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炁针结合经方治疗中风面瘫面肌痉挛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中医炁针实战传承论坛讲座第期

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是传统中医最具特色的有效措施。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并实践了这种方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药而不针者,非良医也”,特别强调了践行针药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古今名医大家都作出了如此精辟的典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不胜枚举。通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体会到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确是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而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

一、中風面癱

面瘫这一病名来自于西医,全名叫面神经麻痹,中医叫吊线风。主要表现就是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前额皱纹消失变浅,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

针灸治疗面瘫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值得肯定的治疗方式。患者得了面瘫,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针灸,绝对不是吃药。目前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症状表现,可分这两型,中枢型,周围型,通过现代检查,还有症状都能区别,还有一种分法是业内分的,可能不是那么科学,但是比较贴近实际,较大的区别就是,看耳朵里面有没有疱疹,如果有,那就是属于病毒型的,针刺效果不大理想,西医一般是吃阿昔络韦。

如果没有,就属于风、寒、痰阻所致,这类疾病就是我们针灸治疗的强项。所以,一般面瘫患者一来,都会翻看患者外耳道有是否有这种小泡泡。

对于风寒痰阻类型的面瘫,大部人都因为体虚,受风寒导致。目前比较常规的处理手段,西医认为神经受损,给予神经营养,比如,B12,或者直接给予营养神经剂点滴,还有用维生素B1或B12加利多卡因穴位注射,这属于水针,属于中西结合的手段了。中医临床的话,就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针刺,灸法,还有就是口服汤药,成药牵正散,刺络,还有一些外治的敷疗。效果不一。

(一)中風面癱的病因病理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种:

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耳源性疾病,自身免疫反应;肿瘤;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先天性面神经发育不全。血管机能不全;神经源性;创伤性;

(二)中風面癱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

(三)面癱的中醫辨證施治

风痰所致用牵正散加减治疗,药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等。

气虚血瘀所致用补阳活血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芪g当归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等。

肝阳上亢所致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药用怀牛膝30g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龟板15g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等。

1.中醫辨證治疗

风痰阻于头面,阳明经脉受损,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足阳明经之脉荣于面夹口环唇,风痰阻络,精髓受损,筋肉失养,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见口眼歪斜。

2.治療原則

祛风化痰止痉,疏通经络,促进局部炎症、水肿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治療方案:(1)中藥治療(2)炁針治療

(1)中药治疗:

处方1:秦艽15g防风15g天麻12g地龙10g蚕虫10g蜈蚣4条白附子10g全虫10g伞笔枪15g南星10g葛根30g升麻10g,杭菊20g黄芪50g老鹳草g日服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或研成细末,日服两次,每次10g,温水送服。

处方2: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克,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僵蚕各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每次6克,1日3次,开水冲服。

处方3:当归50g川芎40g钩藤50g蜂房50g全蝎20g蜈蚣5条赤芍30g白芷40g僵蚕40g防风30g天麻30g胆南星20g红花20g一付为末,每服3g,日3次口服。

注*方用《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加《杨氏家藏方》的牵正散: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全蝎,黄松节。每日1剂,2次分服。

?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

?风热证型主方为银翘散加减。

连翘30g葛根30g黄芩12g赤芍12g山栀10g桔梗6g升麻6g麦门冬6g牛蒡子10g甘草6g木通6g全虫30g蜈蚣4条僵蚕10g

?病毒证型

外用:蜈蚣虫10条研成细末,阿昔洛韦软膏1瓶,将蜈蚣粉置入软膏和匀,贴敷下关、翳风穴。一日一换,康复为止。

内服:连翘30g天花粉15g板蓝根15g葛根30g白芷15g红花10g甘草10g全虫30g蜈蚣4条僵蚕10g升麻6g

(2)炁针治疗

独取患侧下关穴,行炁针三维泻法,速效。

《针灸大成》主治:主聤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歪斜,牙车脱臼,牙龈肿处,张口以三棱针出脓血,多含盐汤,即不畏风。

