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推出考点狂背栏目
根据历年真题,精选高频核心考点,背了她你就更有底气了
第一话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主要流派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的特殊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
(2)情绪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主观体验的过程。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期目的的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等。
由于心理具有内隐性,需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从外部行为(表现)推测内部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因此,心理学也是研究心理与行为过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1.含义: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些因素以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考察这些因素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只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
2.优点:(1)可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实验结果可重复和验证;()实验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自然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
.缺点:(1)容易产生实验者效应和被试的要求特征;(2)实验室实验带有人为性质,外部效度不高;()自然实验对条件控制不够严格,无法保证内部效度。
实验者效应是指在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被试的反应迎合主试的期望,如罗森塔尔效应。要求特征是指在实验中,被试根据自己对实验目的的假想,做出符合实验目的的行为,如霍桑效应。
(二)观察法1.含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观察法主要适用于:(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2.优点:(1)适用范围较广;(2)简便易行;()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生态效度高。
.缺点:(1)结果难以重复和验证;(2)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容易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效应是指因为观察者的存在,观察对象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观察结果的真实性。观察者偏差是指观察结果受到观察者个人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测验法1.含义:运用标准化测验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测验法要求测验或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要保证测验编制、施测和解释的标准化。
2.优点:(1)简便易行;(2)测验编制严谨,可靠性高;()数量化程度高,便于统计分析;()有常模可以参照。
.缺点:(1)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不适合文化水平较低者;()是对心理活动的间接测量,只反映结果,无法反映心理活动过程。
(四)调查法1.含义:以提问的方式,让调查者就某一问题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法。
2.优点:(1)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运用较为容易;(2)可以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缺点:(1)不能揭示因果关系;(2)耗时耗力;()受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较大。
(五)个案法1.含义: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心理与行为现象的原因。
2.优点:(1)能够解释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原因;(2)有助于研究者提出某种理论或假设。
.缺点:实验结果仅适用于个别情况,缺少普遍性。
可以从研究结果可否进行量化分析、可否重复验证、能否揭示因果关系、信效度如何(信度即研究结果能否重复、效度即研究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能否控制额外变量、适用范围如何、是否易行等角度比较上述方法的优缺点。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观点:(1)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及其构成;(2)人的经验可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主张将内省法和实验法相结合,采用实验内省法进行研究。
.评价:(1)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思辨,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把心理分解为各个元素,割裂的心理的整体性;()内省法过于主观、可重复性差。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2.观点:(1)提出“意识流”的概念,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2)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评价: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过程。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
2.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由环境所控制和决定。
.评价:(1)强调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有积极作用;(2)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作用,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四)格式塔心理学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2.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认为(1)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2)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评价:重视心理学实验,对知觉、学习和思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五)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
2.观点:(1)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通过精神分析(自由联想、释梦)发现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评价:(1)重视对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2)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和无意识对立起来;()早期理论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观点:(1)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2)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改善或创设环境以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2)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应该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
.评价:(1)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理论体系不完备,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七)认知心理学1.代表人物:奈塞尔、西蒙、纽维尔。
2.观点:(1)认知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人是一种信息加工者,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提供的信息是通过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对其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行为的。
.评价: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成为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四、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自命题重点)☆☆1.生物学的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