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程志祥主任的讲解,我们知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那应该如何治疗呢?下面用一篇文献告诉你。
臭氧联合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罗勇,黄战荣
目的:评价臭氧联合硫辛酸在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年1月-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85例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以硫辛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臭氧联合硫辛酸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78.57%),P<0.05。应用神经肌电图测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结果显示,观察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P<0.)。
结论:臭氧联合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积极作用。关键词:臭氧;硫辛酸;疼痛;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logy,DPN)是一种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约为20%,在1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约为5%,以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居多。DPN主要表现为接触诱发疼痛、疼痛过敏、自发性疼痛,以及异常性疼痛,是神经性疼痛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我科与本院疼痛康复科合作,将臭氧与硫辛酸联合治疗DPN,得到了不错的疗效,现作以下研究报道。
1.1一般资料选取年1月-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病区住院治疗的85例DPN患者,所有病人均符合年ADA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标准。并以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33~73岁,平均(56.92±4.57)岁;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34~72岁,平均(57.8±5.1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点击放大
1.2DPN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①入组患者都有明显的四肢远端疼痛、异物感或麻木感等症状;②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③糖尿病病史时间超过3年的,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DPN的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感觉神经的病变。如外伤、手术、病毒、脑血管意外、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痛性神经病变。
1.3方法两组均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应用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两组血糖控制水平相近(P>00.5)。两组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均将血压控制在(15.96~18.62)/(9.31~11.97)kPa之间;所有病人均使用阿托伐他汀钙10mg,口服,每晚睡前1次。观察组用硫辛酸mg加生理盐水mL混合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另加德国Ozomedsmartline臭氧治疗仪,制造臭氧,再抽取患者全血mL,让臭氧与患者血液充分,混合均匀以后立即回输给患者本人,称为臭氧自血法治疗,每天1次,共用14d。由于臭氧有特殊味道,在尊重病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对照组也用硫辛酸治疗,用法与疗程和观察组一致。
1.4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是患者治疗前后的自我感觉,以及神经肌电图测定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
1.5疗效判定以两组患者个人感觉症状改善情况来进行疗效分析。其中,显效:DPN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神经痛、异物感或麻木感显著减轻;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神经痛感、异物感或麻木感有所缓解,但仍有反复;无效:患者神经痛感、异物感或麻木感无改善。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总数×%。
1.6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频率(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见表2。
2.2观察指标改善将两组患者神经肌电图测定的MNCV进行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在MNC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提升更加明显,比对照组提升更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见表3。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DPN引起的疼痛是临床上难治性疼痛的一种。DPN的疼痛常以慢性进展,可表现为接触性针痛,也可以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痛,或是其他异常样疼痛感;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重,夜间加重,远端末梢疼痛尤为剧烈,冬天比夏天易发作。糖尿病患者发生明显疼痛性神经病变多在高血糖时出现。DPN的机制较复杂,与高血糖、缺血,缺氧、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外周炎症因子相关,其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尿白蛋白、微量白蛋白、眼底病变等控制好坏相关。
DPN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确,其中氧化应激在D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