《针灸甲乙经》位置: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即闭。

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皮下有腮腺,深层为咬肌;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下颌动、静脉;布有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

齿痛,面疼,耳聋,耳鸣,聤耳,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歪斜,眩晕。

《素注》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禁灸。

二、面肌痙攣門

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整个面肌及同侧颈阔肌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肌严重痉挛时使眼睛不能睁开。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临床多伴有眩晕、耳鸣、头胀不适、烦躁等症状。症状常进行性加重,每因紧张、疲劳等原因诱发或加剧,入睡后停止。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本病缠绵难治,容易复发,重症患者可致患侧面肌挛缩,患侧眼裂变小,面肌扭曲变形,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

(一)中医辨证

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痰浊、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血少、痰阻经络、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其病性或虚或实。大致分为肝风内动和外感风寒两大类型。

肝风内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夹胃,属肝,络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即肝经连眶—额—面—唇。《目经大成·目》云:“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营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而致。”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时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若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肝气郁结或肝阳偏亢,侵及肝之经络可致阳亢风动;肝主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为目,若肝血虚不能养筋,则筋脉失养也可导致面肌拘急。故本病的中医病位当责之于肝,病机主要责之于肝风内动。

外感风寒: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风痉”、“筋急”、“筋惕”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风性善动,在肢体则表现为筋惕肉,在眼、面部则筋急抽搐、脾轮振跳。头为诸阳之会,风为百病之长。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寒性收引,主痛。外感风寒之邪,风邪循经上扰头面,面部筋肌气血失和,风寒互阻,筋脉失养则致面肌痉挛。故本病常因风寒之邪客于手少阳、阳明经,入中面部筋肌,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抽搐加重。《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临床多见患者在主症基础上兼有面部受凉史,汗出恶风,形寒怕冷,肩背酸楚不适等风寒阻络症状。

(二)中药治疗

1.肝风内动型:

处方: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檀香10克,郁金12克,白芷10克,细辛3克,秦艽10克,葛根20克,牛膝20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晚分温服。蜈蚣1条、全蝎3克共为细末,分为3份,用中药水煎剂送服。并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舒畅情志。

2.外感风寒型:

处方:老鹳草g黄芪50g菊花20g炒白朮12g当归12g牛膝12g杜仲15g川芎10g秦艽15g地龙10g续断12g全虫10g僵蚕10g羌活10g白附子10g甘草10g,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一次。

3.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10克,熟地20克,木瓜12克,制首乌10克,大枣10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5.风痰阻络型

颜面抽搐,患侧面肌麻木感,伴有面部浮虚,眩晕咳痰,口干不欲饮,舌体胖大,苔薄白润,脉弦滑。治疗宜祛痰熄风益气。药用制南星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皂角5克,水煎服,每日1剂。

6.风寒侵袭型

突然颜面抽搐,伴有头痛,鼻塞,恶寒,眼睛流泪,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治疗宜疏散风寒,佐以解痉。药用荆芥10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三)炁针治疗

在下关穴、翳风穴、蝶骨穴,行炁针居炁法

蝶骨穴位于太阳穴后约1寸许,手摸有一缝隙,用两寸半针或三寸针,针尖朝向对侧嘴角,缓慢进针,手下有气感即可。

蝶骨穴解剖

蝶腭神经节亦称翼腭神经节,是一个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蝶腭裂之间的翼腭窝上方和上颌神经下方。翼腭窝位于颅底下面,眼眶之后,颞下窝的内侧,是一个宽0.3-0.4cm,深约1cm的裂隙,呈漏斗状,尖端朝下。

蝶腭神经节(SPG)位于其上部。它有三个神经根,即副交感神经根、交感神经根与感觉神经根。其副交感神经根来自面神经的岩浅大神经,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丛的岩深神经,感觉神经根来自三叉神经上颌支的分支即蝶腭神经。

