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及其他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者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都在建造理想的“小庙”以期供奉美好的“人性”。5月10日,沈从文先生辞世28周年。先生只读过小学,但年纪轻轻便成为西南联大教授。本期致敬经典,让我们重温先生为我们建造的“神庙”之一——《边城》,了解其创作《边城》相关事及其他。
A《边城》断断续续写半年起源于和妻子打赌
说起这部小说创作的直接动因,沈从文曾有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叙述:一九三三年夏,他当时正就教于山东的青岛大学,一天偕同未婚妻张兆和去玩崂山,在景物秀丽的风景区一条小溪对岸,他们看到了一位年纪仅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穿着一身孝服,在岸边哭着化了纸钱,便提了一些水回去了。不想,这个偶然看到的生活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作家对故乡的一种古老习俗——“起水”的联想。在湘西,当家中长辈刚刚死去之后,作小辈的就要到就近的河里或井里取些水来,象征性地在死者脸上身上抹洗一遍,表示洗去他在尘世沾染的污垢,干干净净进入西天净土。看着这位孝服少女远去的孤单身影,沈从文对张兆和说,他准备根据她写一个故事。当时张兆和有点不相信。不久,当他结束了教期回到北京后,便真的动手写起这个跟妻子打赌要写的故事来。至于全书写作的经过,年沈先生在为戴乃迭先生翻译的《沈从文散文选译》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回忆说:年夏,他离开学校返回北京后,9月里成了家,便在西安门内达子营租了一个独家小院住下。因院中有一棵枣树和一棵槐树,故起名曰“一槐一枣庐”。每日将一张红木方桌立于院中,一早就开始写《边城》。虽然“从树影筛下的细碎阳光,布满小桌上,对我启发极大。但是工作进行可相当缓慢,每星期只能完成一个章节,完成后就寄往天津《国闻周报》发表。”这样一直延续到是年十一月底,因老母病重,回湘西探亲,不得不中断写作。当时归途中正遇战争,为不使家人挂念,沈从文动身前曾跟妻子约好:“上路后将沿路所见逐一写下寄回。”结果,于往返途中果真写下了六十几封书信。两月以后,待省亲归来,他一面根据书信中所记见闻写成《湘行散记》一书,一面继续创作《边城》。因此到小说完全脱稿已是一九三四年夏的时候了。《边城》最初连载于《国闻周报》,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年9月开明书店出版改订本。
B《边城》不是凤凰城,蕴藏着作者以往的生命经验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南凤凰,其实不然。读《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现在这个镇已改名为“边城镇”。沈从文29岁时随部队移防川东,经过这里,见过用木头编成的渡筏,他在《从文自传》里特意提到:这种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占据了一个位置。(《边城》,即由此写成)。括号里的话,当是自传校改的时候加上去的。单就情节来说,《边城》写的是翠翠的故事;翠翠的故事后面,隐现着翠翠父母的故事。翠翠的故事很简单:茶峒山城一里外的小溪边,看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茶峒城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看上了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天保失望之下驾船离家,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疙瘩,也驾船出外了。雷雨之夜,老船夫死了,就剩下翠翠一个人。翠翠心里想着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在众多关于《边城》的评论中,沈从文只首肯过刘西渭(李健吾)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一九四九年,沈从文写下了一些回顾人生经验的自白性文字,其中《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提到《边城》时说,“不幸得很是直到二十四年,才有个刘西渭先生,能从《边城》和其他《三三》等短篇中,看出诗的抒情与年青生活心受伤后的痛楚,交织在文字与形式里,如何见出画面并音乐效果。”又说,“这个作品原来是那么情绪复杂背景鲜明中完成的。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以及音乐和图画吸入生命总量,形成的素朴激情,旋律和节度,都融汇而为一道长流,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铸造。”可见,《边城》的创作,蕴藏了作者以往的生命经验。
C后半生的从容,或许也是一种“凤凰涅槃”
