一方面去带动自我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带动周围的同学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去带领他们重新认识佛法。

大家为什么想学佛,学基础?是内心之中有因缘促成,这是一个信念的问题,但为什么有些人没有来呢?是因为心力不足导致他们没有来,虽然说不来的都有不来的原因,但是根本上的原因是因为信心不足。他对于三宝没有真实的信心,没有真正的了解,最终导致他们不来。我们从不来的这种现象找原因的话就是对佛法没有产生真正的信念。不要看大家皈依多年了,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建立和完善,所以导致今天这种情况。

我们第一次的学习先从整体思路上来大体规划一下。我们现在分四个阶段来进行,首先第一个阶段,从因缘的成熟度来说我们是否要分成三个班:儿童班、中青年班和老年班,用三个部分扩充它,这要看我们将来的因缘是否成熟。第二个阶段就是落实基础教育,主要是针对佛法信解方面的基础教育。第三个阶段是信仰的教育,第四个阶段是实修教育的导引。

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关键呢?是因为所有的人不可能一下子都走进这个团体来,之前他是不信这个的,他并不了解这方面,虽然我们整天念阿弥陀佛,天天佛号不离口,言谈举止或多或少都是按照佛教的要求来形式,但是因为大家对佛法和佛教没有一个真实的认识,所以无法引导他人。

这个信解方面从哪里可以体现呢?正如师兄们刚才在回答的时候提到:佛法就是心法,就是这么简单。佛法就是一个思维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搞一些相应的活动,徒步走是一种健康的理念,我们可以尝试环山路上徒步走,让大家在走的过程中有身体的体验,还可以去做一些合唱的训练,成立合唱团,这也是一个修学佛法、培养基本信解的方法。或者我们还可以搞摄影比赛、书法比赛等等,诸如此类能够第一时间深化我们心灵和感知的方法,都是在培养和建立将来信仰的基础。他们会想:噢,原来你们是学佛的,原来学佛是这样的快乐啊。学佛就是这样的,谁说学佛一定就是坐在那里念佛呢?而我们现在却分成两批,一部分认为学佛就是持咒念佛这种程式化的东西,迟迟没有走到信仰的层面上来。另一种人是完全在信仰层面停留,认为佛法就应该打坐。道理上都是没有错的,但是都偏激了,这就是支见上的错误。佛法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而不是你打不打座,念不念佛。打座还有打呼噜睡着的,念佛还有念出妄想来,念出是非来的,念佛都念到打起来闹起来了,那你念佛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在念佛吗?念佛要了解念佛的实相,而现在大家都认为自己念的是对的,口里念着佛号,心里心猿意马,所以都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的意义。

我们要培养一个真正的信解,然后进入信仰的基础。信仰的基础第一个是什么?皈依。所以佛陀在当年建立道场弘扬佛法的时候就是这样引导大家的。佛法是一个觉知的法门,让我们能够生起觉知,正本清源,让我们众生皆具的佛性能够开显出来。修学佛法的基础是信解,你是不是相信?怎么相信?为什么相信?这需要方法和善巧,所以说在导引大家的过程中不是折腾,而是在引导大家建立真正的信仰,否则我们念来念去一塌糊涂,根本没有在学佛。

今天这样一个共同的学习和交流,信息量可能比较大,任务量也比较大,细致的问题在之后会陆续给大家说,今天我们把统揽的东西给大家都提出来,让大家知道佛法大体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要一起交流,让大家重新理清自己,让修行、学佛变得更成熟。让我们符合这个时代。我们现在所学的基础和概念不清晰,没有给大家加强过,所以我们今天让大家能够彻头彻尾把自己的思想理清。为什么我们之后的任务量那么大呢?是因为我们以后做科判、内容要拿出很多问题、内容、教证来加以推敲。

