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如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因所有可能影响储尿和排尿神经调控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
1.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基底节病变、脊髓病变、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等。
2.外周神经系统因素
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
3.感染性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脊髓灰质炎
4.医源性因素
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区域脊髓麻醉等。
5.其他因素
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等。
分型
1、逼尿肌过度活跃+括约肌过度活跃,此型多表现为无规律的反射性尿失禁
2、逼尿肌迟缓+括约肌迟缓,可导致神经源性压力性尿失禁,如果排尿不完全,可合并充溢性尿失禁
3、逼尿肌迟缓+括约肌过度活跃,不能自发性排尿,如果不能规律适时地排空膀胱很快出现上尿路损伤
4、逼尿肌过度活跃+括约肌迟缓,该类型几乎不存在上尿路损伤的风险,反射性尿失禁与压力性尿失禁共存
并发症
1、尿路感染最常见
2、尿路结石
3、膀胱输尿管反流,通常为可逆性,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
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导尿。间歇式清洁导尿法是脊髓受伤后,患者处理排尿的最佳方法
(2)辅助治疗①定时排空膀胱;②盆底肌肉训练;③训练“扳机点”排尿;④男性使用外部集尿装置。
(3)药物治疗①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的药物,如M受体阻滞剂。②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的药物,M受体激动剂。③降低膀胱出口阻力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④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药物:α受体激动剂。⑤减少尿液产生的药物,如去氨加压素等。⑥其他药物。
(4)针灸疗法、中医中药治疗
(5)封闭疗法
(6)膀胱训练和扩张对尿频、尿急症状严重,无残余尿或残余量很少者可采用此法治疗
2.手术治疗
需经非手术治疗证明无效,并在神经病变稳定后进行。
中医治疗
针灸类治疗
岑珏等将61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中极组(31例)和外关组(30例)。
患者进行首次尿动力学检查后,中极组予针刺中极穴、外关组予针刺外关穴,运用尿动力仪检测针刺治疗前后充盈期尿动力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中极组初尿感容量(FDV)、初次急迫膀胱容量(FUV)、强烈急迫膀胱容量(SU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BC)均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明显降低(P<0.05);但外关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FDV、FUV、SUV、MC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孙正军以俞原配穴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60例,治疗组选取五俞穴及相应经之原穴,针刺得气后行补法;对照组常规选取三阴交、阴陵泉、中极、膀胱俞,针刺得气后按辨证行补泻手法,30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9%。
冯卓等将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取穴:百会、中极、大赫、三阴交;配穴:膀胱湿热加三焦俞、水道、阴陵泉;痰瘀阻络加血海、阴陵泉;脾肾亏虚加脾俞、肾俞、关元;气阴两虚加气海、太溪。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μg/次,3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两组与治疗前比较,临床表现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张素花采用电针治疗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选取肾俞(双)、会阳(双),针刺后并接通电针,以正极连接肾俞,负极连接会阳,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次/d,30min/次,6次治疗后休息1d,2周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3.3%。
罗庆禄等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13例)。两组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针刺八髎穴、气海俞、关元俞、膀胱俞、中极、关元;实验组针刺膀胱经八髎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膀胱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P<0.01),排尿功能明显好转(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八髎穴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和排尿功能,达到多穴位针刺的效果。
徐波采用艾灸方法治疗47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取穴肾俞、气海、三阴交、阴陵泉、委阳、中极、水道,艾条悬灸穴位,以皮肤潮红,病人感觉温热舒适为度。15min/次,1次/d,15次为1个疗程。结果轻度尿潴留总有效率为%,中度尿潴留总有效率为92.3%,重度尿潴留总有效率为60.0%。
中药治疗
刘蓉等采用温肾升阳方(黄芪、仙灵脾、枸杞、当归、升麻、益母草、甘草、桂枝)治疗肾阳不足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使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有效率86.67%,逐渐恢复膀胱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将已脱离脊髓休克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神经节苷酯三阴交穴位注射加基础康复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康复治疗,28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1个评价周期,采用Delphistm型尿动力分析系统对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呈减少趋势,分别为(.1±16.6)mL和(.5±25.3)mL;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0±24.5)mL和(.1±12.8)mL,其中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酯三阴交穴位注射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部分尿流动力学指标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增加膀胱容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常用刺激穴位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腰肌之间;有第2、第3腰动、静脉分支;分布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腰丛。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疾患,耳鸣、耳聋。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八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会阳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其下有臀大肌;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刺灸法:直刺1~1.5寸。
气海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中极前正中线,脐下4寸。三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具有调节泌尿系功能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