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1日—26日,国际周围神经病年会在美丽的意大利小城热那亚举行。这次会议无论从举办规模,参会人数和会议内容都较往届有很大的提升,云集了周围神经病研究领域的各国顶尖基础与临床科研人员,围绕遗传性、炎症性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三个主要领域,就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别是临床试验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检测技术仍然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发现CMT的明确致病基因有90余种,且每年仍有新的基因不断出现。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的普及,基因诊断的阳性率不断提高,意大利一项基于个家系的调查发现,目前基因诊断的阳性率可以达到60%,剩余40%的患者仍未得到明确的诊断,说明仍有很多新发致病基因有待发现,同时,非编码区变异或结构变异也有可能存在,必要时需做全基因组测序来进一步明确。另外,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往往临床异质性较大,相同的致病突变可以出现临床表型的巨大差异。以CMT1A为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病情轻重程度差别很大,提示协同基因或环境因素可能对基因表达产生重要影响。澳大利亚一项GWAS研究纳入了名CMT患者,分别来自于个家系,其中PMP22阳性患者为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例严重的和名较轻的患者,GWAS结果显示SIPA1L2基因可能为CMT1A的调节基因,它参与髓鞘形成,体内敲除SIPA1L2基因可以导致PMP22表达下降。此外,环境因素和基因的共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因治疗在早期开始往往比后期取得更大的效果,可能的因素包括炎症加重CMT的临床表现。研究发现CMT1(PMP22,MPZ,GJB1)为主的动物模型中,炎症巨噬细胞的反应明显增加,导致基因突变基础上的周围神经脱髓鞘和再生进一步加重,而成纤维细胞分泌的CSF-1作为巨噬细胞的重要活化因子,对它的抑制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形成,达到治疗的目的。未来的基因研究方向很可能是建立在单基因、多基因和环境因素三个支点上,分析不同权重后综合表现的结果。
本会议报道的新发基因或致病突变包括JAG1基因,这个基因可以引起CMT2和声带麻痹,纯合突变SR的小鼠出现胚胎期致死性病变,机制可能与Notch的信号系统引起神经发育和可塑性的改变相关;Nfase和NF的致病突变可以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脱髓鞘性疾病,出现先天性婴儿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滞等现象。RFC1的重复突变是晚发性共济失调的最常见病因。
本会议的大量研究与CMT的发病机制相关,如CMT在自噬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在髓鞘形成过程中,正向(Egr2.SOX10)和逆向(c-Jun,Notch,Sox10)的调节机制非常关键。在Nae1cKo的小鼠中出现严重的髓鞘形成障碍,c-Jun表达大量增加,一般是通过泛素家族的结合作用进行降解,如果结合作用降低,则过量蛋白的降解出现异常;HSPB1的机制除了分子陪伴和轴浆转运外,自噬也是一个可能的作用机制。另外,一些常见致病基因的潜在新发致病机制也有报道,比如MPZ是引起CMT1B、CMT2I和DSS的基因,主要编码髓鞘蛋白零,位于髓鞘的致密部,它的突变可以引起糖基化的改变,如TM引起无糖基化比较常见,而一部分突变如D61N可以由于功能获得而形成高糖基化,目前学者已完成了第一个高糖基化模型动物D61N的建立,并且使用抑制糖基化的药物在体内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还有TRPV4基因,既往的研究认为它是钙内流增加导致的TRPV4表达增加所致,而近期的研究认为TRPV4和RchO也影响了细胞骨架的重塑。
在CMT治疗的研究中,利用患者自身的成纤维细胞建立多能干细胞(iPSC)后,再诱导为神经元是建立细胞模型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建立的iPSC细胞系包括HSPB1,MFN2,GDAP1等。CMT1A型的药物试验目前在进行的是PXT,这是由纳曲酮、山梨醇和巴氯芬组成的复合制剂,是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唯一证明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达15个月的药物,试验目前仍在进行中。
家族性淀粉样周围神经病目前在治疗方面有较大的突破:(1)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的III期临床试验—反义寡核苷酸(inotersen)mg皮下每周注射1次,连续65周,观察在3周、35周、66周Qol-DN临床评分有明确持续的改善;(2)Paterisian在III期临床试验研究中的效果也持续了13月,患者大多取得有效的功能评分的改善,目前观察仍在进行中。
关于炎症性周围神经病,目前核磁影像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周围神经,特别是炎症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一项比较TST和臂丛MRI在诊断无传导阻滞的MMN中的研究显示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意大利学者对名CIDP的诊断进行了随访,其中符合EFNS的诊断标准的是82%,另外18%可以通过CIDP中的五项辅助检查来辅助诊断,分别为脑脊液蛋白升高、神经影像学、异常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理、免疫治疗有效,其中最敏感的方法为脑脊液和感觉神经传导。抗体检测在CIDP中很有必要,荷兰的一项研究对名患者中的79名进行了抗体检测,其中NF-阳性的患者为7例,CNTN1阳性的患者为5例。CNTN1阳性的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效果欠佳,对利妥昔单抗有效。会议还报道了CASPR-2抗体阳性伴有GBS表现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治疗方面,日本在进行eculizumab在急性GBS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期观察(JET-GBS)。Eculizumab是一个单克隆抗体,可以与补体C5结合,阻止MAC的活化。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eculizumab可以阻止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对于GQ1b阳性的GBS效果更好。
糖尿病神经病的领域也涉及了糖尿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通过颅脑DTI、功能磁共振可以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出现颞叶内、前扣带回、额叶和白质的功能异常,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而与淀粉样血管病无关,DM的认知障碍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另外,糖尿病周围神经的小纤维病变中,有很多与炎性因子相关,如IL-6、TNF-a的水平一定程度反应了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带动了小纤维病的发展。目前很多学者将小纤维病单独进行基因的筛查和机制的探讨,比如SCN9A,10A,11A是小纤维病的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小纤维病的电生理检查,尤其是急性期可以无周围神经传导的异常,激光诱发电位和热接触诱发电位是有益的补充。
本次年会既体现了周围神经研究的前沿性,又兼顾了相关领域知识的全面性。从周围神经的自主损害、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机制、线粒体疾病的回顾、基因筛查的方向和进展、治疗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中国的研究内容也日趋增多,壁报和发言都很踊跃,但我们在基础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希望以后在每年一度的国际周围神经病年会上,能吸引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在国际盛会上展现我们应有的水平和风采。
中国参会者//作者简介//樊东升医院神经科主任,世界卒中组织(WSO)董事会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
刘小璇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周围神经病分会委员。
编辑
丁慧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