信佛首先要了解佛法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大家一定要牢牢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其实佛法的根是在印度生起的,那是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记载的呢?是从东汉时期,迎请三藏法师,迎请论师、译师到中土来传法、翻译经典作为历史的界定,才界定了佛法有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东汉这个日期是不是准呢?不一定准确,从西汉开始佛教就已经有了,只是没有官方的认可,作为历史的新纪元,一个标志性的来说,都是说从东汉正式迎请三藏法师来东土,传法、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奠定了中国至今有多年的佛教历史。

佛法传入中土以后怎样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佛教呢?我们的佛教是真正原本的佛教吗?并不完全是,在中土弘扬佛法的确是佛教的初发心,但在形式上做了改变。佛教是从印度传播到中土,但是中国也有本土的文化信仰、历史背景,所以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法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文化历史,包括政治在内的诸多因缘来构建中国式的、生根发芽的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很艰难,它在中国年的文明古国的汉文化中,在政治、经济、思想、本土民间的习俗等等诸多的方面之中能脱颖而出,在中国能够流传下来,祖师大德们都非常非常了不起。祖师大德非常的难,难在哪里?我们举个例子:古代佛教没有传入中土的时候,我们中国是以什么样的宗教体系来指导的呢?是儒家文化。孔子的儒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中指导了整个历史文化和国家成立的一个重要文化。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彻头彻尾的深入民心,上到国家的治理,下到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调控都包含着儒家思想。

在佛教非常兴盛的唐朝,皇帝是唐太宗,当时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出行印度,当年唐太宗挽留他不让去,因为以当年的历史背景来说,儒家的思想完全是为了人与人之间这种相处的必然关系来建立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构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就为了统治。即便是我们现在来说,如果我们现在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执政方面有抵触的话也是一定会被砍掉的。所以说,当时在唐朝我们本土有一个儒家文化,这时出来一个玄奘法师,弘扬印度而来的佛教的东西,这是一个新来的文化,还是从印度远道而来传来的文化,如果你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马上收吗?不会。但是因缘就是因缘,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取真经回来之后,万街空巷,民风不可挡,因为法师当时太有名了,是挡不住的。所以当时的唐朝皇帝非常聪明,他灵机一动,把玄奘法师迎请回唐朝进入内院,加以礼敬。为什么呢?他有政治上的需求和考虑。因为玄奘法师是个人才,一个精神领袖对于政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把它纳入治国统治的战略,佛教在我们的政治舞台上,是不会颠覆政治需求的。所以在唐朝的历史上还有记载,唐太宗三次劝玄奘还俗去娶自己的妹妹,这意味着什么?唐太宗他是真正的信佛吗?并不是。只是政治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居士有一个真正的宗教信仰的话,他会让法师还俗来娶她的妹妹吗?不会的。所以,就像文成公主和吐蕃和亲一样,都属于政治需求。所以说,佛教传到中土发展到现在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也非常非常的艰难。

从祖师大德到现在,换了一个阶段,我们现在的时代是没有文化分野的时代,信仰的自由,所以我们不得不真正去了解佛法,去看佛法的基础究竟是什么,而我们现在所沿用的全部是祖师大德的思想。错了吗?没有对错的界定。为什么?因为是历史环境的不同,特殊的因缘背景下,善巧的加以度化是智慧,但存在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下。做为后学不能断章取义。各个宗派的建立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都要符合汉文化本有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而存在和发展。

举一个例子来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原发展起来的这种严格:我们泰安古代是有封禅大典的,但是为什么皇帝可以封禅,而平民老百姓不可以封禅?而古代泰安又叫作奉符县,意思是奉上天的委托,因为是天子来封禅,而天子又是奉上天的旨意来统治的,所以取名叫奉符县。这里体现了神权和皇权的重要性,体现了皇帝的威仪。儒家思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仁、义、礼、智、信都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家也是我们本土的一种文化信仰,道家的老子姓李,皇帝也姓李,所以俗话说的话就都是老李家的人,这就无形中赋予了道家一个神权的地位,这是政治导向而生发起来的信仰。