从蝶腭神经节发出的分支为副交感神经的节后支以及通过神经节的交感神经与感觉神经纤维。蝶腭神经节发出的眶支支配泪腺的分泌,发出的腭神经支配颚、悬雍垂、扁桃体的感觉和腺体分泌,发出的鼻腭神经支配硬颚前部的感觉,发出的咽神经支配鼻咽的感觉。

蝶腭神经节的体表解剖定位:

蝶腭神经节上壁为颅底蝶骨大翼的下面,下壁为下颌骨的棘突,前壁为上颌骨的后壁,后壁为蝶骨翼突外板,也就是说四面环骨,中间只有一个约3cm直径的“工作面”。其体表定位约在面颊部下关穴前1.5cm处。

蝶腭神经节的分支为鼻后支和腭神经布于鼻腔和腭的粘膜。

三、三叉神經痛門

现代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眼颌支、上颌支或下颌支一或两支因多种病变原因导致神经卡压产生疼痛,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根据疼痛发作部位、性质、面部扳机点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不难确诊;继发性疼痛为持续性伴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等,常合并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

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或脑部占位性病变和血管压迫等。成年及老年人多见,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传统医学称本病为偏头风或脑风。一般由受寒、感染或牙齿、眼、鼻处病变引起,亦可因肿瘤压迫,风热之邪侵袭经络,或肝胃实火上冲,或虚火上炎引起,临床上受寒者居多。论治偏头风应先明确致病的内外因素。自外而入者,多由风寒、风火之邪所致。风为百病之长,多挟时气而发病。

风挟寒者则寒凝血滞,阻遏脉络,故卒痛乃生。风挟火者,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火升腾,气血逆乱,经络阻滞,清空受扰,卒然而痛。由内而发者,一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浮而升,虚火上冲;一为肝胃实火,熏蒸清阳,卒然疼痛。亦有因久病入络,淤血阻滞而痛者。无论何种因素,均为遏郁经络,塞滞气血,阻碍经脉运行,不通而痛。本病虽为一种疼痛,由于病因不同,中医分型也颇复杂,据我所知,有风寒型、风火型、胃热升腾型、肝火上炎型、痰火上攻型、阴虚阳亢型、脾胃气虚型、久病入络型等等。

(一)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仅持续数秒到数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二)诱发因素

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三)触发点

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四)病因病理

其病因病理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素体因气血不足,缺乏推动力和防御能力,面部易受风寒,导致面肌挛缩卡压N,阳明经脉闭阻产生疼痛;而是胃肠湿热壅盛,颜面灼热发赤,面肌则发生无菌性炎症而水肿,导致三叉N卡压引起疼痛。

(五)治療方法

1.肝胃火郁

处方: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钩藤、苍耳子、柴胡、蔓荆子各12克,黄芩、薄荷、荆芥穗、甘草各9克,全蝎6克,蜈蚣3条。目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祛风散火、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中医名为“偏头风”)。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部位呈短暂、阵发性的剧烈疼痛。此病系胃肠燥热、肝胆风火、经络壅闭,迫及神经所致。本方以清胃肠肝胆风火之药为主,兼以活血消肿解痉止痛之药,组方严谨,药物配合得当,故临床上常收到较好疗效。

2风寒侵袭型

主要是由风寒外袭,稽留经络而致。症状为畏寒怕冷,闭门不出,一旦冒寒,病情骤发,面部先有抽搐感,随即颊部剧痛难忍,犹如刀割,常喜热熨,面颊怕淅淅之风,伴有鼻塞流涕,脉浮紧,苔薄白。

治则:散寒温经疏风止痛

方药1: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升陽益胃,解肌止痛。

老鹳草g生白芍15g葛根60g当归12g徐长卿12g元胡30g川芎10g秦艽15g地龙10g细辛4g全虫10g僵蚕10g羌活10g白附子10g甘草10g升麻10g气虚加黄芪30~80g;胃肠湿热壅盛去细辛,白附子,加黃芩12g大黄6g玄参30g。

