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仅供个人复习所用
周围神经PeripheralNerves:由各种不同的感受器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着传入神经向中枢传导,首先到达脊神经节内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从感受器到第一级感觉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叫周围神经。
a.脊神经后根和前根
b.脊髓节段
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借一组神经根附于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segmentofspinalcord),共31个节段,分别是C-8,T-12,L-5,S-5,Co-1。
在长度发育上脊髓比脊椎短,所以,脊神经根在脊髓中央管内向尾侧方向总是要经过较长一段距离之后才能达到其出孔。
c.传入性和传出性神经纤维在神经丛内的重新分布
—个神经根节段的感觉纤维在周围区域重新聚集,支配某一特定的皮肤节段区(皮节),相邻神经根的支配区域明显地相互重叠;
肌肉的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支配,每一块肌肉都只由一根周围神经支配,但是一般都含有多个来自不同神经根的纤维(多神经根或多节段神经支配)。
相邻神经根的皮节相互重叠,因此当只一个神经根受损时临床上几乎不能察觉。
神经根病变时感觉缺失:只有当多个相邻神经根损伤时,才会出现能被诊断出具有节段性特征的感觉缺失,由于皮节与脊髓神经根节段相对应,对确定脊髓和神经根病变的平面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邻周围神经支配区的重叠比神经根支配区的重叠小,所以其感觉障碍很易于诊断。
触觉的皮节区重叠较疼痛觉多,所以当1或2个神经根受损时,难以查出触觉敏感性异常,却较容易查出痛温觉障碍。因此当怀疑神经根受损时,如果检出痛觉减退或缺失应特别注意。
一条周围神经内走行的纤维来自多个神经根节段,如果一条周围神经损伤,这些神经根节段就不再与那些来自相同节段但走行在另外的周围神经内的纤维汇合在同一皮节区,感觉缺失所表现的模式与神经根损伤完全不一样。单突触本体感觉反射(MonosynapticProprioceptiveReflex)
如上图,从肌梭起源的粗传入纤维在脊髓内入口区发出分支,并且以其终末直接与前角灰质内的神经元突触联接。传出性运动纤维起源于这些神经元,所以称之为前角运动神经元,这些传出性轴突离开脊髓、经过前根,接着在周围神经内走行到达骨骼肌。
由两个神经元组成(一个传入感觉神经元和一个传出性运动神经元);
反射弧的起点和终点在同一个肌组织内。
拮抗肌的反射性松弛:单突触反射本身严格来说并非单突触,因为它有多突触成分。就是说,不仅是前角神经元被激活,使肌肉产生收缩作用,而且同时通过中间神经元,利用脊髓性传导抑制了其他的神经元,使拮抗肌松弛,否则拮抗肌会对主动肌的收缩产生拮抗作用
多突触屈曲反射(MultisynapticFlexionReflex)
——保护性和逃避性反射,启用了大量的连接神经元
由脊髓的固有神经元系统完成:动作电位由伤害感受器传到脊髓的胶状质,传入纤维在此通过突触与脊髓固有神经元系统的众多中间神经元连接(中间细胞、联合细胞和连合细胞,上述细胞尤其是联合细胞的突起,可以在固有束内上升或下降多个脊髓平面),通过上述固有神经元系统的细胞,冲动传到参与手收缩动作的那些肌肉,使手从致痛的部位抽回。要完成这一动作必须产生许多冲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强度使一些肌肉收缩,同时使另一些肌肉(拮抗肌)松弛。
例如脚踩在尖石上脚因刺痛而抬起,动作电位由伤害感受器传到脊髓的胶状质,传入纤维在此通过突触与脊髓固有神经元系统的众多中间神经元连接(中间细胞、联合细胞、和连合细胞,上述细胞尤其是联合细胞的突起,可以在固有束内上升或下降多个脊髓平面,图2.9)。通过上述固有神经元系统的细胞,冲动传到参与手收缩动作的那些肌肉,使手从致痛的部位抽回。要完成这一动作必须产生许多冲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强度使一些肌肉收缩,同时使另一些肌肉(拮抗肌)松弛。
肌牵张和肌张力感受器的调节(RegulationofMuscleStretctingandMuscleTensionReceptors)
如前所述,多突触反射传导保护性和逃避性反射,单突触的作用是协助调节肌肉长度和肌张力。
每一条肌肉都有两套反馈系统:
长度调节系统
张力调节系统
肌梭充当牵张感受器和张力感受器,这两种不同的功能作用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肌梭内纤维来传导:
α-梭外(较粗)
γ-梭内(较细)
除大的α-前角细胞,还有较小的细胞,即所谓的γ-运动神经元。由这些γ-神经元发出纤细的γ-纤维至肌梭的梭内小横纹纤维。
γ-运动神经元处于下行性运动神经元(例如锥体束、网状脊髓纤维和前庭脊髓纤维)的影响下。肌张力可以以此方式直接受到较高运动中枢的影响,这对任一随意运动都具有很大意义。
重要脊髓传导束及其传导的感觉
a.脊髓小脑前束和后束;b.后索;c.脊髓丘脑前束;d.脊髓丘脑侧束
1
脊髓小脑后束和前束
部分来自身体深部组织的传入性冲动通过脊髓小脑束到达小脑这个平衡器官。分为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
后索(PosteriorFuniculus)
我们能知道肢体所在位置及其肌张力,能感觉到身体对足底的压力(“感觉到脚下的地面”),还能感觉到关节活动,这就说明本体感觉能到达意识中枢水平。这些冲动来源于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和结缔组织(Vater-Pacini环层小体和Golgi-Mazzoni小体),还有皮肤内的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假单极脊神经节细胞,其中枢性突起经过后根进入脊髓,然后分出下降支和上升支,上升支在后索内上行、并止于延髓下部的后索核。
薄束:第5胸节及以下下肢
楔束:第4胸节及以上上肢
二级神经元都在后索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内,其轴索到达丘脑(延髓丘脑束),途中所有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然后经过延髓、桥脑和中脑,最后止于丘脑后外腹侧核(VPL),冲动在此交换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然后经过内囊(锥体束后方)、放射冠而到达中央后回,即到达意识中枢。
感觉传导束经丘脑核内囊至大脑皮层的通路
后索病变:由于后索主要传导来源于本体感受器和皮肤感受器的冲动。所以病变会本体感觉丧失,精细触觉也丧失。
2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觉和温觉,周围感受器为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与内侧丘系伴行到达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然后三级神经元在此换元发出丘脑皮支束到达大脑顶叶的中央后回,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丘系称为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病变:由于其为痛温觉的主要传导束,故切断该束可以治疗顽固性疼痛。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和皮质核束
一、作用: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二、特点:由二级N元组成
①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
②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从运动区皮质经过内囊后肢通过内囊进入中脑大脑脚。由于在延髓形成拉长倒置的锥体,因而得名锥体束。
在延髓的下部,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交叉到对侧变成皮质脊髓侧束。其余纤维不交叉,称为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锥体束的走行
2
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
——和皮质脊髓束最大的不同在于终止的部位,一个在脊髓,一个在脑神经运动核。需要注意核上瘫和核下瘫的区别。
※区分硬瘫(痉挛性瘫痪)和软瘫(弛缓性瘫痪)
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包括: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它们将运动皮质的冲动信号传递给小脑,然后小脑通过穿出冲动调整运动过程。此外还有一些纤维参与调控运动,它们由大脑皮质分别走行至基底节(主要是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红核、黑质、脑干内的网状结构以及其他神经核团区域(例如中脑顶盖)。
其他起自脑干的下行纤维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