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后引起的皮肤感染,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顽固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为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定义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疼痛持续超过三个月。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机制
PH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三方面有关:①中枢神经异常。有人对慢性疼痛病人脑治动程度,用放射性同位素PET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疼痛病人患肢对侧的丘脑激动明显降低,认为丘脑对疼痛调制环路的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②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干炎症以及神经损伤后传导异常;③与神经因素有关。有些症状始终伴随着PHN病程,如失眠和精神痛苦(无助和沮丧)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特别抗药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在疱疹治愈后持续存在。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感觉减退可表现为累及各种感觉方面的感觉减退和疼痛。多数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人描述三种类型疼痛:持续性深部锐痛或烧灼样痛,阵发性刀割样痛和痛觉超敏(例如,正常非疼痛刺激诱发的疼痛)。三分之一的病人报告有机械性疼痛过敏。有些病人有对冷疼痛过敏。有些病人还主诉瘙痒,它可能比本身还令人烦恼。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躯体感觉过程的变化导致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一旦转化成PHN,治疗的难度将大大提升,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能减轻50%的疼痛。
2、PNH发病影响因素
同一患者的发病可能是一种或几种机制同时起作用,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发生变化,故目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缺乏有效的治疗。
(1)PHN的发生与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年龄越大,PH的发生率可能越高,尤其在50岁及以上患者中更为明显。
(2)疾病开始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的疗程以及早期合并使用小剂量激素是影响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疱疹病毒,早期尤其在皮损出现后48h及以内时间,给予抗病毒治疗者,PHN的发生较其后尤其晚于72h者,明显减少。
(3)急性期疼痛程度,尤其是严重的前驱痛的出现可能是PHN发生的一个临床征兆;而急性痛越严重,患者患PHN的可能性越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改变在于感觉神经节的有髓纤维消失和纤维化,脊髓后角萎缩,而急性期疼痛越严重,说明神经细胞的浸润、水肿、变性等炎症过程发展的越快且损伤越大,炎症后纤维化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导致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增高。
(4)对于PHN与特殊伴随疾病的关系,患者如患有肿瘤、糖尿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其患PHN的可能性就增高。一般认为抵抗力越低,发生PHN的可能越大,尤其在50岁以上患者中尤其明显。这可解释为年纪越大其免疫力相对下降,神经炎症的自我恢复功能减弱,PHN的发生也随之增加。
3、PNH常见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并认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以下好处:(1)减少疼痛;(2)加快疱疹愈合;(3)减少PHN的过程;(4)减少并发症如眼疱疹等。从结果可以看出,抗病毒治疗对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积极作用。早期疱疹感染与潜伏病毒侵犯神经有关,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减少病毒含量与毒性,在病毒未造成神经进一步损伤前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减少PHN发生的机会。
早期使用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能有效减轻疼痛,目前较公认的一线药物治疗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以及抗癫痫药物,前者以阿米替林为代表。后者以加巴喷丁以及普瑞巴林为代表。普瑞巴林自年被批准用于PHN以来,其作用一直受到肯定,起效快,安全性好、小剂量就能达到镇痛效果。
(3)外周神经阻滞
出疹3个月内带状疱疹神经痛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可达到疼痛程度迅速减轻,发作频率减少,缩短病程,减少用药量的目的。经上述实验观察,头颈、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效果较其它部位差,考虑为头颈、上肢阻滞的多为外周神经,其分支较多而互有交通支穿插,容易阻滞不完善,加之头颈部活动度和活动频率大,疼痛较敏感,心理因素易加重疼痛的恶性循环;而胸腰段疱疹多数为1~3根脊神经分布,阻滞完善,效果确切。
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的方式进行镇痛,采用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生理盐水配置成混合液,后采用镇痛泵以5mL/h的速度进行推注,密切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对带状疱疹疼痛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及比较,发现其较神经根阻滞法的镇痛综合效果较好,且其近期及远期镇痛效果均占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未见提升,且患者的复发率呈现较低的比例。这些数据都肯定了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对带状疱疹疼痛的影响效果,表明其在神经痛镇痛中的可取性,这些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4)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PNH
(5)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PNH
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可能机制:(1)抑制神经纤维冲动传导或电生理活动过程;(2)引起疼痛信息传递、处理通路的可塑性改变;(3)激活脊髓疼痛感受抑制系统;(4)中枢系统的疼痛介质水平调控
背根神经节是脊神经后根上的神经节,为痛觉传导的初级神经元,背根神经节已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表明,急性或慢性神经损伤所触发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背根神经节与脊髓背角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的重塑以及有关胶质细胞功能的变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背根神经节已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研究的重要靶区。对背根神经节解剖细节的掌握已成为影响PHN等难治性病理性神经痛介入疗效的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节选自培恩疼痛论坛
白癜风医院排名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