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66

本次课要求:

熟悉:①感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胞体的名称,位置;

了解:①各种传导通路的大致走行,损伤后的表现。

知识点1:

学习指引: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2、运动(上行)传导通路: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皮质;

3、感觉(下行)传导通路: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发出,经传出神经传导至效应器。

4、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有:

①感觉传导通路:a.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深感觉)传导通路;

b.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c.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

d.视觉传导通路;

②运动传导通路:a.锥体束;

b.锥体外系。

知识点2:意识性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学习指引:

1、本体觉(深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皮肤的精细触觉(辨别两点的距离、纹理等);

2、3级神经元:

①薄束、楔束-----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皮肤;

②内侧丘系--(此处纤维左右交叉)--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楔束;

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

3、通过以上三级神经元的中继,躯干、四肢的深感觉传导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

4、注意交叉的位置,神经纤维在走行过程中常有左右交叉,掌握交叉部位,对判断损伤时的表现有重要意义,详见后述。

5、(本次内容可看作是将之前5次课内容进行串联,在更高的层面对其进行总结,大家学习时应注意回顾前面的内容,比如本知识点涉及:第一部分脊髓的白质—薄束、楔束和脊髓的传导功能、第二部分脑干的白质—内侧丘系和脑干的传导功能、第二部分间脑—背侧丘脑的中继功能、第三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躯体感觉中枢、第三部分端脑的内部结构—内囊、第四部分—脊神经、第五部分—脑神经等等。后述知识点同。)

6、损伤的表现:闭眼无法判断损伤同侧或对侧的关节位置、运动方向、两点距离等;

7、感觉障碍在同侧或对侧取决于损伤平面是在交叉之上还是交叉之下;

①交叉下方损伤,则损伤同侧感觉障碍;

②交叉上方损伤,则损伤对侧感觉障碍;(结合上图不难理解其原因)

8、本体感觉除传入大脑产生意识性感觉外,还传入小脑,参与人体姿势反射和调节身体平衡,该传往小脑的通路称为非意识性通路。

知识点3:痛温觉、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学习指引:

1、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压觉;、

2、3级神经元:

①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躯干、四肢皮肤;

②脊髓丘脑束--(此处纤维左右交叉)--脊髓后角内神经元-----脊神经后根;

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神经元—脊髓丘脑束。

3、通过以上三级神经元的中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

4、注意交叉的位置,对判断损伤时的表现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4:头面部痛温觉、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学习指引:

1、头面部的浅感觉: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压觉;

2、3级神经元:

①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节细胞-----三叉神经;

②三叉丘系--(此处纤维左右交叉)--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根;

③中央后回下1/3--(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神经元—三叉丘系。

3、通过以上三级神经元的中继,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

知识点5:视觉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学习指引:

1、3级神经元:

①节细胞周围突-----视网膜双极细胞-----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回顾第九章第一部分知识点6);

②视束—(此处形成视交叉)--视神经--节细胞-----节细胞周围突;

(视交叉的纤维并非简单的左右交叉,改内容前面已学习,请同学们回顾神经系统第3部分知识点5)

③视觉中枢--(内囊后肢-视辐射)--外侧膝状体—视束。

2、通过以上三级神经元的中继,视觉传导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枕叶距状沟上、下皮质内)。

3、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①光照侧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

②未照侧瞳孔缩小—间接对光反射。

知识点6:锥体系

学习指引:

1、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

2、锥体系由2级神经元组成:

①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

发出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②下运动神经元:脑干躯体运动核、脊髓灰质前角;

发出纤维:脑神经、脊神经。

3、皮质脊髓束的走行: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延髓锥体

①—(左右交叉)—皮质脊髓侧束—脊髓白质外侧索—脊髓灰质前角(支配上、下肢肌、躯干肌);

②—(未交叉)—皮质脊髓前束—脊髓白质前索—双侧脊髓灰质前角(支配双侧躯干肌);

综上分析: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引起对侧上下肢瘫痪,而躯干肌的运动无明显影响。

4、皮质核束的走行:

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

①大部分止于脑干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②面神经核下半部、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5、综上分析:

①皮质核束受损(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对侧舌肌瘫痪—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向同侧偏斜、流涎、不能鼓腮、露齿、伸舌偏向对侧;

②一侧面神经核/面神经受损(核下瘫)--同侧所有面肌瘫痪—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

③一侧舌下神经受损(核下瘫)--同侧全部舌肌瘫痪—伸舌偏向同侧。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一侧舌下神经损伤时表现为:

A.不能伸舌B.伸舌时舌尖偏向健侧

C.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D.伸舌时舌尖向上卷曲E.伸舌时舌尖居中

2.锥体交叉部位在:

A.内囊B.大脑脚C.脑桥基底部

D.延髓锥体E.延髓锥体下端

3.在下列结构中,不参与瞳孔对光反射的为:

A.眼神经B.视神经C.动眼神经

D.视交叉E.视束

4.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纤维交叉部位在:

A.脊髓B.延髓C.脑桥

D.中脑E.间脑

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A.脊神经节B.脊髓前角C.脊髓后角

D.丘脑腹后核E.薄束核和楔束核

二、名词解释

1.锥体系

2.锥体外系

三、问答题

1.针刺右拇指指腹,其痛觉冲动如何传至中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jcff/1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