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们,您饱受神经源性膀胱的困扰嘛?您是否存在反复的泌尿系感染,甚至出现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等症状。不用担心,医院康复科吧,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团队,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可以帮您解决苦恼,来之前也可以电话联系我们,-。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控制机制出现紊乱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通常需在存有神经病变的前提下才能诊断。根据神经病变的程度及部位的不同,神经源性膀胱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最容易受此病困扰,另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因素也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动态进展的,早期干预、正确处理、终身护理和定期随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
治疗之前,康复评定必不可少,主要包括询问病史、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专科评估。其中以尿动力学检查尤为重要,其能客观地反映逼尿肌、尿道内外括约肌各自的功能状态及其在储尿、排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临床医生确定康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不具备行尿动力学检查条件,可行简易膀胱压力容量测定及膀胱扫描,同样可指导临床治疗,上述检医院康复科均已开展。
康复治疗
1.间歇导尿:间歇导尿是神经源性膀胱最主要额保守治疗方法之一,贯穿在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亲水涂层导尿管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无菌操作技术可减少尿路感染症。
2.电刺激治疗
(1)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胫神经刺激对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显著,并且对于有潜在神经障碍的患者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2)生物反馈结合电刺激:目前研究发现生物反馈结合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及尿流率等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3)骶神经电刺激、阴神经电刺激、膀胱内电刺激:为有创操作,可能带来疼痛、皮肤黏膜破损、甚至感染风险。骶神经电刺激较成熟,疗效较好;阴神经、膀胱内电刺激开展较少,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3.针灸治疗:目前研究发现拔出尿管前进行干预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研究发现电针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上具有一定效果。
4.磁刺激治疗:国内研究发现骶神经根磁刺激使脊髓损伤患者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提高。但目前该领域研究较少,刺激部位、时间、强度等影响疗效的治疗参数尚无统一标准。
药物治疗
1.储尿期症状的药物治疗:对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抗毒蕈碱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明,其中以奥昔布宁、托特罗定及丙哌唯林的疗效及耐受性均得到了长久的验证。
2.排尿期症状的药物治疗:对于逼尿肌弱动的患者药物治疗,缺乏高水平的证据研究,建议使用α受体阻滞剂以减少膀胱出口阻力,且不要使用抗毒蕈碱药物。
手术治疗
1.微创治疗
(1)经尿道或耻骨上造瘘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无法排空膀胱的患者的首先治疗方法,应尽量避免这一方法,因这可导致泌尿系感染和一些列并发症的发生。
(2)盆底神经支配相关手术:目前骶神经相关手术相关证据的研究在质和量上均有所不足。
2.内镜下微创治疗
(1)膀胱内药物注射:对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若膀胱内抗毒蕈碱治疗无效,应选择肉毒杆菌毒素A膀胱注射。
(2)膀胱颈电切: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只建议对膀胱的二次改变(纤维化)的患者使用膀胱颈电切。
3.手术治疗
(1)膀胱颈及尿道术:对于拥有自我导尿能力的神经源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尿道中段吊带是一种在中长期疗效尚可的治疗方法,神经源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男性患者则建议植入人工尿道括约肌。
(2)膀胱扩大术:对于难治性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当所有微创治疗方法都失败时,膀胱扩大是降低逼尿肌压力和增加膀胱容量的有效选择。
(3)尿流改道:当其他治疗均未成功时,则可能需要尿流改道来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和生活质量,可控尿流改道用于治疗无法自行导尿的患者是有效的。
案例分享
王某某,男,50岁,高出坠落后腰椎爆裂性骨折至马尾神经损伤,伤后无法自主排尿,于脊柱外科行钉棒内固定术后转入我科。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明确,经评估后予以患者营养神经、间歇导尿、膀胱训练、联合电刺激及磁刺激,治疗后1月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参考文献: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实践指南(年版)[J].护理学杂志,,32():1-7.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与共识[M].人民卫生出版社,-.
如果您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呗!
编辑丨李柄佑
责任编辑丨刘旭东勾丽洁
科室邮箱丨cyfykf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