而印度的佛教原本不是这样的,他就是佛陀,也就是悉达多太子剃度出家走入了佛乘,他真正用实修的体验、证量来证悟成佛,然后告诉大家宇宙的真相,帮助大家了脱生死,这就是佛教最初纯粹的意义。而到了中土传来传去,不得不在中土现有的儒家和道家的基础上融合而产生了现在的佛教。以至于我们所有的祖师大德都创立了一种佛、儒、道是一家的思想。因为历史环境导致,所以现在大家不去学习真正的佛教而乐此不疲的去说佛、道、儒是一家。它怎么能是一家呢?我们不用学道家,不用学儒家,佛家里面全部都有。佛陀的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就包含了一切。现在有哪一个圣贤能称为无上士?有哪一个圣贤能称为正遍知?有哪一个圣贤敢称自己是天人师?没有,所以佛教涵盖了道家、儒家都具备的这些功德,你又何必去学道家儒家,把它们和佛教混为一谈呢?做为佛教三宝弟子不评判和抨击任何一种信仰的存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人与人之间必然联系的产物,他只是针对人,但是佛说把宇宙分为十法界,它界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象,但它不只是人与人之间为限的,而儒家只是人与人,你对动物来说仁义礼智信,它能?领会得到吗?所以说儒家和佛家是不同的。再说道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当时的皇帝也姓李,那我们开个玩笑说天老爷姓张,我也姓张,那我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吗?所以说,佛教信仰到底是对内心觉知,还是因为政治的需求来引导大家建立了所谓的佛教呢?真正的佛教佛法是信仰而不是政治统治。学佛就是来觉悟,来觉知思维的。修行是什么?闻教得了利益才叫修行。闻思是教育,得到利益了,就是修行。

佛教为什么要学基础,就让大家理解,纯粹的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土,又经过了如何的历史变更而成为了现在的佛教,这是有历史大因缘的背景的。而现在思想是全然的解放,为什么?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的束缚到你,你现在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要你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不偷不抢,不犯法,其他的完全可以自由。因为佛法中基础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就想根据目前大家的情况来理清问题,在这节课上把想提的问题跟大家提下,纠正大家对佛教错误的理解和思维。因为我们现在学的佛教是中国式的,虽然也是佛教,但不是佛教本原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既然想修行了脱生死,想达到解脱目的的话,就必须把自己变得纯粹。而我们现在周边的环境让我们变得不纯粹,现在学佛都是一知半解,佛教最基本的情况都不清楚,还感觉自己很明白。

佛陀开悟的佛教是在印度金刚座下,而中国的佛教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和印度是不一样的。每个时期的佛教演变都有其历史背景,比如说唐朝佛教发展成什么样子?隋唐时期发展成什么样子,明朝又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都要去学习,这就真正地深入佛法,实地去修行。不管你记住了多少,只要你有需求去听的时候,心里一定会产生定解,到那个时候再去念佛,你看一下会产生什么效果。

我们现在一些人热衷去修禅,坐禅是让你独座思维,从而产生内心的清明和清凉,这是开悟的一种表象。大家都知道参禅是禅宗的,我们所说的禅宗是中国式的禅宗,叫祖师禅。佛教因为种种诸多的因缘而不得不开门立宗立派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祖师禅。华严宗、天台宗是中国独有的学派。这是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不得不出现的宗派。真正的禅宗是什么?坐禅并不是说你坐在那里就是禅,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思维修,称为禅,不是一种无须有的东西让你一下开悟了。明心见性,见到你本性中细微的东西,称为开悟,而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能让你看到天地等等,那不是佛法,只是佛法的一种功德的体现。

南北朝初期开始建立佛教学派,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很严格的,包括这几大宗派的传承,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等这全部是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而命名的。到隋唐时期演变了宗派。华严、天台、禅宗也出现了。这是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来决定的,这个祖师就在这个地上,这个地叫临济,就命名为临济宗,从而形成临济宗的传承体系。我们学的就是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证悟下的一佛乘的佛法,过去的祖师大德非常了不起,因为能在中国这样的封建统治的情况下把佛教通过诸多的善巧方便遗留下来,真的是非常难得,功不可没。但是我们是现代人,我们的思想已经解放了,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更应该去理清思路,知道自己怎么样去学佛,怎么样去信佛。佛教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儿,所以需要佛教的基础教育。

