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自体心理学概论
主讲人:缪绍疆
时间:年11月16号9:00-10::30-12:00
地点:医院十楼报告厅
缪绍疆
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学士,医学硕士,理学博士。接受过系统的家庭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培训,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临床方向为人格障碍的动力学治疗,科研方向为跨文化心理与家庭研究。参加编写的书籍有《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缪主任首先从一个宏观的大背景出发,描述了自体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在整个精神分析族谱中的位置。科胡特比较漂亮的地方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构和发展了几乎一整个体系。科胡特一直在证明自体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其中有很多和自我心理学对话的部分。然后,大略地看了科胡特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曾经科胡特离精神分析的顶端只有一步之遥,在那个时候,他反叛了精神分析,创造、坚持了自己的理论,这是很强大的。科胡特对本我、自我、超我这些概念都不满意,尤其是无法解释在临床中遇见一些很虚弱、很破碎的病人,因此他抛弃了这些概念,提出了“自体”的概念。在科胡特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共情”一以贯之。
自体心理学与传统精神分析的差异
Moreambience,lessabstinence
(更多的去营造一种氛围,更少的节制)
时代背景:冷漠vs侵扰
(核心小家庭的冷漠vs弗洛伊德时代的大家庭相互侵扰所造成的信息超载
技术立场:共情vs中立节制匿名
工作对象:雄心vs欲望
(我想做一些事情,但我做不到,无法达到我希望的目标vs处理欲望,比如经典的俄狄浦斯欲望)
人格类型:悲剧人vs内疚人
内疚人VS悲剧人
传统的精神分析相信,人的基本特性是全面性地定义,当他被视为是「罪恶(内疚)人」。因为起源于人类天性的生物的根基的欲望驱力,与发自社会环境的文明化的影响,作为嵌入超我里面,两者之间的无助冲突的就是人。
自体心理学相信,人的本质被定义,是被视为一种自我。那种「人类心理」(恕我采用这个术语,用来跟「人类天性」作对比)。在更深层意义看,是「悲剧人」。他企图实现这个计划,但是并不完成成功,在他一生的期间,心灵深处被安置的计划。
共情
共情(empathy)是指藉由替代内省(vicariousintrospection)来感知他人的体验的能力。
古老自恋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无法认识到别人的感受,因为在它看来,别人根本就不是独立存在,只是作为自体客体而存在。
1.共情使得我们可以辨识别人的情感
通过镜映性自体客体的回应,自体才能够认识自己,认识它的感觉。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告诉它它伤心了、痛苦了,妈妈跟孩子的悲伤或痛苦产生了共鸣。当孩子欢笑的时候,妈妈告诉它那是快乐,而且妈妈也在欢笑。因此,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学会了去辨识自己的情感。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情感表达,我们去认识自己是什么感觉。
缪医生提到,这个“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妈妈不仅命名了孩子的感受,而且真正感受到了。
孩子在心理上要能存活,要出生在共情—回应的人类环境;就像他的身体上要能存活,出生的大气中要含有适当量的氧气。共情的错误有几种:共情缺乏、共情错误、共情过度。
2.先共情感知,然后需求满足
在正常的情境中,当孩子的心理平衡被干扰了,孩子的张力被其自体—客体共情地感知并回应。
自体—客体有着成熟的心理组织,能够现实地评估孩子的需求与该采取的行动;并透过行动来治疗孩子恒定的平衡。
自体缺陷的发生,主要是来自自体—客体这边共情失败的结果。
自体心理学和传统精神分析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客体—本能领域里的病理性冲突,即对客体的爱和恨的冲突,并不是精神病理的基本原因而是其结果。
科胡特认为,攻击不是与所谓死本能相关的东西,而是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个次发性的反应。缪医生温馨提醒道,作为一个治疗师,自己要有一个比较自圆其说的框架来面对来访者,在长程治疗中,治疗师的立场应该是比较一致的,而不是摇摆。
精神分析的本质
精神分析的本质是逐渐得到与成熟自体客体的共情性联系。或者说是掌握了新的能够发现和寻找恰当自体客体的能力——包括镜映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只要它们存在于他的现实环境中并能够一直支持他。
康复的关键特质包括:自我安抚的能力、自体的时间连续感、自体客体在帮助自体掌握这些特质时的关键作用。
当还是婴儿时,小女孩被妈妈抱起,因此感觉自己是一个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和冷静的理想化自体客体的一部分。到了稍后的童年期,当小女孩第一次从母亲身边走开时,她会不停地转过身来看妈妈的脸,以此来维持与妈妈间的联接。
如果她是一个情感上健康的小孩,迄今一直被有情感的健康自体客体氛围所包围,那么她这样做,主要不是因为害怕和需要确保能够返回,而是为了确定母亲对她巨大的新成就发出了自豪的微笑。也就是说,母亲是愿意、鼓励她的发展的,是允许她有雄心壮志的。
俄狄浦斯期孩子会使父母产生共情性的欢乐与骄傲的喜悦之情。因此孩子的情感态度也不会分解为性欲碎片,自信心也不会转变为破坏性的敌意,也不会极度害怕他们的父母。
自恋
个体心理的发展并非力比多发展的结果,而是自恋从古老形态向成熟形态转化的结果。
婴儿与母亲原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想象中的融合状态,而婴儿的意识便从这样的状态中觉醒;此时,原先那种完美的一体性(wholeness)丧失了,而被代之以一对自恋幻想,以此作为某种挽救或补偿:
一个自恋幻想是夸大-表现的自体意象(imagoofthegrandiose-exhibitionisticself),它宣称“我是完美的”。
镜映需要,回应其自我炫耀、权力和力量的表达;
另一个自恋幻想是理想化的父母意象(theidealizedparent-imago),宣称“你们是完美的,而我是你们的一部分”。
理想化需要,最初回应其躯体和情感的需要、之后回应其道德和伦理行为标准的需要。
这两种意象构成了Kohut所讲的双极自体的两极。二者是相反的,有张力的!!!
