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重度)糖尿病性神经痛`真的很难治——可以难到1年4医院还是痛。
◎健康最宝贵——反正,只当钱少拿点了,受罪不好弄啊!
◎只有血糖好`不足以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务必避免`貌似正确`实则有害`的行为误区。
◎选择大于努力,治病更是如此。
1、From
From年10月。
C老先生,72岁了,开始被他的双脚疼痛(神经痛)折磨得受不了了。
其实,疼痛的早期,可以追溯到from年。
而病根子、则是from年的糖尿病。
最初阶段,主要是麻木感,后来,逐渐像`有蚂蚁爬的难受。
——用教科书用语表达: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年以来,渐渐地、越来越明显地出现针刺、烧灼等疼痛
——这就是发展到了:典型的(还不算最严重阶段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简称:糖尿病性神经痛)。
2、So1、So2
C老先生并不`讳疾忌医,
So1,很理智地`早在麻木感、蚂蚁爬感的阶段,就积医院反复住院挂水治疗,但无明显疗效。
而且病情进展、越来越痛,发展到影响日常走动和晚上睡觉。
So2,医院治疗,从年12月~年12月,一年内住院4次!
——为什么反复住院?
——因为住院治疗只是稍有缓解,出院后不久又复发`痛痛痛。
3、So3:愿意试!
今年,年上半年,他又多次叫他儿子找我,再三期待我想想办法治好他的痛苦。
终于,在年7月,我所领衔的难治病特区`正式对外开放!
在我们坦陈告知——(1)试试看、有可能还是治不好。(2)需要自费数万元(不在医保或公费报销范围)——之后,
病人本人及其儿子都明确表态:
◎愿意试!
◎医院1年住院4次,还是没治好,我们还能到哪里去试?……我们也打听过,医院的治疗方案`医院`没啥区别,也不用去试了……
◎现在,你顾主任说有创新的疗法,我们选择相信你,我们要试试……你的新方法再试不好,我们就死心了。
◎自费也行!反正,只当钱少拿点了,受罪不好弄啊!
4、其实还有……
.07.22,C先生入住本人领衔创建的难治病特区。
入住后发现:其实还合并了糖尿病足,右足大拇趾`贴着二拇趾`的侧面见花生米大小破溃——病人居然说:其实已经破溃快两年了,一直长不好,平时很注意保护,长不好也没扩大加重,平时也就不在意了。
小遗憾:由于当值医生的疏忽,没有拍摄入院当时(我们治疗前)的足趾破溃的照片。
5、治疗概述
中西药结合
(1)静脉及口服西药:平稳控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充分扩容,等。
(2)局部外用中药,舒筋散瘀(改善微循环)、拔毒生肌(促进神经和组织的修复),等。
6、硬核效果
治疗72小时内
◎双脚神经痛已明显减轻
◎终于能睡好觉了
◎原长年不愈的足趾破溃`已基本愈合。
治疗第6天
◎足趾破溃处完全修复。
◎但双脚的神经病变症状有所反复(右足弓外侧又有麻木感)——实际上,这正是神经修复过程中的螺旋式康复。
治疗第11天,双脚的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住院14天出院。
独家深度(近学术级)内容,献给:
◎喜欢深度思考、愿意感悟医学智慧的非专业人士。
◎医学专业人士共探讨。
7、务必知道的真相
真相1:为什么治疗72小时内不痛了,过了几天又痛了?
答:(1)我们的治疗不是麻醉药或止痛药(麻药或止痛药,反而药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显效、然后过较长时间后又慢慢失效),我们的治疗是真正促进`生理性的神经修复。(2)既然是生理性的修复,就只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普通百姓不太容易理解神经修复,我们可以用一般伤口的修复过程(以刀割伤为类比)来理解神经修复:
◎血止住往往是几分钟的事、剧烈疼痛的缓解`往往是几十分钟到几小时;
◎但是,完全长好要很多天!长好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出现轻中度疼痛(甚至再出血),快长好时,可以变成蚁走感、瘙痒等感觉——重复一遍:这是神经修复过程中的螺旋式康复(这是教科书没有写过的、顾经宇从自己的临床实战`总结出来的规律、然后自创的术语)。
◎神经修复的过程与之有相似之处,但是每个阶段`都需要更长更长时间——老百姓都知道“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谚语——严重神经损伤的修复,比骨头的痊愈过程还要漫长!
因此可知真相2:他的疗程还不够!他应该继续治疗至少2周让刚刚修复的神经得到充分巩固。但是,老先生出于多方面考虑还是出院了。
果然出现真相3:迄今病人出院已近3月,我们又电话回访了两次,在不久前的回访中病人反映:右足弓外侧又有麻木感,但程度很轻,没有像以前那样影响日常走路、影响睡眠——这实际上再次证实了我们的治疗经验,或者说,再次证实了神经修复的客观规律:(1)他上次的治疗时间不够长,神经修复还不充分。(2)他有必要尽快再次住院巩固治疗。
未来我们会继续随访。
如果病人复发加重再来治疗,
我们会继续实事求是地向公众实况汇报。
8、如何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本案例中,C老先生平时血糖控制良好,但还是发生了神经病变。
——大多数糖尿病病人都对此很不理解!
——因为,糖尿病病人总觉得:血糖控制好了,就应该不得并发症了呀!其实,这种观点`最主要是`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
为避免本文太长,这个话题,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深度解读。
在这里,先简要地、独家奉献`真正出自临床实战`的经宇良言真智慧!
◎对于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来说,“控制血糖、降脂、抗凝等”既重要,又不是最重要!
◎因此,绝不需要苛求指标正常!尤其绝不要、绝不能`不择手段/不问过程地追求血糖好!
◎什么叫做“不择手段/不问过程地追求血糖好”?答:比如降糖方案没有针对病理生理机制、又比如不恰当的/过度的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尤其比如每天快走几万步),都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的`貌似正确`实则有害`的行为误区。
◎往往是、恰恰是、居然是、竟然是`瘦瘦的、血糖良好的病人`更多、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你需要在我们的指导下,(1)以恰当的手段控制血糖!而不是不择手段、只看数据!(2)科学地、合理地、适度地长点肉、增点膘!
9、如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如果想看(快餐式)的科普知识,请自行搜索——相关文章多到简直“泛滥成灾”。
本文不会重复那些所谓的知识,
因为: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刻苦、多么钻研、多么潜心……地学习那些科普,你也不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专家、行家、高手!
以下是常见的国内指南。
经宇良言:医生需要了解指南、但是“尽信指南、不如没有指南”!
基于长年临床实战,这里呈上如下脱胎换骨级的智慧理念:
◎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选择大于努力!治病同样如此、更是如此!
◎指南就象大锅饭,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