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早上8点左右,刚刚收拾完早餐的餐具,手机铃响了。
“爸爸,身体好点了吗?”
“你在济南吗?”手机里传来老爸有些颤抖的声音。
“在,我在济南。”
“在济南要多注意,那边疫情挺厉害,不要到处去,看好孩子,听说上海都要封了,你们千万要注意。”
“爸,你身体怎么样了?吃饭能吃得下吗?”
“没有事,放心吧,我没有事。”
“前几天我和我哥、妹妹给我妈上坟了,你还有什么事吗?”
“没有了,没有了,你们好好的就好。”老爸的声音明显有气无力。
“爸,你胃不舒服,要少餐多食。”
“行吧,挂了吧。”
过了三天又接到老爸的电话,还是自报平安,嘱咐看好外孙,特别强调我要按时吃药,不要不当回事,反复提醒一定按时吃药。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爸,自从母亲走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去年4月还能慢慢爬上4楼的妹妹家,眼下已卧床不起,经常出现贫血征兆,年底做了心脏手术,身体状况没有丝毫的改变。我不放心,立即给妹妹打电话询问情况。
“老爸每天几乎不吃饭,晚上也不睡觉,红血球指标又低了。”妹妹十分伤感的说着。“老爸就是给你打电话时都说没事,实际上老爸很难受,医院准备再去住院。”
“我走的时候精神还挺好的。”
“也就是你们去,老爸都是硬撑着,不说实话,怕你们担心。”我无语了,沉默一阵,我无奈地说“住院吧,我一时半会回不去,济南疫情控制的很严,三天两头做核酸,回去也要居家隔离。”我们想办法吧,大医院管的严,老爸又离不开人,医院。妹妹无可奈何,又十分的伤感。
老爸14岁就离开荣成县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贫困村子,参加革命到兵工二厂工作。为了矿山建设,不到三十岁就因公失去一只眼睛。文革期间无端受到批斗,下放劳动。在大哥就业以前,全靠老爸一人的工资维持全家5口的生计,还要不定期给老家的奶奶寄钱。
87年4月的一天,老爸坐在卧室抽泣,这是我兄妹见到的唯一次,我奶奶去世了。老爸50岁左右就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四十年全靠自己控制调理,吃过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从来也没有给我们兄妹讲过。妈妈卧床6年多,老爸坚持每天早上和下午两次,给母亲量血压,每隔一两天就下楼,推着轮椅步履阑珊,给妈妈买老酸奶,取《淄博日报》。物业的工作人员,都竖着大拇指夸这老头真厉害。在我的印象中老爸总是兢兢业业,精神矍铄,寡言少语,但是当谈起矿山的发展史,谈起时事新闻总有自己的见解。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老妈操持,就连我们上学到工作,到组建家庭都很少干预,只是默默地支持我们。
老爸在家的拿手绝活,是每逢节假日调制水饺馅,包水饺的技术也很棒的,我至今没有学会,老爸包的水饺皮薄馅大,那味道是我一生的味道,无以伦比,每次回家听到“铛铛”剁肉的声音,口水就会在嘴里不停的吞咽。我和老爸很少交流,尤其是在工作和家庭方面,经常对我讲:“人老了要难得糊涂,我说多了你们就烦了。在外工作要虚心学习,要温良恭俭让,争强好胜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每年春节老爸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从肉食店买一点猪下水,坐在炉子旁烫毛、刮皮,冲洗猪肺,再宰杀一只妈妈饲养的老母鸡。