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龙教授对2型糖尿病辨证论治理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成急剧上升趋势。WHO资料统计报道,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而位居第三的致死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其防治还缺乏根本的措施。常常通过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和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减轻体重、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降糖药和胰岛素疗法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控制血糖,临床已基本控制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死亡率,但对其慢性并发症的疗效却乏善可陈,尤其是慢性并发症可损害全身各系统,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对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型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以降,一直以阴虚燥热病机论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对2型糖尿病证候学调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多具有高龄发病、肥胖体虚、“三多”不明显、舌暗苔腻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且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始终,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和调中降糖方”,从脾胃论治消渴及其并发症。

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其病机关键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及流调研究,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激惹因素作用下,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不散精上输于肺,肺无以输布,出现口渴多饮、消瘦乏力、四肢倦怠;脾不能为胃行其津,燥热内盛,出现消谷善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下流膀胱,出现尿多而甘,形成2型糖尿病。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对饮食水谷进行消化、吸收和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篇》亦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点的提出,概括了水谷入于胃后化生精微及其输布的全过程,以及脾和胃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因人的一切生理活动赖水谷精微的滋养,而胃又是人吸取水谷精微的第一道关口,人能否从水谷精微中吸取足够的营养,全赖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出入的枢纽。胃气主降,饮食及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精气才能输布。若胃纳与升降失常,则呕吐、纳呆;脾运与升清障碍,则腹胀、泄泻;脾胃升降失常,纳化失司,则水聚为湿,谷滞为积,精微不归正化,其气上溢发为糖尿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素问·奇病论篇》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型糖尿病患者,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久治不愈,则肾损害随之出现。脾气亏虚,则不能升清降浊,清浊不分,浊留清流;脾虚则后天不能长养先天,使肾气亏虚,精气渐衰,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因虚至瘀”。由脾虚及肾,而致机体气化不利,代谢失调,痰浊湿毒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因痰致瘀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说脾虚升降失常为糖尿病肾病产生之根本,浊毒、痰湿、血瘀为糖尿病肾病之标。

或脾胃功能长期失调,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津液不能正常生化、输布。一则血虚不能濡养心脉;二则气虚津停血阻,“因虚至瘀”。津液聚而成湿,湿聚而成痰,痰湿痹阻经络,使血行失畅,脉道壅滞,则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痹阻,导致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日久,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痰湿瘀血阻滞于脑脉,发为脑梗死;阻滞于眼脉,发为糖网病;阻滞于足部经脉,发为糖尿病坏疽;瘀阻络脉,发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瘀阻宗筋,发为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等,多种并发症亦是脾胃升降失常的系列反应。所以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是2型糖尿病产生之根本,日久则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壅塞脉络成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因素。

据临床所见,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无明显三多一少症,而往往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这些患者多具有①高龄发病;②肥胖体虚;③喜食肥甘;④“三多”不明显;⑤倦怠乏力;⑥舌暗苔腻的特点,此类病人的体质属于中医的“形盛气衰体质”。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还须通过脾的运输布散而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充养四肢肌肉。若脾胃一病,生化乏源,运化失司,水聚成湿,则气衰于内,而形盛于外,“形盛气衰之体”由生,所以说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时,就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将降糖信号传递给细胞,葡萄糖耐受因子(GTF)在细胞膜内侧接受降糖信号,启动一系列磷酸化反应,打开糖利用通道大门,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糖通道进入细胞内,被转化为细胞能量,或转化为糖元储存,从而达到降低血糖,补充细胞能量的双重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胰岛素是降糖信号的传递员,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的接受站,而GTF就是打开细胞糖通道大门的人,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GTF三者分工协作,糖通道大门才能被启开,葡萄糖才能通过葡萄糖通道进入细胞,三者缺一不可。无论这一环节的哪一部分出现问题,其最终结果都是葡萄糖没有被细胞充分利用,引起糖代谢失常,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结合中医学对饮食水谷的代谢理论来看,血中的葡萄糖就是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GTF所形成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的环节就是脾气升清,输布精微物质的过程。如果这一环节不能实现,终将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所以说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机关键。

由此可见,脾胃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心脏腑。所以我们提出了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同病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脾胃功能失常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

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

由于脾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2型糖尿病之始终,所以我们认为调理脾胃,恢复其升降运化功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以健脾化湿,和胃降浊,调理升降枢机为主,随证施治,机园法活。在治疗过程中要时时注意顾护脾阳,顺从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升胃降的特性,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抓住脾胃升降失常这一环节,有的放矢,“以平为期”。总结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法——“调理脾胃针法和调中降糖方”,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进行加减。

1.调理脾胃针法

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血海、地机、太冲,除中脘外,余穴皆为双侧取穴。

操作: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中脘、血海、太冲施以平补平泻之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施以徐疾提插补法;曲池、合谷、丰隆、地机施以徐疾提插泻法,留针30min。

兼症的配穴:合病糖尿病肾病者,配刺肾俞、白环俞、膏肓、中极;合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配刺风池、四白、瞳子髎、睛明;合病冠心病者,配刺大陵、内关、至阳;合病周围神经病变者,配刺外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合病便秘者,配刺支沟、天枢,腹泻者配刺天枢、上巨虚;合病脑梗死者配刺风池、臂臑、外关、环跳、伏兔、阳陵泉、悬钟等等。

2.调中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党参、葛根、生地、玄参、苍术、黄连、知母。

加减:临床应用随症配伍,如合并肾病,症见早期蛋白尿者,加重用土茯苓g、山药、益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见血尿者,加生荷叶、生侧柏叶、仙鹤草、艾叶炭、地榆炭;若尿少水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带皮、大腹皮、萆薢、泽泻;若合并高血压者,加川牛膝、桑寄生、夏枯草、黄芩、钩藤;若贫血严重者,可合用参芪四物汤加制首乌、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白术。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可加木贼草、野菊花、青箱子、谷精草。合并冠心病者,可加降香、元胡、丹参、五灵脂,亦可合用血府逐瘀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佐以六藤蛇仙汤。合并腹泻者,基本方去生地、元参加白术、生苡仁、肉豆蔻、山药、芡实;重症者可合用四神丸。

本文原载于张智龙教授编著的《五味斋医案医话》,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
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jbjs/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