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起山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广州)
1.摘要:未满23岁的宋高宗在逃亡途中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政治形势的需要,宋高宗先后收养了两名宗室子,但他不甘心没有亲子继承皇位,为求得子嗣,亲祀高禖、感生帝,为春秋时存赵有功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增加封号、立庙祭祀,在全国各地设置放生池,同时认真研究医药,接受江湖郎中王继先的医药诊治。然而事与愿违,宋高宗数十年的努力终无成效,只能把皇位传给养子。求子的心切,难免影响宋高宗治理国家的热情;身体的困扰,也会减退宋高宗处理政事的精力,这便导致秦桧的长期独相和宋高宗的提前退位。宋孝宗继位前,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心理上的长期压抑,继位后的政策转变,衍生出他对太上皇帝宋高宗超乎寻常的孝。显然,宋高宗求子的过程及尴尬的结局对当时宫廷内外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关键词:宋高宗;宋孝宗;求子活动;立储;政治影响
一、引言?宋高宗赵构(-)在建炎三年()初的逃亡途中受到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也在此年去世。以稳固赵氏江山为出发点,有人建议宋高宗暂且选宗室子入宫,“使视皇太子事”。宋高宗对此事十分敏感,处罚了上言者。后来,孟太后、宰相等人纷纷劝说宋高宗为朝廷社稷打算,早日考虑立储之事,宋高宗皆置之不理。绍兴元年(),上虞县丞娄寅亮上书建议宋高宗效法宋仁宗“于‘伯’字行下,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处藩服”。
娄寅亮此言颇为幽隐,仅提到收养宋太祖之后,给予亲王一般的待遇,丝毫没有涉及“立储”等可能会触及宋高宗敏感神经的字眼。宋高宗鉴于时局艰险,为了稳固政权、安抚臣僚和收揽民心,在深思熟虑之后,勉强接受了此项建议。绍兴二年,宋廷从宋太祖一系中选年方六岁的赵伯琮(后改名瑗)养在宫中,不久又选赵伯玖(后改名璩)入宫,于是宫中有了两位养子。宋高宗此举,既没有立储,也没有让收养的宗室子“使视皇太子事”,主要目的似乎是为了应付一些臣僚的上疏。另外,根据当时的风俗,收养宗室子入住宫中,能够作“引子”之用,宋高宗的举动自然也包含了这层意思。
宋高宗不甘心没有亲子继承皇位,想尽一切办法求子。他亲自参与祭祀高禖、感生帝的活动,为存赵有功的公孙杵臼、程婴、韩厥立庙、加封,效法前代帝王在各地设置放生池,同时格外关心医药,并长期服用医师王继先的补药。观察宋高宗的各种求子活动,都可见其想要亲子继承皇位的良苦用心。
据目前所见,学界对宋高宗求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