方药2:防风30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细辛3克,白蒺藜30克,全蝎10克,蝉蜕20克,元胡10克,甘草3克,露蜂房20克。

方药浅解:本方温经散寒,疏风解痉,有较强之止痛效果。方中防风质润性缓,为祛风除湿,解痉止痛之良药,通治一切风邪。《日华子本草》指出,防风可“治三十六般风”。

防风与蝉蜕、全蝎伍用可增强疗效。川芎为血中气药,可活血搜风,开郁止痛。本品上行头目,为治诸头痛之要药;下行血海,为通畅血脉之佳品。白芷散风通窍,除湿止痛,善治各种头痛,尤其能治阳明经头面走行处的疼痛(相当叉神经分布区)。细辛窜透开滞,散风止痛,治头面诸痛。

《本经》言,细辛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现化研究证明细辛有镇痛和麻醉作用,过量则呼吸麻痹甚至死亡。白蒺藜祛风明目,平肝解郁,行气破淤,善治目疾头痛,周身发痒,对三叉神经上颌支疼痛引起眼疾者更效。全蝎熄风解痉,通经止痛,对偏头风(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且能引各种风药直达病所。蝉蜕熄风解痉,清轻升散,善行皮腠,与全蝎合用效著。

露蜂房苦平,可祛风止痛。甘草和胃调中,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可缓可急,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笔者体会方中某些药用量宜大才能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临床验证未发现有副作用。

3.胃火上攻型

本型由于胃热熏蒸,风火升腾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遇热即发,牙痛齿肿,口臭便干,脉洪数,舌红有黄苔。

治则:清胃泻火散风止痛方药:石膏30克,防风30克,白芷20克,甘草3克,知母10克,川芎20克,蝉蜕20克,生白芍30克,白蒺藜30克,元胡10克

方药浅解:本方是清降胃火,祛风止痛剂。方中石膏为大寒之品,且有辛散之效,外可解肌肤之热,内能清肺胃之火,系清胃降火之主药,治胃火升腾所致的头痛甚好。

张锡纯指出“石膏凉而能散,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甘苦而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与石膏相配可增强清胃火治头痛的作用。生白芍养肝柔筋,缓急止痛。元胡行气活血,通畅血脉,为止痛良药,治周身上下诸痛。诸药合用,可增强止痛效果。往往在一两剂后,疼痛即可减轻。

4.阴虚阳亢型

本型由于阴津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症状为体虚形瘦,烦热口渴,失眠健忘,劳累易发,发作时有抽搐样剧痛,颧颊潮红并有紧束感,便秘咽干,脉细数,舌红少津,多无苔。

治则:育阴潜阳熄风止痛

方药:旱莲草30克,女贞子20克,生山药20克,生白芍30克,蝉蜕12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白蒺藜30克,元胡10克,甘草3克

方药浅解:本方为育阴潜阳之剂。方中旱莲草滋养肝肾,止血明目,可治肝肾阴虚,阳亢于上引起的诸症,凡肝肾阴虚症者可应用。女贞子为清补之品,长于补肝肾之阴。

《本草备要》言:女贞子能“益肝肾、安五脏……明耳目’。山药益肾气,健脾胃,养阴而不腻,健脾而不燥,可滋阴潜阳。白芍敛阴柔肝,补肝阴不足,抑虚阳上亢,缓急止痛。凡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之头晕头痛,均有较好疗效。白蒺藜、白芷、川芎、蝉蜕等(略),诸药并用,止痛之效佳良。

5.炁針治療

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松解挛缩。辨别是那一条N颌支出现卡压病变或触发点,将此发病变点作为炁针治疗点,并采用神龙摆尾法施针,配下关、合谷、足三里取六九和合之法,速效。