妈妈带领我们打扫卫生,从门窗到每一个角落都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晚上妈妈坐在缝纫机前给我们兄妹做新衣服,一家人其乐融融。那也是我们一年最快乐的高光时刻。后来我们兄妹陆续工作、成家有了儿女。老爸老妈对孙女、外孙更是关爱有加。我的女儿上学前,老爸都从矿上牛奶场打上新鲜的牛奶托人送到张店,用医用打点滴的瓶子装好密封,告诉我都消毒了,喝不了就放进冰箱,能喝三四天,我的女儿就是喝着爷爷送的牛奶长大的。女儿上学了,老爸老妈退休了,经常嘱咐我要照顾好孩子,如果工作忙他们都会帮助接送。女儿在外地读高中、读大学老爸总是问学习怎么样,生活习惯吗?孩子小离家又远,当爹妈的可不能放手不管,有什么困难,言语一声我们能帮就帮。每次我都会开玩笑地怼老爸,“你老人家14岁就参加革命了,孩子不小了。”“现在和以前一样吗?”我有些嫉妒,但也真正体会到隔辈亲的真情,和老爸老妈的期盼。
“爸爸,爷爷给我一千快钱。”有一天女儿突然对我说。“你怎么又要爷爷的钱,”我板着脸指责女儿,“不是我要的,是爷爷的单位要求补交党费,还要从网上交。”后来我问老爸你都退休20多年了,还补交党费,老爸十分认真地回答,单位要求补交必须要交。老爸年入党,在党71年。去年荣获建党周年在党50年纪念奖章,老爸特意带上奖章让大哥拍照留念,还佩戴奖章坐在轮椅上在养老院的大厅里转了一圈,那种自豪光荣的感受,只有他老人家最明白。老爸的病情愈加严重,已经卧床不起。我多次提出,我退休了到我家来我伺候您。每次都被拒绝,我十分的不解。
五一劳动节假期,我们带着外孙回到张店。济南的疫情又严重了,女儿、女婿被封控在家,一位密接者住在同一座楼。做了两次核酸阴性,迫不及待的去看望老爸。中午,老爸十分虚弱,躺在床上迷迷糊糊,我喊了几声“爸、爸爸。”老爸睁开浮肿的双眼,轻声回答“来了”。我赶紧抱着外孙坐在床前,“重孙子来看你了。”外孙怯怯地叫了声“老爷爷”。老爸立刻抬起了头,要坐起来。我们七手八脚赶紧把老爸扶了起来,老人家坚持要下床,我们只好把他抱到轮椅上,老爸握了握外孙的小手,“济南疫情多严重,你们回来干什么,要看好孩子,我没有事。”站在一旁的妹妹发话了,你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只喝一点蛋白粉,还说没事。今天哥哥嫂子们都来一起吃顿饭吧。老爸答应了。
我们一起准备好了一桌子的饭菜,我大声喊着“爸爸我带了一瓶好酒,你尝尝。”“我累了,不吃了,也不喝了,你们吃吧。”
我立刻愣住了,“好歹你吃一点吧。”
“吃不下,你们吃吧,别喝多了。”
妹妹看我坚持与老爸一起吃,就劝我还是听老爸的吧。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老爸突然如此苍老,我始料不及。其实老爸好长时间了,吃不下睡不着,还总是担心我们。开始老人家坚持找保姆,我有些苦闷。医院病房,我问老爸为什么,老爸断断续续告诉我,你哥哥嫂子照顾你妈6年多,年龄也大了。你还要照看外孙,两地来回跑。你妹妹身体弱,也是当奶奶的人了,我不能给你们添麻烦。医院就好了,看病也方便。每天晚上要起夜,翻身7、8次,时间长了你们兄妹都受不了,久病床前无孝子啊,请保姆你们就不会太辛苦,还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家,也可以减轻你们的思想负担。这就是一位耄耋老人对儿女的真爱,一种无私的,舍弃自己,不顾病痛的大爱。