黄永玉曾在《沈从文与我》新书发布会上说,“沈从文是我的表叔,我们都是凤凰人,我这个表叔好像不太像我们今天能够找得到或者理解的人。在他的身上,我感觉到是一种智慧,然后是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他的文章不是讲故事一样出来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出来的、刻出来的。他曾经跟我说,他《边城》改了一百多、两百次,我相信没有看到他工作不会相信他是这么改他的文章的。有的时候说他像一个神一样的,一个小学水平的人,在写文章也好,在研究文物也好,他的记忆力、归纳的力量,这么的神,多么的了不起,很难以想象。”是的,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成为大师级人物,他凭借的是什么呢?记得在一次《湘江文艺》座谈会上,沈从文说过,我最不相信有天才,我就是学习,就是耐烦,唯一的好处就是耐烦。耐烦是先生常说的话,这个耐烦应该就是用心、用功,不断地用心、用功。在黄永玉笔下,沈从文平常而从容,总是怀着美的情怀看待这个世界。因热爱美,沈从文才执着于对美的研究。过去,他倾心于文学创作,在《边城》和《湘行散记》等一系列作品中,渲染或营造心中向往之美;在远离文学创作之后,他又将古代服饰研究转化为对美的发掘。后半生的沈从文愈加从容,沉溺于创造,欣赏美。其实,在封笔到转古代服饰研究期间,沈从文先生曾有过两次自杀未遂,医院。有人曾经撰文细数沈从文的委屈,其中包括:饥寒交迫的“北漂”生涯;失意珞珈山;在西南联大遭奚落以及与丁玲反目……其实,这些之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可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亲人的不理解。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遗作。在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里,她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现在想来,沈从文先生后半生的从容或许也是一种“凤凰涅槃”。
■编后语
年,沈从文去世,骨灰送回故乡,安葬在凤凰城郊一处幽静山谷。小编曾去拜谒过先生墓园。拾阶而上,先生墓地建在一块狭长的小草坪上,没有坟冢,只有一块天然五彩石,石正面镌刻的是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背面是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记得汪曾祺怀念先生的文章也是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为题。小编这里再度“借”了过来,实在是先生其文其人用这八个字概括再适合不过。有空读读沈从文和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不论经历什么,遭遇什么,心中存着一分美好,就总能够发现美好,感受到美好。(参考沈从文《从文自传》以及张新颖《沈从文九讲》等)
70后作家九易其稿写就《多湾》40万字讲述家族五代人命运
周瑄璞:年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中国文坛新晋实力派作家,现居西安。著有长篇小说《人丁》《夏日残梦》《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疑似爱情》,中篇小说集《曼琴的四月》《骊歌》。长篇小说《多湾》入围路遥文学奖、花地文学榜。
《多湾》周瑄璞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年11月第1版不止一位朋友向小编推荐《多湾》,有朋友甚至这样说,《多湾》就是女版的《白鹿原》。小编一愣,这个评价是不是有点高?其实,小编是想说,这个评价高得是不是离谱?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多湾》。我想说,《多湾》不管是不是女版《白鹿原》,它都是一部好看的、有震撼力的长篇小说。小说看完,小编写道:一部四百多页的小说,终于看完。看小说,很少把自己的生活搅进去,这次例外,不仅我自己,我的奶奶、姑姑、父母、姐弟等等,都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被对号入座。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每一件事情终将过去,然后慢慢慢慢淡去,直至没有一丝来过的痕迹,可是,每一种淡去,都会有人以记忆的方式怀念,以文字的方式留存。每个人心中都有永远活着的人,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在朋友的帮助下,小编有幸联系到《多湾》的作者周瑄璞,通过专访,了解了很多《多湾》创作的前后故事,与朋友们分享。
晨书房:《多湾》以“我奶奶”为核心写了家族五代人的命运,请问“奶奶季瓷”有生活原型吗?小说的时间跨度从民国三十年代写到新世纪共七十多年,能谈谈构思这部长篇的想法吗?如何想到要写《多湾》这么厚重的作品?周瑄璞:最早的萌芽是当年读《百年孤独》,乌苏娜年老之后变瞎,还在摸索着做活,并且不让别人看出来她瞎了。我就想起我的奶奶,在我记忆里她没有一天不劳作。类似的感觉是读《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受苦受难的母亲乌鲁伊莎。原来世界上的人不论生活在哪里,处在哪个朝代,都是相通的。我就想写奶奶的故事。季瓷的原型就是我的奶奶,我当初最简单的愿望是要为奶奶立传,让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一个艺术形象,在文学长廊有一席之地,让更多的人知道,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个人,她这样活过。很多人从季瓷身上看到自己的奶奶或者姥姥,那么证明她代表了中国女性形象,她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我想让若干年后,人们能通过此小说,知道当时的中国人曾经这样活着的,曾经为一个卑微的愿望——比如城市户口——付出一代人的努力,曾经饱受困苦而一直坚守生之为人的尊严。晨书房:这个作品从构思、写作到出版,历经八年,九易其稿,每次修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什么让你能够耐心等待?周瑄璞:修改那么多遍是因为出版不顺利,我又不想随便或者轻易出版,或许我对它期许过高,要有一个好的出版社。不断地修改,其实是在持续地等待。这些年的创作和等待出版中,我心态坦然,相信我写的是人性中永恒的东西,写出了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每一次修改,我都更加坚定信念,这是一部好作品,它总会有出版的一天。晨书房:近几年“非虚构”确实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