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伴癫痫(familialcorticalmyoclonictremorwithepilepsy,FCMTE)是一种成年起病,以皮质震颤和癫痫发作为核心症状的罕见的高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疾病表现典型的遗传异质性,根据致病区域连锁定位可分为4种亚型:FCMTE1(8q24,OMIM:);FCMTE2(2p11.1-q12.2,OMIM:);FCMTE3(5p15.31-p15.1,OMIM:)和FCMTE4(3q26.32–3q28,OMIM:)。目前尚无肯定致病基因的报道,FCMTE1亚型仅在中国和日本有报道。
年Ikeda等报道2例震颤病人,成年发病,类似于原发性震颤,但并存全身性强直-阵挛癫痫(generalizedtonicclonicepilepsy,GTCS)。电生理研究发现皮质兴奋性增强。首次采用皮质性震颤(corticaltremor)描述皮质反射性肌阵挛的变异型。之后,陆续报道很多日本和欧洲家系,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曾有不同命名,如良性成人家族性肌阵挛癫痫(benignadultfamilialmyoclonicepilepsy,BAFME)等。
FCMT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以成年期起病的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与频率稀发的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尚缺乏系统流行病学研究,日本学者报道其患病率为1/,为相对高发区,中国本土仅约20个FCMTE家系报道,这有可能是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够,也可能是技术方法缺陷而漏检。
FCMTE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发病年龄在10~60岁不等,癫痫常在震颤之后出现。电生理研究发现皮质兴奋性增强。B阻滞剂无效,抗癫痫治疗有效。良性预后,病程相对进展慢等。FCMTE以肢体远端细微皮质肌阵挛样震颤(myoclonictremor)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tonic-clonicseizure,GTCS)为特征,呈良性病程。
病因机制
既往关于该病的神经影像学报道仅有3篇,其中仅有1篇DTI(Diffusiontensorimaging)结构磁共振报道,且局限于小脑,以上影像学资料与荷兰和南非类似家系所做的尸检结果一致,均提示小脑存在异常。但是,另有体感诱发电位、经颅磁刺激等电生理研究表明该病患者感觉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针对以上报道,有学者提出小脑-丘脑-皮质环路假说,即由小脑病变导致小脑投射至皮质的抑制纤维减少,引起皮质兴奋性增高,使患者产生肌阵挛样震颤或癫痫。然而,在某些其他相似的小脑损伤的疾病中,并无皮质肌阵挛样震颤的发生,可见该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FCMTE患者小脑结构和病理异常与皮质生理异常的关系。
医院唐北沙团队在JournalofMedical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关于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伴癫痫(FamilialCorticalMyoclonicTremorwithEpilepsy,FCMTE)致病基因鉴定的研究,最终运用OxfordNanopore和PacBioSequel的LRS技术并结合针对STRexpansion检测敏感性高的RepeatHMM、inScan分析软件等准确检测及鉴定出中国人群FCMTE致病基因SAMD12的五核苷酸重复序列高度异常扩展的致病变异。这成为继日本学者之后对FCMTE致病基因又一佐证的研究报道。
年浙江大医院罗巍团队在《BRAIN》在线发表关于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癫痫(FamilialCorticalMyoclonicTremorwithEpilepsy,FCMTE)致病基因鉴定的研究,文章题目为“IntronicpentanucleotideTTTCArepeatinsertioninSAMD12genecausesfamilialcorticalmyoclonictremorwithepilepsytype1”。通过连锁分析定位、单体型分析、二代测序及相关最新数据分析技术,最终鉴定发现了FCMTE的首个致病基因SAMD12。FCMTE是一以皮质震颤和癫痫发作为核心临床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既往有4个致病基因位点被定位报道:FCMTE1(8q24)、FCMTE2(2p11.1-q12.2)、FCMTE3(5p15.31-p15.1)和FCMTE4(3q26.32-3q28),但其致病基因突变一直未被鉴定发现。
延伸阅读:肌阵挛与肌阵挛性癫痫
肌阵挛是指一块肌肉或多组肌肉的突发、短暂而又快速的、非同步的、不对称的、无节律的不随意性收缩。一般情况下仅在身体的局部出现,但有时分布弥散而广泛。
肌阵挛性癫痫临床特征:
1、有两种类型:
间歇性肌阵挛,病程非进行性。
进行性家族性肌阵挛,多有家族史;
2、刺激敏感性肌阵挛,舞蹈运动,共济失调,可与其它形式癫痫同时存在。
附:肌阵挛按病灶起源分类
1.皮质
(1)皮质变性疾病:克雅氏病、路易体痴呆、皮质基底节变性、阿尔茨海默病、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
(2)感染: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Whipple病、感染后脑炎;
(3)癫痫综合症: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伴癫痫、持续性部分性癫痫;(4)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
(5)卒中后、肿瘤、外伤后。
2.皮质-皮质下
(1)基底节变性疾病;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病、亨庭顿病、脑铁质沉着神经变性、皮质基底节变性、多系统萎缩、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2、SCA14、SCA19、SCA24、威尔逊病、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核萎缩;
(3)癫痫综合症;
(4)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儿童失神癫痫、进行性肌阵挛脑病、天使综合症、伴破碎红纤维的肌阵挛性癫痫;
(5)代谢性;
(6)Lance-Adams综合征(慢性缺氧后肌阵挛)、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透析综合症、低钠血症、低糖血症、生物素缺乏症、celiac病、桥本氏脑病。
3.皮层下
(1)基底节疾病;
(2)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症;
(3)中毒:铋、重金属、溴甲烷、DDT;
(4)药物相关;
(5)自身免疫性;
(6)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
4.脑干
网状反射性肌阵挛、Lance-Adams综合症、Fredreich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
5.脊髓
(1)脊髓节段:外伤、炎症、感染、脱髓鞘、肿瘤、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脊髓病、脊髓型颈椎病、脊髓麻醉;
(2)脊髓固有束:外伤、肿瘤、功能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