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明确后,谢春成博士在神经外科四病房林志国教授的指导下,为李大姐施行了微创小切口周围神经减压术,只在相应神经做一长约3厘米的小切口,随即解决了大问题。手术中,谢医生等人发现患者腓总神经、胫后神经及腓深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变性,肌腱卡压严重,色泽灰暗,当即对其肌筋膜卡压神经做了松解减压处理,术后让病人抬高患肢,控制血糖,防止水肿。结果术后次日疼痛感和麻木感减轻,3天后就已能够下地轻松地行走了,术后1周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并顺利出院了。
谢春成副教授介绍说,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简称DPN)是一组以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了“糖尿病三联症”,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DPN以远端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最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双侧肢体末端对称性疼痛、麻木、痛温觉减退甚至缺失,以及皮肤汗少干燥、肌无力、肌萎缩等,包括典型的“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一般下肢重于上肢。电生理检查可发现相应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乃至消失。
DPN的病因之谜有不同的解读传统理论认为,DPN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糖代谢紊乱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及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导致的神经损伤。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学者还提出了DPN发病的“双卡压理论”,即内部卡压由高血糖诱发的代谢异常和微血管病变,继而酿成神经内部水肿;外部卡压则由神经走行经过的狭窄腔隙中的脂肪或周围组织水肿所致;二者共同的作用构成了神经双重卡压,使患肢相应神经分布区产生麻木和疼痛。
当前,对DPN周围神经卡压的诊断主要包括神经叩击试验阳性、两点辨别觉增宽或消失,及其肢体神经分布区的麻木、疼痛、肌无力等症状。针对这一棘手顽症,临床主要采取内科用药和外科手术法进行干预,前者包括控制血糖、使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止痛药,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适用于早期DPN患者。外科手术主要是指狭窄血管的重建术。对于已经排除动脉狭窄、颈椎病、腰椎病的病人,有明确卡压症状者则需要施行周围神经减压术。谢春成医生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有很多业界同行对与DPN有关的肢体解剖生理狭窄位置,如上肢腕管、肘管、下肢膝外侧腓管、内踝跗管、足背腓深神经管等部位的神经走行掌握有欠精准,对神经卡压的DPN机制也缺少了解,因而往往延误了此类疾病的确诊和医治。
“小切口”减压术解决了”大问题”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微创小切口周围神经减压术有助于解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难题。世界多医学中心的研究显示,DPN患者下肢神经减压后,约72%的病例恢复了两点辨别觉,疼痛缓解率为86%,总有效率达80%,证实手术能有效缓解疼痛和麻木。而下肢感觉的恢复可显著预防90%溃疡和截肢的发生,足底部感觉恢复后有利于增强平衡能力,避免跌倒,从根本上降低与之有关的骨折发生率。腕管正中神经减压术后,上肢感觉障碍的缓解率可达%;肘管尺神经减压术后,上肢感觉障碍的缓解率可为99%。谢春成提醒说,从这些数字统计资料来看,DPN病人越早手术,疗效越佳。
除了周围神经减压术,另外一种新兴的脊髓电刺激术则适用于慢性稳定的下肢严重缺血疾病。经过血管重建术后,因微血管堵塞而致的缺血症状无法得到纠正、血管条件不适合血管重建手术的病人,通过脊髓电刺激术预期使微血管循环明显改善。但此类手术需要临床一期外挂观察疗效,病人感觉满意后,才能二期植入电池,并且医疗费用昂贵,超出一般家庭承受能力。谢春成认为,对于有明确神经卡压者,建议首选神经松解术进行最佳干预。
据了解,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林志国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谢春成团队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多例DPN患者周围神经减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林志国主任吁请,由于全国范围医院极少,加上医患双方对于这类疾病认识不清,亟待加大科普知识教育和手术推广范围,给更多DPN病人一个光明的未来。谢医生呼吁说,当糖尿病患者伴发肢体疼痛、麻木症状的时候,医院接受诊治。
文丨徐旭依晓峰编辑丨马振审核丨施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