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题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首都国际机场》的公开信,披露了一位中国女生因吸食笑气不得不放弃学历的经历,引起网络热议。
据当事人自述,她在美国因为好奇吸食“笑气”,导致身心上瘾,几乎全面崩溃,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
被笑气危害的案例,你我的身边或许也有!
↓↓↓
7月3日,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了一位长期吸食“笑气”引起周围神经病的年轻患者芳芳(化名)。目前,芳芳的症状有所缓解,还在进一步治疗中。
芳芳今年才20岁,是一位又潮又嗨的年轻女孩。最近半个月来,芳芳的双手、双脚持续麻木,两只手捏瓶盖打不开,走路也不稳,曾经跌倒过好几次。医生为其查体发现,芳芳的双手、双足末端痛觉过敏,腱反射消失;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化验,检查指标均正常,医生初步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小姑娘年纪轻轻,为何会患周围神经病?芳芳住院后,医生反复追问病史终于了解到,芳芳在新加坡读大学已2年,4个月前开始吸食“笑气”。
"笑气"气弹
N20
笑气
笑气,化学名字叫一氧化二氮或者氧化亚氮,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笑气被装在小小的罐子里,被用在奶油发泡上。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了它的麻醉作用,能使人失去痛感并发笑,因此被称为“笑气”。
据报道,在北京和成都,已经有因吸食笑气而导致终身残疾的病例。英国-年间,共有17人因吸食笑气死亡,所以英国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禁止了笑气销售。
在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浙江省戒毒治疗中心、医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好奇实验室》曾做过实验。
实验一:真人吸食笑气
为了直观的观察笑气对人体的危害,在实验员身上安装了多种检测装置,可以监测脑电频谱、血压、心电和血氧饱和度。
吸入一罐笑气之后,实验员就产生了上头的感觉,就像喝醉了酒,脑袋血管在膨胀,心跳脉搏变得很明显。
监测数据上的变化也很明显,脑电波的数值从92下降到88,说明实验员的思维变迟缓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血氧饱和度,从最开始的95,快速下降到79。
人体正常的血氧饱和度至少在95以上,如果长期处于79是相当危险的,虽然吸食过后会慢慢回复到正常水平,但是在KTV这些地方,短时间内持续吸笑气是很普遍的情况,危险性可想而知。
实验二:K粉VS笑气
吸食笑气会让人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短暂的幻觉,不禁让人联想到毒品的危害,在浙江省戒毒治疗中心,我们用小鼠做了笑气和K粉的对比实验。
刚刚放进麻醉箱的小鼠,看起来很有活力,乱蹦乱跳一点事没有。
但是注入了一罐笑气之后,小鼠顿时就安静下来,呼吸也变的急促,心跳跳动的很厉害。
25秒之后基本处于镇静状态,1分40秒后小鼠突然开始抽搐,而且无法站稳,已经无法控制自己。
2分钟的时候,小鼠就趴在地上了,但是依然伴随着短暂的抽搐。
2分30秒,小鼠彻底不会动弹。
一罐10ml的笑气,在2分30秒内就能让小鼠死亡,它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在箱子里还发现有老鼠的尿液,说明在吸入笑气后小鼠失去了自主控制力,从而产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作为对比,戒毒治疗中心的研究员还配置了K粉溶液,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
注射后小鼠也开始抽搐,然后慢慢趋于平静,2分30秒后死亡,这跟吸食笑气导致小鼠死亡的时间基本一致。
通过两个实验可以看到,笑气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是因为它和K粉一样都是精神活性物质,而且临床表现和成瘾也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冲动性食用
2、食用剂量会越来越大
3、食用后对工作生活等其他兴趣就会减少
《新京报评论》文章《让“笑气”断“气”,才能避免“笑断气”》认为:追求刺激与新奇,逃避现实暂时的痛苦,借药物、毒品来获得快感,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快意人生”。今天这些“打气球”的年轻人“笑”得有多甜,明天“伤”得就有多重!
更有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赶紧提醒孩子,要远离笑气,转给身边的爸爸妈妈们!
(内容综合钱江晚报、好奇实验室、新京报评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