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王林,觉得他是一个热情随和中带着质朴憨厚的人,而看起来比同龄人多了几分年轻的精气神儿,和他一聊没想到他的兴趣爱好竟然是运动。王林热爱打篮球,高中时曾经在市运动会足球项目中拿过第三名,医院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乒乓球也不在话下。
按照他的话说,当神经外科医生没有好身体熬不下来。身为中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做完一整天的手术,回家洗个热水澡体能就基本恢复了,这绝对和他喜欢运动,经常锻炼有关。
而王林的事业人生,更像是进行了一场三级跳远比赛,从少年拼命苦读助跑、到进修学习把握考研的机会奋力蹬跳,最后进入高精尖的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并扎实落地,拿出了一张漂亮的事业人生成绩单。
和很多出生医学世家、继承父辈衣钵决定当医生的人不同,王林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填大学志愿自己开始也没有考虑学医。
当时叔叔是他高中的生物老师,对他说:“农村孩子别好高骛远,能考出去找个稳定的工作就不错了”,他把王林自己填的志愿都删了,改成了煤矿地质农业等方向,还报了个华东煤炭医专,“这也是个技术活儿,越老越吃香”。
王林对叔叔的决定也欣然接受,是源自家人的经历。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得了糖尿病,每个月需要花八块钱打胰岛素,在那个一个鸡蛋才5分钱的年代,这种慢病长期的治疗花费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他姐姐患有过敏性哮喘,出嫁到德阳,后来突然哮喘发作,家里没有人发现,再加上那时候也没有气管扩张喷雾剂救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家人的遭遇,让王林觉得学医也不错,至少以后家人生病了能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王林的职业生涯从年分配到皖北煤电集团医院起步,医院距离宿州市30多公里,到最近的镇子也得五六公里。一个矿区十几栋楼被围在稻田中间,只有一条马路与外面相通,他刚毕业基本工资只有79元。
“当时情绪挺低落的,觉得考大学多年奋斗好像又回到了原点”,王林感觉似乎被困在了一个孤岛,不仅是环境闭塞、生活条件差,更主要的是在事业上看不到什么发展前景。
主要服务的矿区职工也就不到1万人,即使有些周围农村的村民来看病,就诊人数也不多,他在外科日常也就处理些外伤、骨折、阑尾炎、胆囊炎、疝气等病例。
年,他曾经想外出学习,医院没有同意。他有些郁闷,业余时间要么就找朋友打牌喝酒,要么天天坐公交车带孩子去市区少年宫学小提琴、学英语各种辅导班,似乎已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因为矿区的工伤有时会有脑外伤、脑出血,年医院买了一台CT准备开展神经外科手术,需要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人去进修学习。
当时新换的院长给了王林机会,王林终于能前往安徽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医院成立了独立的神经外科,32岁的王林成了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独当一面。
神经外科是高精尖的技术,王林感到要不断提高进步,在进修学习的时候,看到平时关系要好的几个进修同事都在准备报考研究生,他很受触动也想试一试,就积极备考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
医院,他的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不错,但考研卡在了英语这一弱项上。他进修期间虽然报了一个考研辅导班,但医学英语又都很长很复杂,往往是老师一道题讲完了,他一个英语单词还没查完,所以第一年考研英语成绩不出意外地很差。
医院,他只好自己拿新概念英语从头学起,白天上班没办法看书,只有晚上下班了,找个安静小办公室偷偷看书,在安徽湿冷没有暖气的冬天,他就腿上裹个小被子,熬到半夜两三点才回去睡觉。然而由于英语的确太差,第二次考研尽管总分超了不少,但还是英语拖了后腿。尽管遭受两次落榜打击,但性格要强的王林并不气馁,继续抽空看书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刻苦不懈的努力下,王林第三次考研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
外科除了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心灵手巧。做手术高超的技艺确实需要些天赋,不过悟性和细致又果断的临床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在脑子上动刀。小时候家里的收音机、电风扇甚至冰箱坏了,王林都自己动手去修。上了初中住校离家几十公里,被褥拆缝、补衣服裤子也都得自己来。手巧的王林可能天生注定适合做外科医生,加上长年锻炼,他开玩笑说自己现在做针线活儿比妻子都强很多。
当时导师傅先明教授开展一些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和脑起搏器手术,对手术要求精度很高,误差一般都不超过1mm。另外特别是在显微镜下手术操作的时候,因为病灶周围密布神经血管,必须要手巧、动作幅度也不能大,精准性都要求非常高。
王林在手术台上优异的技术表现,受到了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