中医炁针治疗面瘫,面肌痉挛的选穴方法

1.太阳穴后约1寸许,手摸有一缝隙,由耳前沿缝隙用两寸半针或三寸针,针尖朝向对侧嘴角,缓慢进针,手下有气感即可。

2.下关穴,用两寸半针或三寸针,直刺透过天部,针尖斜向外30℃刺入,炁至即可。

3.翳风穴,用两寸半针或三寸针,直刺透过天部,针尖斜向下向内徐徐刺入,炁至即可。

要详细地讲解这点时间是不够的,我就简单地补充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我们呢要对神经研究的很透,面神经在脸上有三个分支,无论你扎多少针都只能刺激到这三个分支,我的思路就是,这几个地方,三个针就够了,上支是蝶骨穴,中支是下关穴,下支是翳风穴(是面神经的出口)

2.刺的时候,一针到位,不行刺,因为脸部血管比较多,捻转提插容易出血,容易给患者带来压力,并且也不利于神经水肿消退。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本来局部经络就不通,你在针刺的时候,还造成离经之血,加重了瘀象。这样不符合中医治病的目的。

3.就是根据平衡理论;讲的就是,正常人,一边肌肉力量大,拉伸的力量就大,面瘫病人,有一边是偏的,不能光治一边。

就像调天平,大家知道吧,一边重一边轻的时候怎么搞,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把重的一边慢慢减量,或者轻的一边慢慢加重。直至达到平衡。没有错,我们的思路就是在患侧七分减,健则三分加。

这样的话,能加快恢复速度,不容易留有后患。而且,一边减是很费力的,就像小时候玩那个跷跷板,你一个人根本玩不了,坐上去慢慢减重量根本就很困难,解决问题很简单,对面再增加一个人就行了。

其实原理跟调天平是一样的,怎么能快整让他平衡。这个是关键,当然在应用的时候,度的把握很关键,很多人,一碰到面瘫,要嘛就扎脸部的一边,要嘛两边都扎,四关穴,两边都不会放过,这样不是不对,只是感觉对患者不够负责,辨证不够精细。

现在很多医者看病,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好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患者,书上说的,别人教的,全上,最后患者的病治好了,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对于医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为没有总结,十年后可能你还是这个水平,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年代,迟早你会没有立足之地。总之,调平衡的关键就是度的把握,一般也就是在偏向最严重的健则加上一针,下关或牵正穴。

4.把握有序是很重要的。你可能觉得我说那么多是废话,其实我就想说明一个道理,咱们医生跟病人治疗的时候,也要有序,能让患者看到我们有条有理,这样患者才会有信心,才会对你产生高度的信任,高度的信任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

就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对疗效产生一目了然,最好能让患者感觉到,第一天不想活了,第二天不想死了。面瘫患者的症状大多数都是一样的,我的处理方式就是,扎第一次,就要让患者感觉到明显效果,感觉到跟第一天比相差很多,有经验的医生就知道,其实面瘫最容易改善的是那方面的症状呢?是眼睛,是眼裂,刚得面瘫的时候,眼裂很宽。如果你给患者扎针的时候,口眼歪斜,口是最难改善的,常规手段你就治十天,也变化不大。

还有再告诉大家一个秘方,神效,用什么呢,皂角刺研粉,然后用纱布卷少许塞患侧鼻子。塞一两个小时,效果比扎针好,有时候甚至一天就好。皂角刺粉刺鼻,比较难受,还会流眼泪,我做艾条的时候加过这个药粉,在卷的时候,眼泪哗哗的。

我觉得可以跟针刺配合起来,效果一定能很好。目前用这个方应用是用皂角刺10克,冰片1克,菖蒲10克,打粉。按上面说的方法填鼻子。这样一配合,穿透力更强,而且,寒温并用。还不至于对鼻子刺激太过。

治疗面瘫期间,还需要注意保护脸部,均衡饮食。以上就是我掌握的这些效果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针尖上的中医是专门论述本人临床实战经验,您可以长按上面的新浪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wkh.com/jbjs/11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