5月23日晚上老爸不停的翻身,不停地吐着胃酸,用了三大卷卫生纸,直到凌晨4点才迷糊了一阵,早上6点我问他想吃点什么,老爸回答胃难受,不想吃,我反复劝他至少喝一点小米汤吧,不吃饭身体就垮了,老爸紧皱着眉头,点头答应,中午还是半小碗小米汤加一点蛋白粉。老爸不停地翻身,反复问吊瓶什么时间滴完。下午大哥来接我的班,老爸有了一点平静,5点钟左右说想吃点东西,我立刻煮了鸡蛋面,先把鸡蛋用香油炒碎,在将面条掰碎煮烂。老爸吃了十几口就不吃了,轻轻地言语不清的说,你快回家吧。老爸能吃饭了,我默默地祈祷也安慰自己,老爸一定会好起来。
第三天下午2点多,妹妹打电话,已是泣不成声,“爸爸脑梗塞,你们快来。”医院五楼病房,经过医生救治病情有所稳定,但是老爸的左腿和左手已不能自主活动。我奔进病房站在床前,老爸拉着我的手,急切言语不清。“医院,医院,打针、打针。”我赶紧安慰他针已经打上了,大声告诉他,等病情稳定了就转院。接近下午5点神经内科的医生前来会诊,进一步确诊讲明要实施溶栓,否则病情会加重。但是溶栓会造成其它器官、脏器出血,老人年龄大,还有多发慢性病,进一步治疗有危险。同时又强调溶栓的最佳时机是发病三小时以内。眼看还十几分钟就超时,我和大哥只好同意溶栓。医生和护士以最快的速度,把老爸转到神经内科病房实施溶栓。此时老爸神志有些不清,医院一再强调家属赶紧离开只能留一位陪护,我们恳求医生网开一面,并保证我们都做了48小时核酸检测。护士勉强同意溶栓后我们离开。我站在病床前老爸紧紧抓着我胳膊使劲拽着,我俯下身子抱着老爸,脸贴脸十几分钟,这是我参加工作42年以来,我们爷俩最近最亲密的一次拥抱,也是我一生和老爸最后的一次拥抱。这拥抱是我近半个世纪对老爸的愧疚,是老爸与我们兄妹的不舍与嘱托。溶栓当晚老爸胃大量出血,午夜被转入ICU病房,医生安慰我们,溶栓后出血只要5天左右扛过去就会缓解。
我们兄妹抱着极大希望,心里一直默念,哪怕老爸今后成为植物人,我们的老爸也不能走。妈妈已经走了,老爸再走了,我们兄妹就没有家了,我们就成了孤儿。“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孩子像根草。”爸爸、妈妈都没有了,我们不如一根草。爸爸是家的天,妈妈是家的地,天塌了、地陷了,兄妹再也没有躲避风雨的港湾,再也没放纵、撒娇、偷懒的鸟巢。
5月31日早上8点30分,妈妈走了一年零四个月(天),爸爸又去找妈妈了。就像当年一样,在黑铁山下,年轻团总支副书记追求貌美贤淑的妈妈。66年后老爸再次追随老妈到了黑铁山上。爸爸妈妈再次相聚,一定是海枯石烂不分离,天长地久在一起。第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发自肺腑感谢老爸、老妈养育之恩。双膝跪下,后悔没有更多的陪伴,更多的唠叨,更多的牵手与拥抱。
朋友,如果您的父亲在身旁,就伸开双臂拥抱父亲,这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如果父亲走了,就面对星空呼喊“爸爸、爸爸。”父亲一定听得见。老爸老妈我们一定会再相见,我们还做你们的儿女。今生儿女不孝,养育之恩报答未尽,病痛缠身无力解脱,儿女无知,父母牵挂担忧,再见时我们一定乖乖听话。再也不会因为忙碌和应酬,忘记了回家,再也不会回家后撂下碗筷匆匆离开,再也不会把烦恼、忧愁、痛苦一股脑倾诉。
有爸有妈真好,有家真好。且珍惜,有生之年多打一个电话,多一次视频,就会少一分遗憾,少一分后悔。父亲节我们共同唱起,“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一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作者简介:殷建波,工商银行淄博市分行退休员工,从事银行工作四十二年。
主办:
山东金融文学
山东金融书画院
编审:贾善耕柴洪德主编:林毅副主编:刘素萍复核:李会启投稿须知
山东金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