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堵塞,交通会瘫痪
血管堵塞,身体可能瞬间“垮掉”
血栓,就像身体里一个淘气的小家伙
容易脱落游走
还爱到处和其他疾病拉关系
一旦管理不好,颇为危险
而且
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
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
血栓堵哪都致命血栓
通俗地说就是血管中形成的“血块”
在正常的情况下
人体的血栓会自然分解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久坐不动及生活压力等原因
人体分解血栓的速度会变慢
血栓形成后不能及时的分解掉
就会附着在血管壁
(图源:图虫)
其实
血栓并不一定固定在一处
它可能出现脱落,随血液一同流淌
血栓游走时
一旦在某处血管中造成堵塞
就会引起一些急症
无论血栓堵在哪儿,都是致命的!
血栓最怕这个动作,10秒清理血管一个10秒钟的动作
就能清理血管,预防血栓
这个动作就是抬脚
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
踝泵练习
通过踝关节的运动,起到像泵一样的作用
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
▲图据《生命时报》
具体方法:
?双膝自然伸展,用尽全力勾脚,10秒钟后再用尽全力绷脚,反复进行。
?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不限次数,越多越好。
?每次勾脚、绷脚要尽量达到最大幅度,动作要尽可能缓慢柔和,双脚同时做效果更佳。
重视!身体有血栓,7个部位会“说话”1晨起头晕,晚上清醒(图源:图虫)
血黏度高的人
早晨起床后即感到头脑晕乎乎的
没有睡醒后大脑清醒、思维流畅的感觉
吃过早饭后,大脑逐渐变得清醒
到了晚饭后,精神状态最好
2讲话不清楚出现讲话不清楚、流口水、吃饭掉筷子等症状
可能是一种脑梗病变
多发生在患有:
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群中
3暂时性视力模糊有些中老年人平时视力还可以
但常有暂时性视力模糊的情况
这是因为血黏度高
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觉神经
使视觉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
导致阵发性视力模糊
4腿或脚肿胀疼痛(图源:图虫)
如果一侧腿或脚突然肿胀
或者剧烈头痛,行走时加剧
或者站立时有局部沉重感
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
这时不要随意走动
抬高患肢,尽快到血管外科就诊
5手脚乏力忽然间感觉手脚乏力
走路时步态失稳或踏空跌倒
一侧上下肢发麻
甚至舌头、嘴唇感到麻木
6久坐后喘不上气卧床或久坐后突发呼吸困难
静息后缓解
日常活动或轻微活动后明显加重
要小心是肺栓塞的征兆
医院检查
7胸闷胸痛(图源:图虫)
急性心梗约有三四成的患者
会在发病前3~7天内
有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等先兆症状
但引起重视的人很少
如果感觉胸闷,不能大意
尤其是老年人,要及时就诊
血栓更容易找上这些人01高血压人群(图源:图虫)
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要特别小心
其中
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
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率
02肥胖和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
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这一疾病可能导致
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
使血管发生损伤
03长时间不动的人(图源:图虫)
卧床、长时间不动等
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办公室白领、教师、司机、售货员等
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
风险也相对较大
04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静脉血栓的形成
多与遗传性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异常有关
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05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
其中
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
导致血管内皮受损
记住这几点,也能防血栓1这5个时刻要补水,防血栓水,堪称万能稀释剂
最好是喝白开水
利于迅速进入血液,冲淡血液
不过喝水也要会喝
这5个时刻要记得补水
(图源:图虫)
1
起床后
夜间人体消化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早上醒来时,血液黏稠度高
这时补充水分
能快速稀释血液,冲刷血管
2
晨练前后
晨练前后都要喝水毫升左右
以避免运动引起脱水、血液黏稠
3
下班前
上班族常因忙碌而忘了喝水
从而让血栓有机可乘
所以,建议养成下班前喝水的习惯
4
饭后半小时
饭后半小时小口喝毫升水
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
5
睡觉前
人熟睡时
体内水分会通过出汗、呼吸不断丢失
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谢物积存
临睡前喝一杯水(不超过ml)
可缓解该现象,降低脑血栓等发病风险
尤其是老年人
不能因为怕起夜而拒绝睡前喝水
2久坐族,常做“勾脚尖抬脚跟”动作旅途中座位空间受限
或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久坐
都可以做“前翘翘脚尖,后抬抬脚跟”的动作
让肌肉收缩推动血液回到心脏
避免血栓形成
3多吃洋葱洋葱中含有的前列腺素A
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
从而降血压、防止血栓形成
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4动起来,从头到脚防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
最好的运动莫过于走路了
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
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
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
只有血管健康人才能长寿
这些方法简单,少花钱
赶紧试试吧
整理/羊角咩咩
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