缪医生说,这是一个摆荡的位置,关于到底谁是完美的。他举了一个形象而引人深思的例子:一个来访者曾经跟我说:我希望你是好的;但是你是好的,我又担心超不过你;但是你不好的话,我又怎么办呢?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因为遭到客体的拒绝才不得不转而爱自己,自恋是不好的、不健康的。而自体心理学认为,好的、健康的自恋是存在的。我有一个雄心壮志,通过我的能力,达到我的目标,这是科胡特对一个健康的人的定义。
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自体凝聚整合,让自体感受到连贯性、确定性、刺激性和弹性等特征。如果缺少上述特征则容易破碎、瓦解。
自体客体
自体的发展是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产物。自体客体是指被个体体验为自己一部分的客体,而非具有其自主性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独立中心(anindependentcenterofinitiative)”。自体客体是古老的自恋意象转化为成熟的自体结构的必要条件。自体客体所履行的功能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自体无法独立执行这些功能。
母亲
母亲理所当然成为婴儿的自体客体。婴儿需要她的照顾、刺激、安抚、调节和保护,因为它自己还没有能力做这些。它并没有视母亲为一个独立的外在,而只不过是一个自身的扩展外延。
对自恋精神灌注的主体的那种控制,近似成人对他自己的身体心灵所期待的那种控制,而不似成人对他人的那种经验。这种控制通常会使自恋“爱”的客体觉得受到主体的期待与要求的压迫和奴役。
夸大-表现自体和镜映
一种理解的、赞赏的回应。
婴儿需要从母亲的眼中体验到快乐与骄傲的闪光;如果镜映回应是充分足够的,那么婴儿就能够发展出雄心壮志,并坚定地追求下去。
母亲的这种目光是因为婴儿所做的所有事情,甚至是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孩子不会停下对于母亲镜映的渴望,但是又需要这种镜映逐渐地跟它的阶段性发展成就相协调。
夸大自体的发展
古老的夸大自体经由两个阶段变成了他所谓的现实自我的一部分。在第一个重要阶段,自体客体采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镜映,来回应孩子夸大-表现的言行。当父母偶尔无法给予这样的镜映、出现失误的时候,就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科胡特将之称为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frustration);因为孩子可以比较容易地处理这一挫折,并且这一挫折为它提供了来镜映自己的机会,即在给予镜映的自体客体不在场的情况下,来欣赏它自己的能力和雄心。自体把自体客体的功能转化为它自身的心理结构,也即变形内化(transmutinginternalization)。自尊(self-esteem)便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
妈妈总是夸自己,妈妈不在的时候,学会自己夸自己。婴儿无时不刻地、不加选择地想获得镜映,而母亲则愿意提供这些镜映,她可能会说:“看她的鼻子,看她的小手指甲还有那些可爱的脚趾头!看她胖乎乎的小胳膊小腿!看,她在吃东西呢!看,她便便啦!”
古老自恋只能接受完美,不能接受不完美:对于夸大自体来说,任何形式的失败都是无法容忍的。只有得到了充分的镜映,自大才会被驯服,我们就学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高兴。我们不一定非要完美才能从我们的能力和成就中体会到快乐。我们的不完美也可以让我们感到开心,这一事实本身或许也让我们感到自豪。
伴随着自大被驯服,我们的目标和愿望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婴儿式自大变成了现实自我的一部分,由此他们获得了快乐。他们曾经幻想自己可以施展上帝一般的力量,后来这些幻想能够在现实生活的框架之内去努力。
自恋式暴怒(Narcissiticrage)
Kohut将自恋式暴怒定义为:古老自恋发觉自体或者它所崇拜的客体并非完美之后,原始夸大自体或理想化父母意象对无法承受的自恋损伤的反应。
如果原始自恋被驯服和转化,就会发展出坚定的、有决心的自体感,其中就包括愤怒的能力。当个体在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愤怒是一种适当的反应,它会激发个体去行动以改变现状。而当这些不公正之处被解决之后,愤怒就会消失。
而自恋式暴怒与此完全不同,是婴儿式的绝对完美主义,这种对夸大自体或理想化父母意象的损害是不可忍受、不可原谅的。必须从世界上彻底消灭掉这个危害的源头,唯有如此,夸大自体或理想化客体的完美性才能失而复得。
很多恐怖主义就是一种自恋式暴怒的产物。缪医生比喻道,这就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有学员提问,自恋式暴怒和愤怒是一样的吗?缪医生解答道,自恋式暴怒是和愤怒是分开的。愤怒是我们需要一种能力去说不;而自恋式暴怒要从一个人的整体聚合性来考虑,就是一个人垮了,天都塌了,在这样一个非常强的恐惧之后,自恋式暴怒就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次发性的攻击性。
实打实的干货文,一段话够琢磨半天。缪医生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深的理论基础,以一种去概念化的现象学的位置,在理论和现象之间娴熟地游走穿线。
(整理/武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