一直在说一句佛号就可以往生这是为什么?念佛就能往生是印光大师提出来的。印光大师文钞是怎样得来的呢?印光大师文钞是在他圆寂之后,居士信众把资料整理、集结起来形成的一本书,我们并没有跟祖师大德在做,只是根据居士结集以后形成的文字来做,这里没有任何校对的基础。一句佛号即可往生这句话,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得不这么说,因为在封建统治下要是违背它的话,直接头就被砍掉了。所以说它有它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就会懵了,难道念佛不能往生吗?念佛能够往生,但是你要有基础,有教证,有修证才可以去念佛。

台湾有一个当年亲近过印光大师的老和尚,曾经是一个老师,他就一个佛号念到底。当他亲近印光法师的时候,印光法师告诉他说你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教育教学的基础,所以为什么不去了解经教,弘法利生呢?为什么要在这里念佛呢?所以说一句佛号即可往生是一个方便之说,而不是佛法的全部。

我们再提到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他当时提出了“沙门不敬王者”的论点。佛教在当时的时期中一直排在第三位,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祖师大德不得不把儒教和佛教结合起来,说儒教的仁义礼智信和我们佛教的五戒是一样的。在一个国家的政治下祖师大德要想生存下来是很难的,动不动就要杀头,就要灭门了。所以祖师大德不能直截了当地把该说的东西说出来,以至于形成了现在的佛教,以往的佛教中掺有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和汉文化的思想,让大家听到的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的,导致一知半解不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通过理解和分析,来了解佛教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你就知道佛教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有很大的工作量呢,因为我们要把原来的古文真正罗列出来,这样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要跟其他人一起合作,共同探讨。

在斯里兰卡,南传佛教的法师们把要罗列的佛法用一个箭头指下来,就很明显、很清晰的看出什么讲的意思,而在我们这边一个科判要有很多种指引,以至于连真正出家的法师有时候都看不明白。另一个,我们汉文化的习惯就是似是而非,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来吃饭吧,来吃饭吧,其实本意是说客气一下也好。这就是汉文化的思想。所以导致我们汉人学习佛教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我们不纯粹,把自己变得很复杂,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真正的佛学基础,因为太多人需要这个佛学基础了。我们真正要深入学习佛学基础,后续还要把原本的资料拿出来看,针对某一个资料来理解,逐步深入,你就能明白佛教到底是什么。不需要你长篇大论去看,没有用,记不住的,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记。我们一点一点升华它,这就是我们学佛学基础最基本、最主要的目的。

现在佛学教育,我们必须敢于把自己全然解放出来,来了解佛教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现在佛教在中国发展,成为出家师是一部分,信众是一部分,没有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也就说没有正知正见,反倒觉得这是对的,也都不知道发愿的重要性和强大的意义。我们念经、拜佛、诵经、拜忏,这都是我们佛教的方便方法,是一些需求。包括我们的共修,共修的意义何在呢?是我们有共同的心理诉求来修行,为自己的将来做考虑,称为共修。所以共修的重要性非常的大,也是锻炼大家的一个境界,用心是一如的,是在一处的,这叫共修。而不是在一个道场里你念你的,我念我的,那不叫共修。比如说这边的人念四个字的,那边念六个字的,双方相互不承认对方是对的,在道场里你谈你的,我说我的,这叫杂修、散修,还不如回家独修。

我们的佛教现在是民间化、市场化,死了一个人就去超度他,包括上次一位法师给我看的,在南方有些人连我们的仪轨都给改了,这就已经把佛法随意性。如果说我们生在封建统治的年代,秦始皇的年代让我们天天这样念那就受罪了,所以大家就去篡改佛法,都说师父你带我们念经吧,师父,你带我们去绕佛吧,绕来绕去成了你带师父去找佛。大家都在想,我可以不来呀,让师父带着就可以了,功德可以随喜呀!最后的时候人也不来了,钱到位了就可以了,这个功德是拿钱来换的吗?这就是信仰在没落,佛教在衰败的一种表象,可大家认为这是一种习惯,认为所有的寺院都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这样去说的话,佛教就要完了。

昨天有一位三宝弟子来了,说过一个案例说某位请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出去讲经要花很多钱,要几十万上百万,我说这不一定吧,你迎请法师诵经的话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我觉得还有其他问题,那个就说这个老和尚对周易很厉害,我说你看到的就是怪象。你去找哪个大师去算周易,他真有这个本事,他就不用给别人算命去赚钱了,就不用给你算周易去赚钱了。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很多出家师都出去搞这个。所以说从基础教育到信仰教育再到实修教育,包括僧团教育,这都是关键,否则自己就把自己灭掉。出家人的僧团,可以说就是人天导师,七众之首就是比丘、比丘尼,比丘排在七众之首,他就有特殊的责任在这里,大家现在看到很多乱象,还以为这是真的,因为去的人很多,老和尚大法师都在,中国不缺大师,也不缺长老,年纪大的都成为长老。但是如果这样说,以后老了成为长老的话,你还更不得了,不久将来都能成长老,你说出来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你所背的业果也将更大。所以大家都在随众,学的不是法而是人。你们学的皈依三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归到最后,怎么变成学人了呢?学某一个大法师,学某一个老和尚,你可以亲近他,没问题,但你不能去学,他的教证是佛陀的教证,而不是他个人的教证,不要搞反。

所以当务之急佛陀教育的信解要培养,然后就是知见一定要正确,不正确的话就是错。不能来人就给别人讲信佛好,出家好,人家未必会信。当你把佛法融入生活中之后,就体现出佛法的精髓,学佛法就是这样的,就是要快乐,要寻求解脱快乐,然后可以引导他皈依,皈依之后可以进入修行。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随缘吧,随喜吧,总觉得缘分不到,不具足,而你有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你了解什么叫随缘了吗?这都是我们嘴巴会说,心里是不知道的,反而心里会感觉这件事非常正确的,因为是老和尚告诉你的。老和尚给你说什么了?不同的时代文化层次的修养是不一样的。观念上的守旧,闭关自守,都哟偶各自特殊因缘和原因,但我们要探求一个真理,要真真正正的去理解佛教是什么,能够在你心里建立起信佛的信心和高度,才能够纠正自己如何学佛。

大家现在道理都懂,词语用的很贴切,做到了吗?都没做到,能做到吗?做不到,真的做不到,说的好听,做不到痛不痛苦啊,痛苦在你内心当中,师父是不痛苦的。你表里不一的时候是痛苦的。这样你就永远入不了道。内心有一个我,外在还有与它抗衡的东西,双方一直在打架,到底是谁能打过谁呢?最后有的人会变成神经病疯掉。佛法不是来对峙的,是观察,只要你观察就在修行当中,真不是程式化的东西,五加行要修多少万多少万,这只是锻炼你的心性,让你逐渐成熟起来,这不是最基本的,也不是最必要的,最主要的是思维,思维如果不开阔的话,念出来也是死的。我们现在学佛都是东撞一下,西撞一下,学来学去学的都是散的,一知半解。再就是对佛法的认识,佛法是对我们了脱生死,升起生命本源的一种追求,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扎扎实实地学基础,一定要学会以法相见,不是以情相见,不是用情感来见,佛法中的情是大情,是慈悲,不是你个人的小情感,也不是你的小人情,这里不是市井卖萝卜白菜。所以要树立自己正确的认知,什么事都要以佛法的要求来鉴证自己,而不是用情。用情来牵,早晚还在情执当中,是出不来的。

今天我们的基础课程就是简短的把佛法大概的走向向大家阐释一下,以及怎么去构建我们一个修学佛法的基础,这也在于以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调整,从而能打下一个真正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大众修学中和独修中都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和觉照,这个是关键,好,今天的授课到此结束。

回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办法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lcbx/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